庄王灭蜡定臣心, 秦皇无度损自身。 从来强为总败人, 但求自然可修真。 【原典】 将欲取天下而为(强行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原指祭祀天地神祇之器具,喻指国家政权),不可为也,不可执(掌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后退);或觑(xu和缓吐气)或吹(急速吐气);或强或羸(弱);或载(成功)或隳(hui挫败)。 是以圣人去甚(极端),去奢(奢侈),去泰(极端)。 【悟读】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此曾国藩集前人诗句所作之联。平乱之后,朝廷对曾国藩心怀忌惮,在人生之十字路口,他书下此联,以明其心志。 倚天观海,浪花如雪,四处飞溅,绚丽多姿,江山多娇。然而,高山岿然不动,流水悠然自流,自有它们的一分“坚守和超然”。 根本而言,历史学就是一门失败学。站在时空之高度,失败是永恒的深邃的,成功是短暂的肤浅的。人生之真意,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让自己不断成熟和强大起来,以规避未来更大之失败。鉴于此,众生须始终保有淡然之心,不汲汲于一时一地的成功。 当然,历史学也是一门未来学。未来无法预测,但可以规划;规划未来,须明晰当下;了解当下,必觉察历史。这也解决了所谓“灵魂三问”的疑虑,“我是谁”,是寻根之旅;“我在哪”,是当下之路;“我将去何方”,是未来之思。 “从来功名总虚无”。一切之浮华,终将化作一缕云烟,随风而逝。《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汲汲于功名,得到的是一时,失去的是永恒;灵魂之升华,方是永恒之追求,成功之大道。 有的时侯,距离成功,看似一步之遥;末了末了,却猛然发现结局与理想相去甚远迥然有异。本章解读之难点和疑点是“欲”字,太多读者理解为“将要”,一则望文生义,一则不解老子。 此处之“欲”,应为“欲望”之意。老子依自然大道,阐述了欲望与结果的不匹配,反对世人之欲望大过于天,批评刻意而为及逆天而为。在此前提下,老圣人开出的药方是,“无欲无为无执故无败,去甚去泰去奢终去苦”。老圣人强调的其实是修一颗淡然平和之心。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随其性而不强为。天下万物,或行随、或觑吹、或强羸、或载隳,物性天然也,不可强为,不可强执,强为败之,强执失之。故圣人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适度的,也许才是最好的。《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统治者须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因应物性,不走极端。 “网开一面”之典故讲的是商汤在田野见人捕鸟,四面悬网,劝捕者撒去三面,让那些厌倦了生活的鸟飞入一面。劝捕者不可斩尽杀绝,留有余地。 儒家文化以“中庸”作为一个根本原则,为人处世,恰到好处。中庸之道与老子之去甚去奢去泰,异曲同工。 天下大宇宙,人身小宇宙。本章也是老子警示世人处世之道。 生命之意义,或就在六个字。 其一、争取。争取是一种积极的入世之心。天上不会掉包子,掉下的往往是刀子。凡事凡物,须在努力。外王内圣,内外兼修。 其二、权衡。权衡是一种睿智的人生智慧。滚滚红尘,浮华万千;取舍有度,应时而动;不忘初心,把根留住。“得其大者,兼其小也”,把握了人生之大方向,方能一帆风顺。 其三、低头。低头,是向伟大的生命妥协。这是一种生命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修为,更是一种出世情怀。一个人,可以强,但不可能强一辈子。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 修当修我平常心。站在时空之高度,站在上帝之视角,许多的问题,皆不是问题;许多的痛苦,只一时执念。“平和幽静,悠然自得”,此为人处世之唯一良方。然而,又有几人知几人行呢? 人,应该向自然学习,化育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胸怀天下之人,必有海岳情怀,容万物,不极端,不对立,功不自是,富贵不骄,才高不傲。 “人生有梦各精彩,岁月无情须若谷”。君子如玉,精光内敛。生命之智者,方能达到这一步。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