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朗读音频
文/国文

慎言,以养其德
“言多必失,语多必败。”慎言,则是说话不轻率。三思而后言,是一个人处事的智慧。
解缙是明代的一位名臣,十八岁时高中皇榜,次年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和器重。
朱元璋曾对解缙表示,二人感情深厚,彼此之间可以坦诚相待,无所不谈。后来,解缙开始在政事上直言不讳,频频上书,也因此触怒了朝中大臣。
因为屡屡多言,朱元璋认为解缙虽才华横溢,但缺乏涵养,于是罚他闭门思过,这一罚便是十年。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解缙才得以被重新任用,朱棣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曾言:“天下不能一日无我,我也不能一日无解缙。”
然而,解缙并未吸取教训,不久后又因言辞不慎,激怒太子,遭到诬陷,最终惨死。
孔子曾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智者心中藏有百句,却鲜有言出;愚者嘴边挂千言,却无一存心。
《朱子治家格言》写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唯有慎言,不非议他人,不揭露别人的短处,不传播谣言,才能立德养性。
愚者的心在嘴上,智者的嘴在心里。平时的沟通中,要懂得言之有度,适时发言,适时沉默。多言易失,寡言为福,当你我做到慎言,方能受人尊敬,趋吉避祸。
慎行,以坚其志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秦国凭借其雄厚的国力,逐步征服了其他六国,局势看似已经明朗。然而,眼看统一六国的夙愿即将实现,秦王开始自满,有所松懈。
一位老者,不远千里,跋涉至都城,觐见秦王。秦王表示,老者远道而来,一定非常疲惫。老者却说:“我从家乡出发,起初十天便走了九十里;然而,接下来的十天,我只走了十里。”
秦王疑惑,为何十里却耗费了十天?老者解释道:“起初的十天,我精力充沛,轻松地走完了九十里。但当只剩下十里时,我感到心力交瘁,每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这九十里实际上只相当于一半的路程。”
秦王听后深受启发,意识到自己不能放松,从此更加努力地投身统一六国的大业。
正如古人所言:“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一个人挖掘井水,即使已经深入地下六七丈,若始终未能触及水源,也终将成为一口废井。
不慎行,便如井深不见水,劳而无功,功亏一篑。
《道德经》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处理任何事,若能始终如一,保持谨慎,从始至终不放松警惕,便能够避免失败和错漏。
人生如棋,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得意时莫忘谨慎,不自满;失意时莫失坚持,不放弃。
仔细走好每一条路,方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顺畅。

慎独,以守其心
《礼记》有言:“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有修养的人,即便是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放纵,不逾矩。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不会被私心杂念所影响,做到品行端正。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吏,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
一次,杨震途经巨野的昌邑时,正夜深人静,曾受他举荐的县令王密怀揣着黄金前来,试图用十斤黄金来报答他的恩情。
王密对杨震说:“我有意晚上前来,夜深人静,无人知晓。”
面对这样的诱惑,杨震却回应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
杨震坚持廉洁自律,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绝不放弃内心的正直和原则。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源自于内心的坚定,需要不断的自我修炼和磨砺。
曾国藩言:“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慎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是面对尘世的纷扰,人生的起伏得失,仍能坚守本心,约束自我,不沉溺,不放纵。
对外真诚坦荡,对内宁静自省,行得正坐得端,无愧于心,无惧于言。
做人,懂慎独;做事,不自欺。如此方能守住本心,生活坦荡,洒脱自在地过日子。
《老子》有云:“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生活的起起伏伏,全在一个“慎”字。慎于一时,安于一时;慎于一生,顺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