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历山大东征与中亚的希腊文化遗产

 激扬文字 2024-08-04

亚历山大征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影响与近代以来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十分相似。但对近东地区和中亚来说,阿拉伯征服和伊斯兰教在文化和社会方面产生的变革要更加广泛和深远。尽管如此,希腊化(Hellenization)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其在文化领域和宗教领域都给中亚人群带来了思想上的改变。中亚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Greco-Bactrian)和希腊化统治时代的一个多世纪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让我们从亚历山大的征服开始说起。

关于亚历山大的书比任何一个古代人物的都要多。人们爬梳了经典史料的所有细节,讲述了他的军事成就、统一希腊人和东方人的雄心壮志,以及征服阿契美尼德王朝过程中的无数其他方面的内容。在此我们只关注亚历山大在中亚的活动及其影响。关于他在中亚的活动,我们知道哪些呢?

公元前329年春,亚历山大由南向北越过兴都库什山,追击杀害大流士三世的凶手—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地区的总督比苏斯(Bessus),后者曾宣布自己是大流士三世的继承人,自称阿尔塔薛西斯四世(Artaxerxes Ⅳ)。比苏斯曾认为自己有机会占据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部分,或者至少是波斯以东的土地。尽管比苏斯似乎是波斯人出身,但他认为中亚人听他的号令。然而中亚当地的商人和农民不愿与一支来自远方的强大军队作战,特别是在看到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和行军速度之后,于是他们选择归顺。经过一番战斗,比苏斯被俘,后被处死,但抵抗亚历山大的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巴克特里亚北部的粟特人和塞人并不准备像巴克特里亚人那样屈服,他们顽强抵抗征服者。但最终亚历山大还是攻下了撒马尔罕,并在当地驻军。之后,他到达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东部边境,据说还在今天的苦盏市附近建立了一座城市。

在比苏斯之后,反抗亚历山大征服的领袖是粟特地区的一位贵族。古典文献中称之为斯皮塔米尼斯(Spitamenes),他得到了塞人的支持。当亚历山大在苦盏地区忙于建城时,斯皮塔米尼斯击败了亚历山大在撒马尔罕附近的驻军。亚历山大迅速从东面进军,把斯皮塔米尼斯赶回草原,并于公元前329年与公元前328年之交撤至巴克特拉过冬。第二年春,亚历山大继续向北追击斯皮塔米尼斯,后者再次被迫逃走。这一次,塞人决定讲和。他们杀死了斯皮塔米尼斯,把他的头颅献给了亚历山大。面对亚历山大的强大武力,抵抗活动开始逐渐崩溃。这位马其顿君主的最后一仗是进攻巴克特里亚人奥克夏特(Oxyartes)的军队,后者躲在一个山地堡垒中,自认为足够安全坚固。但最终亚历山大攻占了堡垒,并赦免了奥克夏特,娶了他美丽的女儿罗克珊娜(Roxane)为妻,并命令他手下的将领塞琉古一世胜利者(Seleucus I Nikator)娶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阿帕密(Apama)为妻,后者也就是后来塞琉古王朝安条克一世(Antiochus I)的母亲。

在征服中亚之后,亚历山大意识到仅靠希腊和马其顿军队无法控制他所征服的庞大帝国,于是他开始让自己的军队与当地居民融合。起初,由于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高级官员中,特别是在王朝的伊朗区域,波斯人占据了多数,亚历山大不得不依靠他们来协助治理。但在中亚,他发现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当地头人的手中,于是不得不争取当地头人们的支持。当亚历山大在巴里黑过冬时,花剌子模的统治者法拉斯曼(Pharasmanes)来与他讲和,于是亚历山大恢复了他的领地,类似的情况显然发生过多次。比苏斯被俘后,阿尔塔巴左斯(Artabazos)成为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地区的总督,但由于他年事已高,他便请求告老还乡,并在公元前328年被马其顿人阿敏塔斯(Amyntas)接替。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7年春天离开中亚前往印度,由于粟特人和巴克特里亚人此起彼伏的反叛,他给阿敏塔斯留下了一支由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组成的强大军队。

