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以祛湿的穴位艾灸方法

 我爱看金匮伤寒 2024-07-24
艾灸祛湿穴位
艾灸阴陵泉、三阴交、神阙等可以达到祛湿的效果。 1.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其主要作用为健脾渗湿,可治疗腹胀、泄泻、水肿等。 2.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属足太阴脾经。主要作用为健脾利湿、调补肝肾,常用于治疗腹胀,泄泻、遗尿,小便不利,水肿等疾病。 3.神阙:在上腹部,脐中央。具有健运脾胃、回阳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腹痛、泄泻、水肿等。 祛湿穴位常选用任脉、脾经、胃经为主的穴位。艾灸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烫伤,应谨慎使用,具体治疗可咨询专业医师意见。
祛湿艾灸哪里比较好
逄静 主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祛湿艾灸部位常见的有腹部和腿部上的穴位,具体要遵医嘱进行。 腹部上的穴位有中脘、关元、神阙等保健穴,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 中脘在肚脐上3寸,关元在肚脐下3寸,神阙则在脐窝中央,三者都位于任脉上,都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祛湿之功,特别是针对湿困脾胃(湿邪停留在脾胃)所致的腹部胀满痞闷不舒,腹痛腹泻等症候,注意湿热者不宜艾灸此穴位。 腿部上的可以选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多是因为脾气虚弱(脾脏气机虚弱),推动无力,而致湿邪停留于体内所致,出现水湿内停(水湿停留在体内)的现象,此时就可以艾灸该穴位以健脾祛湿(通过补脾来使湿气排出)。 以上穴位的选用建议
可以健脾祛湿的穴位
隋康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三甲
可以健脾祛湿(健运脾脏,祛除湿邪)的穴位有阴陵泉,公孙穴,大都穴等,但应在专业针灸医生操作性进行治疗,且应配合食疗避免食用生冷、并配合口服药物如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1.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为健脾祛湿的首选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主治腹胀、腹泻、水肿等因脾虚水湿不运(脾脏虚弱导致水液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 2.公孙穴:属脾经的穴位。位于第一跖骨下前缘赤白肉际(手心与手背、足心与足背交界的位置)处。具有健脾胃的功效。常用于治脾胃病症如腹胀、呕吐、腹泻、腹痛、水肿、泄泻等病。 3.大都穴:属脾经的穴位。在大拇脚趾第一个跖趾关节前方,在赤白肉际处的位置上,就是
健脾祛湿艾灸哪个穴位最有效
时素华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健脾祛湿可用艾灸阴陵泉、丰隆、脾俞等穴位,但不存在最有效的说法。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能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促进水液运行来祛湿),通经活络。用于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 丰隆:位于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用于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下肢痿痹(下肢软弱无力、麻木疼痛)、腹胀、便秘。 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能益气健脾,和胃降逆(调和胃气,使上逆的气机下降)。用于腹胀、纳呆(没有食欲,食量减少)、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
艾灸祛湿气穴位
李常法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艾灸祛湿气常用的穴位有阴陵泉穴、血海穴、三阴交穴等。 1.阴陵泉穴:位置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具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疏通经络等功效,主治病症有腹泻、水肿、膝痛等。 2.血海穴:位于髌骨内上缘上方二寸处,能起到健脾化湿、调经统血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腹痛、腹胀、月经过多等病症。 3.三阴交穴:定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具有利湿热、益肝肾、调经带等作用,可治疗脾胃虚弱、腹痛、水肿等病症。 湿气重的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艾灸,同时需加强日常生活管理,按时复诊。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排湿气
时素华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排湿气即祛湿,一般通过艾灸丰隆、脾俞、中脘等穴位都可达到祛湿的效果。 1.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为临床常用祛湿化痰的重要穴位。艾灸丰隆能调脾胃之气,治疗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等病症,达到运化水湿的效果。 2.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脾的背俞穴。脾俞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艾灸脾俞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去除水湿,改善水肿、纳呆(没有食欲,食量减少)、泄泻痢疾、带下等症。 3.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是胃的募穴,也是八会穴之腑会。艾灸中脘穴能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用于改善和治疗肠鸣、泄利、纳呆
艾灸祛湿常用的穴位
隋康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三甲
中医祛湿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丰隆穴、足三里穴等,可以通过艾灸这些穴位来祛湿气,具体疗效因人而异。 1.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艾灸中脘穴可和胃健脾,温中化湿。 2.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的位置,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通过艾灸丰隆可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3.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犊鼻穴垂直向下三寸的部位,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上,按压时会出现明显酸胀感。温热刺激足三里穴可健脾化湿、通经活络。 总之,可对多个穴位进行艾灸来祛湿,如需进行手法操作,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不可自行盲目操作以免引起机体损伤。
