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中级教程(二)脉诊 切诊是体征获取重要手段,是医生的一项技术。故《内经》说:“切而知之谓之巧”。包括脉诊和腹诊两项内容。脉诊,《史记》认为:“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战国时的韩非在他的《韩非子》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一、脉诊沿革 1、《内经》对脉诊的记载 【脉诊的部位】 (1)动脉诊法:也称遍诊法。最初诊脉法是十二经都要诊察,“是动则病”。如《灵枢·经脉篇》、《素问·方盛衰论》。 (2)三部九侯法:《素问·三部九侯论》把切脉的部位分为: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又分天、地、人三侯,三而三之,合而为九。 (3)人迎,气口诊法:《灵枢·四时气》:“人迎侯阳,气口侯阴”。 (4)寸尺之分:寸为寸口,尺为尺泽。《素问·脉要精微》中指出:“尺内两傍则季肋也,尺外以侯肾,尺里以侯腹。中附上,左外以侯肝。内以侯膈,右外以侯胃,内以侯脾。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侯胸中,左外以侯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足中事也”。 (5)独取寸口:《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寸口”。 【脉搏的变化】 (1)以息记数:《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2)脉分阴阳:《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3)四时脉法:《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脉随四时变化的现象。 (4)五脏脉:《素问·宝明五气篇》提出:“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五脏平脉。 (5)胃气脉:《素问·面机真脏论》提出:“无胃气则见真脏脉者死”。 2、《难经》对脉诊的贡献 (1)提倡“独取寸口”。 (2)确立关部:《内经》中仅提出尺寸,而略于关部。“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并且由《内经》尺泽过渡为尺部。“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尺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3)溢覆之脉的提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素问·脉要精微》说:“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脉法成就 (1)脉证并重。 (2)全身性疾病用独取寸口,对杂病、危症参以趺阳、人迎、少阴。 (3)提出脉象分阴阳两大类:《伤寒论辩脉法》:“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4、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1)确立了二十四部脉象: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 (2)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部位:“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这就明确了寸口脉分寸关尺,其中寸尺各得一寸,而关脉各从其中得三分,关脉占六分,寸尺各占七分。 (3)对两手六脉所主脏腑提出明确定位诊断。“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4)脉、症、治统一:通过脉认证,最后解决治。 (5)辨脉的阴阳、逆顺、虚实、生死以及各种杂病的脉症、妇人、小儿脉症等。 二、现代脉象研究 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得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地区别脉象,做出准确诊断。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一分述。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1、基础脉 【脉位的浅深(深度)】 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 (1)浮脉:浮于皮肤表面,轻取即得,按之稍弱,但不中空,浮主表证。 (2)沉脉:行于筋骨,重按始得,轻取不应,主里证。 【脉率的快慢(速度)】 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1)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较慢,平均每分钟60次以下,主寒证。 (2)数脉:一息六至,往来较快,平均每分钟90次以上,主热证。 【脉管的充盈度(强度)】 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主血旺,虚脉主血虚。 (1)虚脉:脉管内的血液充盈度不足,轻按便得,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血虚。 (2)实脉:脉管内的血液充盈度增强,举按皆得,长大有力,主血旺。 【脉幅的宽窄(宽度)】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1)巨脉:脉管粗大,脉幅宽大,血管充血扩张,应指满溢,主气盛。 (2)细脉:脉管收缩细小如线,举按探取应指明显,主气少。 【脉体的长短(长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1)长脉:脉管搏动的范围超过本位,首尾端直,过于本位,如循长竿,主有余,主气逆。 (2)短脉:脉管搏动的范围短小,不及本位,来去缩缩不能满部,主不足,主气滞。 【脉管的弹性(硬度)】 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 (1)弦脉:脉管硬度增强,端直以长,如按弓弦,按之不移,聚之应手,主病久。 (2)软脉:脉管柔软,弹性良好,从容和缓,主新病。 【脉的节律的改变】 脉的节律以常脉、紊脉分。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著,称为常脉,或曰脉平;若表现为“参、伍不调”,即:脉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紊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上述七类十四脉是单纯脉,各代表着一个方面。医生按脉时,心中必须安静,对每个病人就诊切脉时,都要仔细辨出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不能如仲景在《伤寒论》序言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敷衍态度,这样是学不好脉学的,在这七个方面,最难评的是紊脉,需要医者沉下心来认真体会,否则,很难评出紊脉。