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新用户97560OBk 2024-07-27 发布于江西

上德不德德满盈,

可道非道道无名。

最美莫如处其实,

至极还是德无形。

【原文】

上德(上乘之德)不德(不知自己有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自以为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顺其自然)而无以为(不刻意表现),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伸出)臂而仍(拽)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不足)而乱之首。

前识者(所谓的先见之明),道之华(虚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立身敦厚)不居其薄,处其实(朴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去浮华之礼,求朴素之道)。 

悟读】

福慧双修,功德圆满;

济世渡人,春风化雨。

悟道为功,行道为德古往今来,多少功德之家,其福报非是靠争靠抢,而是靠其累世功德吸引而来,如此方得绵延不绝。

在探讨功德问题之前,须先明白两个概念。其一,世间有鸿福和清福之分。洪福,即实现了俗世之理想,得到功名利禄,享受人间繁华;清福,即安于平凡,超然物外,享受内心之宁静能享清福之人,一般智慧通透,既不受外物之牵绊,也不为内在情绪所干扰。

生命之最关键处,应该是情绪的稳定而情绪稳定之源头,则是洞察生命之真相,无怨无悔无惧。一般而言,鸿福靠争,清福靠修;鸿福易得,清福难享。

其二,佛法有功德和福德之别。外修事功之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之无漏智是功德。若着相而修一切善,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所谓“两足尊”,佛之十大名号之一,亦称“明行足” ,即明足、行足。明足,即智慧圆满行足,即福德圆满。真正的修行,是福慧双修

“满襟和气春如海,万丈文澜月在天”。有德之人,往往有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团和气。

本章为《德经》之开篇。《道经》主讲天道,《德经》则主讲人德。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象。“天道与人德”,老子思想之两大核心。

道有三个层面,“修行修炼、天地之道和自然之道”通过修行和修炼之技巧可识天地之道,进而体悟宇宙人生的自然之道,达到超脱之生命目的。这三个层面是递进关系。唯有自然之道,才具备被人信仰之高度和深度;唯有天地之道,才具备被人奉行与传播之价值;而修行只是一个过程与方法。

接着,老圣人阐述了“道德仁义礼”之关系。道者,无为无不为;德者,无为且不刻意而为;仁者,有为但不刻意;义者,有为且刻意为;礼者,有为且迫使他人为。

老子首先强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观念。真正有德之人,其一,不知自己有德;其二,不刻意追求外在形式之德;其三,不炫耀所谓之德。因而,也就真正的领悟且拥有了道德。

在老子看来,仁、义、礼皆是虚伪的,甚至连刻板之德也是浮华的。众生须敦本务实,去杂存精,道法自然,不被世俗之分别心和虚伪之人生观所困扰,回归本真之自我

“谩道诗名出,何曾着苦吟;忽来还有意,已过即无心”此唐代诗人齐己之《山中答人》,诗作反映了作者之禅意。

齐己作诗,不同于贾岛之反复推敲,他漫不经心,不为诗名,凭的只是诗兴。诗兴乃身心之外物,诗兴来了,将诗写下;诗兴已去,不追不寻。这种无心恬淡之境界,契合了老圣人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的生命境界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此刻的你,正如一只蝴蝶,其实是造物主的一枚棋子,是贪嗔痴之奴隶;“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再是你”,此刻的你,已然是觉悟的你。

这个世界,俗人俗物俗事太多。得道之高人永远不会为这些俗务而伤害自己的龙体。

生命之觉悟,或许就是,“悦纳一切,心生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