健脾祛湿的穴位有哪些
张继红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健脾祛湿(通过补脾来使湿气排出)的穴位有阴陵泉穴、丰隆穴、足三里穴、脾俞穴等,建议就诊正规医院针灸调理。 1.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可治疗腹泻、水肿、痛经等症状。 2.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常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下肢软弱无力、麻木疼痛)、癫狂、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等。 3.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水肿、咳嗽气喘、失眠、癫狂等病症。 4.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常用于治疗腹胀、呕吐、痢疾等病症。 穴位的选择及操作需由专业医师进
艾灸祛湿气穴位是什么
张继红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艾灸祛湿气的穴位较多,常见的有阴陵泉、太白等。 阴陵泉是脾经上的穴位,位于小腿,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具有利水渗湿(促进水液运行来祛湿),健脾益肾(强健脾肾),通经活络的功效,可治疗水肿、腹泻、腹胀等湿邪为患的疾病。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位于足部,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手心与手背、足心与足背交界的位置)凹陷中,具有健脾化湿(强健脾脏,祛除湿邪),益气和胃(通过补益气机来调和胃腑),活络止痛的功效,可治疗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虚湿盛诸证。 注意艾灸穴位应当由专业中医师指导后操作,切勿自行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艾灸怎么祛湿气
张继红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可以通过艾灸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祛湿气。 三阴交:此穴位于小腿内踝尖上3寸的胫骨内侧缘后际,具有健脾化湿、补益肝肾、肃降肺气、调经止带(调理月经,减少异常增多的白带)的功效,艾灸三阴交穴可治疗脾胃虚弱、腹胀、消化不良、遗尿、月经不调、失眠抑郁等。 足三里:此穴位于小腿外侧的犊鼻穴下3寸,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培养巩固人体正气)、调畅气机、通经活络、通腑化痰的功效,可治疗胃痛、呕吐、腹胀等。对脾胃虚弱导致的湿气有一定的作用。 阴陵泉:此穴位在小腿的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具有健脾渗湿、通经活络、益肾调经的功效,体内湿气重引起的倦怠乏力、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等可以艾灸此
艾灸什么穴位能排出身体的寒湿
张继红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艾灸阴陵泉、足三里、涌泉及神阙等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排出身体寒湿的作用。 1.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一个凹陷处; 2.足三里位于犊鼻穴(膝盖外侧,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屈膝时,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就是犊鼻穴)下3寸外一横指处,艾灸这两个穴位都具有健脾除湿之功。 3.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足底部,当蜷足时会出现一个凹陷,此凹陷处就是涌泉穴,具有散寒温阳除湿的功效。 4.神阙就在肚脐眼儿处,艾灸神阙穴,最好是用隔姜灸法,可以增强散寒,健脾祛湿(通过补脾来使湿气排出)及强身健体的功效。 艾灸时要注意其温度,避
祛湿的有效穴位有哪些
隋康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三甲
祛湿的穴位有很多,包括阴陵泉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阳陵泉穴等。 1.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缘之间。为健脾祛湿的要穴,可以治疗水肿、黄疸、腹胀等。 2.丰隆穴:在小腿外侧,胫骨前肌外缘一横指,外踝上8寸,可以治疗腹胀、咳嗽、痰多等病证。 3.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可以治疗泄泻等脾虚湿盛病证。 4.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肚脐上4寸,前正中线。可以治疗胃痛、腹胀、泄泻等。 5.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胫骨头前下方凹陷。可以治疗黄疸、泄泻等疾病。 祛湿选穴的原则应咨询临床医师,遵医嘱选穴,以免延误病情。如需针刺应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如需艾灸、按摩应
艾灸祛湿选择什么穴位比较好
王素梅 副主任医师
审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艾灸祛湿可选择中脘、阴陵泉、天枢等穴位。 1.中脘: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艾灸中脘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化湿消滞的功效,可用于胃脘痛、呕吐、腹泻肠鸣等病症。 2.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艾灸阴陵泉具有健脾利湿、调经理血的功效,可用于月经不调、水肿、阳痿遗精等病症。 3.天枢:位于腹部,脐旁2寸。艾灸天枢具有调理肠胃、理气化湿的功效,可用于腹泄、便秘、癥瘕(妇女下腹部有结块)等病症。 艾灸祛湿可选择的穴位较多,建议在专业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选穴和操作,勿自行操作以免造成机体损伤。
体内湿气重艾灸哪些穴位
张继红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在中医上,为缓解体内湿气重的情况,可以对阴陵泉、中脘穴、神阙穴、脾俞穴等多个穴位进行艾灸。具体遵医嘱。 1.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为祛湿之要穴。 2.中脘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四寸的位置即四个大拇指的横间距离。通过艾灸中脘穴,可以调理脾胃,增强脾胃运化湿气的能力。 3.神阙穴:肚脐的部位即为神阙穴,是人体重要的调节脾胃穴位。可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神阙穴,来增强脾胃的功能,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 4.脾俞穴:位于人体的后正中线,脊柱两侧,第11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寸的位置即一个半大拇指的横间距离。通过艾灸脾俞穴,可以温脾补阳,进而增强脾胃运化