最好可以这样概括亚历山大离开之后的中亚统治情况:伊朗官僚(包括地方头人)和外来统治者的双重统治,后者掌握着军队和征税权。这一点与后来阿拉伯人在中亚的征服有着惊人的相似。驻扎在中亚的希腊军队中,许多人思念故乡,并曾数次暴动,但都没有成功(科蒂乌斯IX.7.2)。

关于亚历山大制定的很多促进其军队与当地人融合的政策,有过很多论述,但我认为,如果将他塑造成一个领先于时代,在“大一统”帝国中大力宣扬全民平等理念的形象,未免言过其实。实际上,亚历山大必须将当地军队融入自己的军队,也必须依靠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官员来协助统治,但检验他们的标准不在于拥有开明的世界观,而是必须忠于亚历山大,无论他们是马其顿人还是伊朗人。从历史学家对他战役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只信任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的人。

但在亚历山大去世前,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开始取代波斯人在政府中担任高级职位。这种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亚历山大手下军官开始向他施压,还是后来他开始逐渐不信任波斯人,我们不得而知。而在亚历山大的后继者统治下,权力仍然只掌握在希腊—马其顿贵族手中,他们是军队的核心领导人,由“继业者”(Diadochi)组成,这也是统治者的称呼。

在亚历山大时代,也许更早时期,地方性的军事组织显然无法与组织良好、纪律严明的正规军队相比。希腊雇佣兵长期以来都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战斗力量,而马其顿军队不仅采纳了希腊人的战术,而且加以改进。亚历山大将许多波斯年轻人按照马其顿的模式组成一支特殊的亲军,许多地方兵源也被编入军队,而大部分由希腊人组成的军队则驻扎在了帝国东部的各个地方。这些希腊人组成的卫戍部队是当地马其顿或希腊官员的权力保障,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部队全都是“马其顿—希腊”人还是说也包括了当地人。亚历山大似乎担心地方雇佣军会对中央的权力构成威胁,因此在公元前324年下令将他们全部解散。但在命令下达之前,他就于公元前323年在巴比伦去世了(阿里安VII.6.1 foll.)。

亚历山大留下的遗产影响深远。东方的许多语言中都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大多数故事中他都近乎“天人”。在波斯世界,亚历山大既有被同化的故事,也有被妖魔化的故事。在前一种情况中,人们认为是一位在马其顿避难的阿契美尼德王子娶了亚历山大的母亲,生出了亚历山大;在后一种情况中,用中古波斯语写成的《阿尔达 · 维拉夫之书》(Arda Viraf Namak),将他描述为“居住在埃及的,邪恶、可悲、异端、罪恶、可憎的罗马人亚历山大”,这也是后来琐罗亚斯德教的观点。在中亚,对亚历山大的这两种看法也很流行,而且人们的这种印象很难改变,直到后来前往东方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他们所到之处大力宣传亚历山大的良好形象,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两种说法也是伊斯兰时代人们对亚历山大的普遍看法。

当然,在帝国东部地区设立驻军以及建立希腊化城镇所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但大部分政策并非亚历山大的举措,而是在塞琉古王朝时期才实现的。那么在亚历山大去世后,中亚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亚历山大去世后,波斯人弗拉塔费涅斯(Phrataphernes)控制了帕提亚和希尔科尼亚,直到他公元前321年去世。他的继任者是菲利普(Philip),应该是一个马其顿人。斯塔萨诺尔(Stasanor)取代阿萨米斯成为阿里亚(Areia,即赫拉特)地区的总督;亚历山大的岳父奥克夏特被任命为兴都库什地区的总督,但经过短暂的任期后就卸任了。在奥克夏特之后没有证据表明希腊人或马其顿人接替了他的位置。可以推测,当地头人继续保持了他们的统治。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地区显然是由菲利普统治的,直到公元前321年亚历山大的继任者佩迪卡斯(Perdikkas)被暗杀后,安提帕特(Antipater)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在东方的下一任摄政,他派斯塔萨诺尔前往巴克特里亚,并派斯塔桑德(Stasander)担任巴里黑和锡斯坦地区的总督(狄奥多罗斯XVIII.39.6)。