实际上,这也是检验医者对脉象学习程度的一把尺子。 2、复合脉 复合脉是临床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单一脉较少见。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中,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和其它种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相对病症有所了解。 (1)滑脉:脉管柔软、滑利、弹性好、充盈度高、脉管迅速扩张又迅速缩小,不轻不重,举按并行,应指圆滑,是实脉和软脉的复合脉,主热、主痰。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在妇女怀孕或生殖系统有炎症、肿瘤时也常为滑脉。 (2)紧脉:脉搏急劲,状如绳索,搏动应指,是弦脉和实脉的复合脉,主寒,主痛。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脉管有收紧之感。临床寒邪束表,麻黄汤、大青龙汤证见之。 (3)洪脉:脉幅宽大,脉管充盈,形大满指,搏动有力,是浮、巨、实的复合脉,主大热证。浮为深度,巨为宽度,实为充盈度,脉来若洪水之势,急性高热患者常见之。 (4)微脉:脉幅细小而软,脉管空虚,搏动无力,是细、虚、软的复合脉,主气血俱虚。细为宽度,涩为节律,在休克时常见。 (5)濡脉:脉位在表、脉动细软无力,是浮、细、软的复合脉,主虚主湿。浮为深度,细为宽度,迟为速率,常见体虚之人。 (6)弱脉: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是沉、软、细、虚的复合脉,主精血不足。软为硬度、细为宽度、虚为充盈度。主病久而气血虚。 (7)革脉:浮弦中虚,状如鼓皮。为弦、浮、虚的复合脉,主亡血失精。弦为硬度,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虚。 (8)牢脉:沉实有力,形大弦长,为沉、实、弦的复合脉,主阴寒或动脉硬化。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沉为深度,脉如拉紧之胶管,按之不绝,肾性高血压时可有此脉。 (9)伏脉:隐伏深沉,着于筋骨,推筋着骨,重按始得,为沉、实复合脉,主心衰。 (10)散脉:浮散无根,轻取似有,按之即无,为浮、虚复合脉,主阳虚不敛,心衰。 (11)芤脉:浮大中空,形似葱管,为浮、虚、弦的复合脉,主失血、亡液、精亏。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见之。 (12)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如珠,见于关上,寸尺俯下,为浮、实的复合脉,主大惊。 (13)大脉:脉管粗大,脉搏有力,是巨、实的复合脉,主阳热有余,为气盛。 (14)小脉:脉管细小,脉体短促,是细、短的复合脉,主阴血不足。短为长度,细为宽度,常为病久气衰。 (15)缓脉:脉管柔软、脉来和缓无力,为软、虚的复合脉,主虚热。 (16)促脉: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为涩、数的复合脉,主心律不齐兼有热。数为速度,涩为节律,常见于心动过速。 (17)结脉: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为涩、虚的复合脉,主心律不齐兼有虚,迟为速度、涩为节律,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 (18)代脉:脉迟而一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为涩、迟的复合脉,主心律不齐兼阴阳两虚者。 复合脉可以有几千种,此处仅举常见的几种。脉象对判断人体的正气与病邪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临证时,要细心体会,方不致误人。 3、奇形脉 奇形之脉之所以谓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础脉象平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状。奇形脉有病理性奇形脉和生理性奇形脉之分,生理性奇形脉一般在临床无特殊诊断意义;病理性奇形脉对于整体病的诊断和疑难病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病理性奇形脉有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治疗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生理性奇形脉】 (1)双管脉 平脉时,寸口脉初按始觉宽大,仔细体验,方能感觉到两条动脉血管并行经过桡侧,一般无诊断意义。 (2)神门脉 平脉时,寸口无脉,而在神门穴处有动脉通过,叫神门穴,属生理变异,无临床诊断意义。 (3)反关脉 平脉时,寸口无脉,脉管从尺部绕至手背侧,其脉搏显而可见,属生理性改变。 (4)六阴脉 平寸口脉时,脉搏特别细小,难以摸到,其人表现如常,其人迎、趺阳脉搏动如常人者,称“六阴脉”。此类脉多与反关脉并见,属生理性。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特异脉】 寸口全息脉象说: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信息的窗口,是大脑在寸口的全息。《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寸口”。《难经》也说:“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着的人体。如图所示: 《素问·脉要精微》把寸口脉分为:上竞上、上附上、中附上、中附下、下竞下,五部分,并指出了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左以候左、右以候右的基本原则。刘老整理发现的病理性特异脉有溢脉、紊脉、聚脉、覆脉。 在整体病的诊治过程中,脉象的诊评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整体病变反映到脉象上,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脉象得知患者病理变化的原委,病变的程度,病变的部位与性质。如临床常用的上鱼际脉,提示肝阳上亢,病位多表现在头,是脑的一种亢奋性反应;聚关脉则是提示肝气郁结,病位多在胸膈,是一种抑制性的病理变化,根据上鱼际脉,聚关脉等脉象的变化程度,就可以知道患者的病因、病理、病性、病程,如同体温计,温度的上升程度直接说明发烧程度一样,准确的说明了病情变化,给处方用药指出了道路。治疗原则就可以根据脉象而定。我常说,脉象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风平浪静时,看不出指南针的作用,只有风雨交加,大雾弥漫之时,才能看到指南针的作用,指明方向,救人之危。脉象的价值亦同此理,所以说,脉象在局部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