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3 学习笔记 上午 主讲嘉宾:刘明昊《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 一、德国暑期学校的行与思 二、旅行之于历史教师的意义 三、余论:突围与坚守 刘老师主要讲述了他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组织的德国暑期学校的经历,包括与德国中学历史教师的交流、参观德国中学课堂、实地走访博物馆等。刘老师提倡要将旅行中的体验和见识融入到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历史教育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和未来的需求。 下午 第一场 主讲嘉宾:郑桂珊 跨学科视角下的《红楼梦》三次磨课实践与探究 郑老师通过三次磨课,不断调整教学的视角和问题的设计,使其与学情和学科素养的适切性越来越强。教学设计中亮点很多,尤其是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极具开放性,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人文关怀熏陶。如“贾宝玉常常被父亲训斥,最多的理由是'不喜’读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明清时期主要文学作品是如何塑造女性角色的?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或反思?” 点评嘉宾丁丁:如何实施跨学科教学? 主题的设计:1.历史本位,历史视角,历史教师可操作的;2.可迁移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能力发散点;3.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建议:本节课可作为活动课的导引,接下来应该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成果的展示。 需要思考: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化整为零,将跨学科学习分散到日常的国家课程学习中。 提示:跨学科学习最后要落脚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点评嘉宾黄滔: 教学视角的转换: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 教学文本的关注:挖掘教材内容 教学方式的更新:评价量表要与具体的问题、活动相关联 跨学科学习教学:(1)目标设定要基于历史学科,突出跨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贡献。(个人理解:拿跨学科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所用)(2)以主题为核心,关注共通性素养。(3)资源的选择和组织。遵循基础框架,本学科内部重构、其它学科资源、重视现实生活资源。(4)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要突出跨学科的部分。 个人收获: 1.跨学科学习要坚持一定的学科立场!要落实学科素养! 2.不要说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而是一个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 第二场 主讲嘉宾:范江 教材文本解读与跨学科内容处理——以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为例 一、备课的起点:解读教材文本 解读的方法:依据课标;参考教师用书;阅读编者的文章;请教专家;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修订版本的差异;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新旧教材的差异) 二、涉及的原则:删减选必“内史” 1.淡化“内史”,突出“外史”(选必与必修的交集) 2.选必专题知识本身不是重点,趋势、特点和演变原因是重点。 三、对于本课“跨学科”内容处理: (1)突出“中医药的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关注疫病传播和医疗发展的趋势 (3)解释上述趋势产生的原因。 (4)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中西医学成就及其蕴含的仁爱之心和理性精神。 难点:在认同中医贡献的基础上认识到其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挑战。 点评嘉宾:李凯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价值。 别掉进“内史”的坑,聚焦“外史”。 解放思想,有些内容可以课后阅读。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跨学科学习的过程,没必要刻意贴“跨学科”的标签。要立足本学科来跨学科。 点评嘉宾:蓝乔 融通与贯通 一、上好选必应把握的几个特性 专业性、情境性、趣味性、思考性 二、备考时的三个考虑: 1.基于学情考虑:学生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会有哪些难点? 2.基于目标考虑:该课的价值意义为何?教材如何编排有何用意? 3.基于设计考虑:怎样找到本课设计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 三、应对策略实施路径: 1.基于学情考虑:初高中衔接;纲要与选必的融合;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集;陌生的领域、概念、知识;跨时空古今中外汇通的视角。 2.基于目标考虑:学科核心素养 3.基于设计考虑:从现实情境出发;从身边本土为例;注重方法论与唯物观;联系此前所学;试着与学生一起原创命题 个人收获: 1.选择性必修教学,知识本身不是重点,要注重与必修的关联。 2.一定要坚持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交流环节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1.高中课标没有像初中课标那样明确要求跨学科学习的课时和内容要求,而选必教材涉及的跨学科内容较多,那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拓展课? 专家没有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但李凯教授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做了解答,那就是历史课教学本身就是带有跨学科特点的,没必要特意追求专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融通融合就很好了。 2.高中语文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如果历史学科据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话,除了郑老师今天分享的视角外,还有什么好的角度或建议吗? 郑老师解答:从小说人物言行、衣食住行等方面看如何体现时代发展;从政治经济角度看时代背景;对小说中涉及的不同空间时间事件可以指导学生绘制路线图等。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