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10年养生人,
10 年驻厂生产经验,
熟悉各种养生产品的选材选料,制作工艺。
茯苓,10年养生人, 10 年驻厂生产经验, 熟悉各种养生产品的选材选料,制作工艺。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这种上蒸下煮的气候环境里,人很容易脾虚湿重 当然,几千年来,老祖宗也留下很多好用的方法 例如此时南北方都会有一些特别的饮食来应对 作为一个道地的北方人,小时候,三伏天必吃的就是炒面粉(点击下面蓝色字,可以查看我关于炒面粉的分享) 那时的炒面粉不是用面粉炒 而是用麦子炒(麦子炒完再磨粉更香更均匀) 小麦炒到焦香,磨成面粉(那时有很多小磨坊有条件) 早上取几勺热水冲一下,当早餐吃 很有效 至少我夏天很少腹泻拉肚子,那时的卫生条件可不是现在啊,入嘴的啥没被蚊子苍蝇先吃过 养生后,发现夏季跟我们北方炒麦子一样好用的 还有一道南方的炒米茶 如果你的老家是湖北钟祥,你就会秒懂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食疗方 仅用到一味食材——大米 但绝不要因为简单就小看它 它好用到什么程度呢 先看一下网友的反馈 炒米为什么这么好用呢? 这要先从它的原料大米说起 大米,中医学名——粳米,它不只是食物,还是一味药材 《本草经集注》记载粳米: 《长沙药解》: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 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 《本草从新》: 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 这里解释一下《本草经集注》说的粳米味苦,跟《长沙药解》说的粳米味甘 并不冲突 五味子五味俱全、酸味最重,粳米也有两味,甘、苦 总结来说粳米药性平和中正、不偏不倚 它的功效归纳起来: 益肺气、养胃气、补脾阴、止烦止燥 昨天文章专门分享过夏季养胃气用大米 文章里已经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大米会有这些功效(点击上面蓝色字可以查看) 以上只是医书对它药性的概述 下面列一下入药用法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有 7个方子用到了粳米: 附子粳米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与桃花汤等... 我们知道仲景组方,药味精炼,严谨有序,粳米虽不是主药,在方中那也绝对不可或缺,除了粳米,其他米绝无此待遇 后世医家应用粳米,除了遵循仲景之法,还创新了新方法,那就是炒粳米 先列一下,后世医家对炒粳米的应用 《本草纲目》: 炒米汤,止烦渴(时珍)。 《幼幼集成》 官拣参不拘多少,同炒米、煨姜、红枣浓煎汤,徐徐服之,实有起死回生之力。 书中,还有多处记载了,炒米入药,以及以炒米汤送服各类丸药 清朝著名医家叶天士用炒粳米补虚消食、止泻止呕、通胃阳 《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粳米炒焦,作汤,除湿、益胃,止烦渴 这里我再总结一下: 炒焦是一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通过炒焦,产生“焦香” 色黄入脾,焦香醒脾 “焦香”可以健脾祛湿 相比生品,炒成焦黄后的粳米,健脾效力大大增强 脾主运化,运化功能一强,水液代谢自然加快,湿气也就祛除了 “焦香”还可以消食导滞 比如消积滞名方焦三仙,全是炒焦的食材 所以粳米变成炒米后,除了健脾益气、除湿止泻的作用更强外,又附加了一层消食和胃的作用 那炒米茶怎么做呢? 原味炒米茶 原料: 大米 做法: 将锅加热至无水状态 倒入适量大米,中小火不停地翻炒,直至大米变成焦黄色 关火放凉后,倒入密封罐中储存 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像泡茶一样 也可抓一把丢入保温杯闷泡几分钟再喝 还可以像煮粥一样,把炒好的大米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煮15分钟,关火后再闷2分钟,然后盛出饮用即可,只喝汤 除了单独饮用炒米茶,还可以根据我们身体的需要,灵活变通,加入其他食材,做加味版炒米茶 简单列几个加味配方 脾胃虚寒:红枣姜米茶 加点儿红枣、生姜跟大米一起炒,温中散寒的作用更强 气滞有痰:陈皮炒米茶 把大米炒成焦黄色时放入陈皮即可关火。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很适合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以及湿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型、咳嗽痰多等 肝郁脾虚:玫瑰炒米茶 将炒好的大米茶跟玫瑰花一起冲泡,疏肝解郁 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的人最适合 另外,湿气重还爱上火的朋友,在泡炒米茶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绿茶制约炒米的燥性 最后,炒米茶虽好,但性燥助火,所以它不是适合所有人用的滋养品,需要对症使用 以下人群适合: 概括起来,就是脾虚湿重,脾胃不和,饮食容易积滞的这部分人 当然,三伏天,上蒸下煮的气候中,我们很容易脾虚湿重、内里虚寒,而饮食中又有很多生冷食物,所以此时大部分人都可以适当喝点 秋天,气候转燥以后,除了上面列举的适宜人群外,其他人就不要再喝了 尤其阴虚火旺、津液不足之人 炒米性燥助火,避免伤阴,常年每日服用还是建议昨天的生粳米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