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学习与思想之誠,性之德也

 dongjiao1234 2024-07-27

      学习与思想之誠,性之德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之尊也,德之贵也。

       天命之谓性,先天性之命也,表示与生俱有的先天性本能。人的学习能力属于先天性本能。修道之谓教,后天性之德也。教之文之字表示孝文德、孝父之德。学习道之德、道之理、道之义而形成的后天性之德就是教之孝文德。向父母、向师父、向父辈学习人之道就是孝父德之教。

       天生之命、天赋之性就是天命之谓性。人的学习能力属于先天性本能与后天性之德。人乃阴阳者也,万物之灵长,生而神灵,一岁能学习语言,两岁能画画,三岁能认字,这是“人”与生俱有的學習能力与思考能力,属于先天性本能,乃天赋之、天资之、天生之,故曰天命之谓性。人之初,性本善,动物之性本不善,“性本”非性格性情之类,性本能属于性本善。 

       率性之谓道,指的是思想之道。思想率性之则无为,认知法自然属于道法自然,自然也无为。人睁眼看天地万物之始,道无名,静也专,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曰“大哉乾元”,认知万物资始,思想自然产生,率性自然,故曰率性之谓道,非有意为之,所以无为。思想率性之则无为,思想诚性之则有为。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的思想“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也者”表示道这个概念,“道”是思想这个现代名词概念之名,“思想”是道这个文言词语概念之义。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戒慎乎其看不到文字所反映的思想之“道也者”,害怕听不到语言所反映的思想之“道也者”,并不是学者通常翻译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君子学习与思考的基本要求。莫见乎隐:思想隐藏于文字与语言之中,莫要看不到。见与隐反,见则明,隐则暗,道有明暗,思想明暗,见隐则知彰。乃文字词语言“系辞而明吉凶”,文字词语言逻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吉与凶反,见则吉,隐则凶。莫显乎微:文字微言大义,莫要以为不明显。显与微相反,显则易,微则险,道有险易,显微则知著。险则检,微则检,检则简,审读文字之间的关系,所以君子要认真读、慎重思考、独立思考。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其次致曲”表示前后两次致曲这种逻辑关系。“其次”表示第二次,“致”表示前至后之文,“曲”表示曲直之理。“诚则形,形则著”这类文言句型属于“其次致曲”这种逻辑形式,两个“形”前后两次致曲。诚则形,诚在形之前,形在其后。形则著,形在其次,著在形之后,这是前至后之文曲。今古学者并没有理解到这个意思,吾不见谁象帝之先。

    “曲能有誠”,思想有是非曲直,方能有诚之性。“誠则形”,誠表示思想言成之物,言成物则有形。思想在地成形则著作成物,所以“形则著”。思想著作成物则明,所以“著则明”。思想清明则有行动,所以“明则动”。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与诚有很多概念,不能全部理解为真诚这个概念。誠,成之言也,言成之物、言成之性也,性之德也。“誠者自成也”表示自己的思想成之言也、自己的語言成之物也。“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表示誠者自己的思想成之言,而讲自己的道。第一个道为谓语动词,表示讲、说;第二个道为宾语名词,表示思想之道也,包括思想之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道性观。誠,成之言也,乃根符文字源义,属于文字之道。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物之终始”表示事物的逻辑关系与文字词语言事物之逻辑关系,乃思想之誠也。“不诚无物”表示思想不诚则言之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性之德也,德之贵也。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者,非自成己之性而已,“所以成物也”表示誠者自己的思想言成物也。“成己仁也”表示誠者所以成自己的德性,仁表示德性。“成物知也”表示构成自己认知万物的知识。认知万物需要学习知识,学来的知识不是自己的思想,这是“外”。“成物也”表示思想形成之物也,这是“内”。所以誠者,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易传》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表示首先,坤表示然后。大表示道的概念大、类型大,始表示物之终始逻辑关系。“乾知大始”表示首先要知事物的大概概念、终始逻辑关系、大小基本类型。“坤作成物”表示然后思想之厚德作成物。作者作成之物是什么物?读物是什么物?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文字微言大义,君子要认真读,知微知彰,知刚知柔。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思想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曰智,愚者不及也。思想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曰圣,不肖者不及也,不孝父之德乃不肖子孙。

      “子曰”非“仲尼曰”,伯仲叔季,仲表示第二,尼表示尼姑,观音是佛门第二尼。孔老二是玄门第二老,老子是玄门第一老。老子讲道德经在前,孔子讲易经在其后,诸子讲礼经、孝经在第三。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人皆言我知道,驱而纳诸条条框框之中,墨守成规,而不知开辟也。“罟”表示古时候的网网,“陷阱”表示条条框框,这是害人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人皆言我知道,思想择乎中庸,而不能遵守规则。“期月守”表示月亮遵守的时间规则。前者不知打破陈规,开辟思想;后者不能遵守规则,择乎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属于《礼记》,《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喜怒哀乐属于人的情感,这是不需要学习而能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之未发,尚处于思之中,思之后才能发出喜或怒。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思想情感之发而皆合情合理,谓之和,不合常理是不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表示基本关系。“中也者”包括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基本关系,天下是社会。天下基本关系包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择乎中庸:“中”表示不偏不倚、左右适中,“庸”表示通俗、通用。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也者”包括太和、中和、共和、人和、和平、和谐等思想观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之位有三:思想天地、社会天地、自然天地。思想天地致中和的产物是萬物,自然天地之万物不是思想致中和的产物。思想天地育万物,社会天地造万物,自然天地生万物。“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表示思想天地之道。“立地之道,曰刚与柔”,表示自然天地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示社会天地之道。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表示道之德、道德观。“义”表示道之义、道义观。“礼”表示道之理、道理观。仁者,人也,人之仁也,不是爱人,亲亲为大,亲生为大、亲人为大,父亲母亲为大,父为天,母为地。义者,宜也,便宜适宜,宜之义也,道义观判断东西便不便宜、适不适宜。“尊贤为大”,道义观分大小、轻重、是非、对错,这是比较简单的。义字三笔划表示简,笔划撇捺分阴阳。

      “亲亲之杀”,表示亲生亲人之杀,分亲疏远近,议亲亲包括直亲旁亲、近亲远亲、宗亲族亲。“尊贤之等”,表示分类、分等、分级,“礼所生也”,礼所生道理观之逻辑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礼字五笔划,乚笔划分横竖弯钩、论长短曲直之理。道理观论逻辑关系之理,道义观论性质之名与义,道德观论概念德之名与义。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君臣”表示工作关系,君臣属于上下关系。“父子”表示生育关系与教育关系,父子属于先后关系。“夫妇”表示家庭关系,夫妻属于左右关系。“昆弟”表示亲戚关系,包括表兄弟、堂兄弟、族兄弟,兄弟属于前后关系。“朋友之交”表示社交关系,亲朋属于内外关系。这五大关系属于社会基本关系,天下之达道也。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其概念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是求知,近乎智。力行是孝仁,近乎仁,不是仁爱。知耻而后勇,是勇武,耻与武有字根止。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性之德也。诚之者,诚之信也,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而固执之,乃诚之信也,信念之诚也,人之道也。诚者,性之德也,表示思想诚之性之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表示不用努力思考就能说中、不用思考而得到的认识,这属于“天之道也”;从容中道,娓娓道来,圣人也,这是需要厚德载物,深厚的学识来支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