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宝《道德经》百日研习班第三期学习总结活动编者按: 2017年初到2019年1月,由灵宝市老子道德经文化研究会发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先后组织了三期《道德经》百日研习活动,参与学员120余人。逐步形成了《道德经》“百日研习”模式,具有首创意义和实验性质,立足于破解《道德经》大众化普及难题和机制探索,在研习组织、学术探究、学用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和宝贵经验,被评为“2018年三门峡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今文化传统平台陆续发布部分学友的学习心得,以促进学友之间互学互鉴,详见下文。 文传君 己亥年老子诞辰日 浅析《道德经》中的人文精神与处世之道文/任尚锋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人的困惑和烦恼,相当一部分来自人际关系问题。如何认识自己、对待别人、与人共处,在为人处世上自古及今不乏金玉良言。但通过学习《道德经》发现,老子为人处世的思想更具有哲思性,洞察人性更为深刻透彻,开示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其智慧的光芒。虽然《道德经》被称为是王侯将相治国之道,但转化到当今世人之用,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人文至上,关怀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哲学家中最初明白地说人有卓越位置的,是老子。(张岱年)老子以人的存在为哲学沉思的重要对象:《道德经》第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将人视为域中四大之一,体现了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定。 “人亦大”也说明,鬼神不重要,人重要。对于社会来说,要弘扬人文精神,人力资源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要尊重人、发展人、促进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本的理念。 对个人来说,“人亦大”也意味着,人要有大胸怀见容,大境界观势,大担当做事。人类生命虽然短暂,但不能妄自菲薄,要做生命的主人,让生命焕发光彩。 正是肯定了“人亦大”,老子一再表现出对人的关怀:第27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并主张“爱民”,第10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与之相联系的是反对战争和暴力:第31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老子是最先在战争中提到优待俘虏的人。在肯定人(救人)与否定人(杀人)的对峙中,老子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立场。 在面向现实中,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扶弱济困的人文情怀,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推崇人无高低贵贱,种族无优劣区分。提倡童叟无欺,反对持强凌弱。以上都体现了了老子“人亦大”、尊重每一个人的思想。 当然,老子不是一个无原则的“好人”,而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强梁者(不得其死)”“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伐功矜能者(余食赘行)”,也提出了谴责和批评。有原则的尊重人,可使我们超越主观成见、区分对待、二元对立,悦纳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人性有别,尊重自由 《道德经》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指出: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性缓有性急,有强健有赢弱,有自爱有自毁。所以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要允许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发展,反对过分极端的措施。如果强力去做,强行一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甚至适得其反。 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深刻洞察出了世间物性不同,人性各别,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马克思讲,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今天自由的不是为所欲为,是以约束为前提、遵守公俗良序的自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犹如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人在社会组织中是多元化、差异化、互补性的,管理之道应顺任自然、因势利导,处世之道容人之短、求同存异,育人之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家长之道修身正己、不言而教,待人之道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最好的自己,不勉强别人,清静无为,则人生无忧。 三、谦下不争,宽容慈善 懂得了尊重每一个人,看到了人性有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摒弃主观成见,以包容的心态与人相处。这种心态奠定了为人处世的基调,也直接影响了对人对事的感受,是满眼光明,还是怨天尤人,全靠一个心态。所以,有的人在学了《道德经》之后,产生了“生命在于心态”的感悟。 1.处上谦下(谦德) 道德经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2.为而不争(玄德) 《道德经》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养却不占有,帮助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人的主宰,这是最高尚的品德。周总理非常欣赏这一点。转换到今天,可以看做是公仆情怀、师者大爱、志愿精神。 《道德经》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一切为了别人,自己反而富有;给予别人越多,自己也就越多。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不伤害万物。圣人的准则是,利他而不与他人相争。 俗话说,吃亏就是福,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教师和学生,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是谁成就了谁,很微妙,说不清。 3.向善有容(善德) 圣人既无私心,更贵有宽容之心和善德之心。 《道德经》第27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就叫做含而不露的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反面教材,警示教育)。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为人处世的精髓和高明之处)。这叫圣人智慧。 《道德经》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众人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 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圣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包容宽厚、无所偏执。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有心有欲有为),圣人则将他们都像孩子一样看待,称之为圣人胸怀。 转换到我们的现实中,就是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利用一切的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容人有天性不足,容人有不善之失,容人有善德之愿,给别人一个改过向善的机会。 4.律己宽人(宽德) 《道德经》第58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方正而不苛刻,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闪光而不炫耀。品德高尚的人,既会严于律己,也会宽以待人,豁达大度,与人为善。自己行为方正,但不唯我独尊、苛责于人;心思锐利,但不锋芒毕露、伤害于人;坦诚直率,但不无所顾忌、羞辱于人;德高望重,但不自我炫耀、光芒刺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为人内敛低调,和光同尘。 5.以慈为宝(慈德) 《道德经》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我有三件法宝,持守并珍藏着: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与人争夺名利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爱能使人产生勇气,只有大爱之心,才能有大勇之举。慈爱,用以作战就能取胜,用以守卫就能坚固。慈,可以使人得到有效的卫护。天下要救谁,就会用慈爱来卫护谁。爱的是别人,救的是自己。只要有爱,“天”就会救你,这个“天”就是人民。这一点,与儒家提出的“温良恭俭让”五德相似。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以上,是老子思想中得到为人处世之道。但真正的修身,是向内的修己。老子认为“自知者明”,人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持虚守静。因为人常常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却很少返观自己存在的问题。问题出在自身,却总是怨天尤人。所以,老子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今天,我们呼唤淳朴的社会风尚,追根溯源,还要回到《道德经》,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根,尊道贵德的原点。 (作者单位:灵宝市教体局) 图:扫描上方二维码参加《道德经》百日读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