有艾灸排湿气最快的穴位
时素华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没有“艾灸排湿气最快的穴位”的说法,一般能帮助排湿气的穴位有丰隆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1.丰隆穴: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为治疗痰湿之要穴,艾灸此穴位能够帮助祛除体内痰湿,缓解湿气过重引起的舌苔白腻、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2.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的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可以治疗脾虚水不运化的水湿内停(水湿停留在体内)等病症。 3.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足三里穴为保健要穴,有防病保健的作用,与丰隆穴配伍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艾灸疗法是通过燃烧艾炷或艾绒产生
能祛湿气穴位有哪些
隋康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三甲
具有祛湿作用的穴位有阴陵泉、丰隆、脾俞等。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能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促进水液运行来祛湿),通经活络。用于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 丰隆:位于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用于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下肢痿痹(下肢软弱无力、麻木疼痛)、腹胀、便秘。 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能益气健脾,和胃降逆(调和胃气,使上逆的气机下降)。用于腹胀、纳呆(没有食欲,食量减少)、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夏天艾灸哪个部位可以祛湿
张继红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夏天艾灸祛湿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水分等。 1.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外侧,在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属胃经,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功效。主治胃胀、腹痛、腹泻、嗳气(打饱嗝)、呃逆(打嗝)、反酸、呕吐、痢疾、肠胃痉挛、便秘等。 2.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属脾经穴位,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治疗晕眩、腹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尿闭、下肢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 3.公孙穴,位于脚部,第一跖骨基底下的前下缘赤白肉际(手心与手背、足心与足背交界的位置)处,属足太阴脾经。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功效。主治腹痛、腹水、腹胀、呕吐、饮食不下、肠鸣、呃逆、痢疾、肠风下
艾条怎么用祛湿气
隋康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三甲
一般来讲,艾灸是通借助艾灸条的热力和药效刺激穴位,补充人体阳气,将体内的湿气化开排出体外,比较常用的祛湿穴位有阴陵泉、丰隆穴等。 1.阴陵泉:阴陵泉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要祛湿,健脾是关键,而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其性属水,具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之效。通过艾灸该穴位可以起到既健脾又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该穴从阳络阴,能疏通表里两经之气,其次既可以健脾,又可运脾。通过艾灸该穴位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恢复,痰湿得化。 艾条祛湿气穴位可选较多,建议在
怎么做艾灸能祛湿气
时素华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祛湿气可以艾灸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对于祛除体内湿气具有一定作用。 1.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中指的位置,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湿气重,可以艾灸此穴,具有一定健脾利湿的功效。 2.艾灸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缘外侧两横指的位置,对于湿气重引起的大便粘腻稀溏、胃胀不舒等症状,可以艾灸此穴,对于症状的缓解具有一定作用,可有助于祛湿。 3.艾灸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对于体内湿气重的患者,症见水肿、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等症状,可以艾灸此穴以缓解症状,辅助祛湿。 对于体内湿气重的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采用以上艾灸方
艾灸哪个位置可以排湿气
李常法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艾灸足三里、丰隆穴、阴陵泉等穴位可以祛湿气。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该穴在小腿,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该穴能够治疗胃部病症,如泄泻、便秘、胃痛、呕吐等。湿邪易损伤阳气,易于困遏脾胃,出现泄泻、腹痛等。艾灸足三里可以有效缓解这类型症状。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该穴主要功效是祛湿化痰,可以治疗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癫狂、痫症、下肢痿痹(下肢软弱无力、麻木疼痛)、肿痛等疾病。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可以治疗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遗尿等病。该穴主要作用是健脾化湿,是祛湿的重要穴位。 艾灸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