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书《德道经》 注:帛书甲乙本都有部分文字缺失,参考河上公本,王弼注本补全,优先以帛书甲乙本的文字为准。其中少数通假字用或用今本,或用帛书甲乙本。同时按帛书甲乙本的整体逻辑,且将之调整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为《德道经》。浅认为,道经在前符合大道本源的派生逻辑,德经在前符合回归大道本源的升维逻辑,而老子的本意是朝向圣神的维度,意在让人们学习圣神之道,回归大道本源,而非单纯地修身养性,学会利用大道规律。《德道经》意在让人清静致虚,性命双修,朝向圣神维度。本源自具,内观本源,神通向内求,超脱向内求。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 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 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第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第九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