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东部呈现出一种权力快速交替的混乱局面。一开始,东部地区的总督由中央任命,但很快各地就展现出独立的倾向,亚历山大的将领们也觊觎着亚历山大的宝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提戈努斯(Antigonos),他在各地总督之间斡旋以确保他们保持合作。斯塔萨诺尔仍然占据着巴克特里亚,而巴里黑的总督斯塔桑德被埃维图斯(Evitus)取代,接着是埃瓦戈拉斯(Evagoras),这种频繁更替的状况直到塞琉古征服帝国东部时才得以改变(狄奥多罗斯XIX.92.5和阿庇安,Appian, Syriake, fragment 55)。

塞琉古在帝国东部的征服活动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曾与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Maurya)签订了一项条约,旃陀罗笈多用500头大象换取了对兴都库什山脉南部和旁遮普地区的统治,这份条约也帮助塞琉古在公元前301年战胜安提戈诺斯(斯特拉波XV.724)。在塞琉古稳定了他未来帝国的东部地区之后,任命了东部总督,但我们在任何史料记录中都查阅不到这些总督的名字。

塞琉古时期以及他的儿子安条克一世时期,官方不断鼓励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当然还有安纳托利亚人、色雷斯人以及其他人群迁居东方,并建立希腊化城镇(狄奥多罗斯XIX.27)。塞琉古王朝的君主们意图很明显,他们不仅要在东部驻军,还要在此安居扎根。但是关于早期塞琉古王朝在中亚地区的统治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只能根据古典资料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推测。一个叫德莫达玛斯(Demodamas)的人曾被派往中亚,最远到达了锡尔河,之后他曾写过一本关于中亚的著述,但没能保存下来。这次行动究竟是军事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探险,我们不得而知,但河对岸游牧民族的潜在威胁可能是这次远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约在公元前294年至公元前293年,安条克一世被他的父亲塞琉古任命为东方总督,并可能以巴克特拉为驻地待过一段时间。据说他在梅尔夫绿洲周围修建了一道长城,并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一个叫做Antiochia的城市(斯特拉波IX.516和普林尼VI.47)。可能正是在他的统治下,一个位于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和科克恰河(Kokcha)畔建成了希腊化城市,这座城被当地人称为艾伊哈努姆(Ay Khanum,月亮姑娘),不过也可能是由亚历山大最早建立的。在对艾伊哈努姆城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一座完全希腊化的城邦(polis),有体育馆、剧院以及其他希腊城市具有的基本特征。从碑文中可以了解到,该城使用的是纯粹的希腊语,还出现了带有希腊文化特征的物品。

具有公民机制的希腊城邦和塞琉古王朝的中央是怎样划分职能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双方很可能达成了某种协议。在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比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希腊人能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自由,这两个地区的首都分别是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Seleucia)和奥伦特斯河(Orontes)畔的安条克(Antioch)。

艾伊哈努姆和中亚其他小型遗址的发现,为东方地区的希腊化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要了解巴克特里亚的希腊文化,只能通过晚期希腊王国的一些钱币和零星的艺术作品。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去往东方的希腊人可以与去往西西里岛和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者相提并论,中亚的希腊王国和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在世时,东部的一些驻军时常因想念家乡而暴动,但在塞琉古王朝时期,希腊殖民者却选择前往巴克特里亚。他们背井离乡是出于国王之命,还是因为得到了土地奖赏或者是有其他诱惑呢?也许这两种原因皆有,但塞琉古王朝时期并没有关于东部地区殖民者反叛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测,他们是为了封赏而自愿前往的。根据记载,塞琉古王朝的殖民者被称为katoikoi,他们可以获得封赏的土地(kleroi),但条件是他们必须在军队中服役。

大多数在东部建立的希腊化城镇显然不具备希腊城邦的成熟全面,而是低一个等次。文献中称呼这些城镇为politeuma(小城),当地居民则称呼为katoikia(小城)。在塞琉古王朝早期,东部地区的城镇会有一位由统治者任命的总领(royal epistates),而后来则是地方势力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总领拥有的职权或他与其他官员的关系,都不得而知,但与亚历山大之前的时代相比,塞琉古王朝的官僚机构显然更加发达、规模更大。

希腊殖民者使用希腊语作为基础官方语言,并大量铸造钱币,这证明了经济的繁荣,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巴克特里亚,而且在希腊人统治的东部所有地区都是如此。甚至在塞琉古割让给孔雀王朝的土地上,希腊语仍是旃陀罗笈多的继承者阿育王(Asoka)时期所刻碑文的语言之一。这些碑文很有意思,其中有阿拉米亚语和希腊语的佛教经典译文。

希腊殖民者和中亚居民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和埃及人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希腊语在巴克特里亚取代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阿拉米亚语,成为新的官方语言。顺带一提,塞琉古王朝曾定期向印度宫廷派遣使团,其中一位使者梅加斯特尼(Megasthenes)写了一本关于印度之行的书,这本书大部分已经散佚,只有少量存于其他著作中。简而言之,在塞琉古王朝早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化相接触并在东方迅速传播,其在中亚的传播速度比在伊朗更快。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与后来阿拉伯人统治时期的情况很类似。

公元前281年,塞琉古去世,安条克一世继位。他在帝国西部遇到了许多问题,直到公元前261年去世。他在位的20年里,塞琉古王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托勒密王朝以及其他政权作斗争。中亚地区则独自发展,但仍然忠于塞琉古王朝,直到游牧民族的入侵切断了巴克特里亚和地中海之间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帕提亚人从塞琉古王朝总督安德戈拉斯(Andragoras)手中夺走了帕提亚和希尔科尼亚。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在公元前247年,也就是帕提亚王朝开始的时间,这个年份也可能代表帕提亚第一位君主安息(Arsaces)开始统治的时间。

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巴克特里亚的贸易路线,显然是希腊人维持中亚统治的重要途径。因为伊朗高原的其他地区,如法尔斯和阿塞拜疆,与巴克特里亚不同,并没有希腊驻军或定居者。可以说他们并没有走上希腊化的道路,而是在坚持自己的王朝世系和文化传统,但中亚却成为希腊文化的前哨。在塞琉古王朝对东部有效的统治结束后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不仅在印度,还在整个中亚产生了深远影响。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钱币流通量的扩大证明了经济的发展。当然,治下的经济繁荣,也会使中亚当地人及外地人都支持塞琉古王朝的统治。但由于王朝统治者对西部地区更感兴趣,因而他们忽视了东部地区,这导致中亚的希腊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本文摘自《中亚古代史》

【内容简介】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世界级权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

“陌生而重要”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绝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名人推荐】

我在1990年代初得读此书,受启发之深之大,至今记忆犹新。中亚是伊朗、阿拉伯两大文明的孕育地,也是旧大陆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交换网络重心。没有渊博学识、惊人的语言天才和对文明多样化的敏锐洞察力,哪能凭一人之力写出这样一部简明生动的中亚史?简化作为高难度艺术有无穷魅力。在初次核试爆现场,费米随手撕碎一张纸抛向空中,根据冲击波带来的巨风将纸屑吹落地下的间距,立即算出爆炸的TNT当量。费耐生是与费米同等了不起的简化艺术大师。——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也许很久都不会再有费耐生这样的百科全书型波斯史与中亚史大家了。和他的一系列名著一样,《中亚古代史》既展示了宏大的历史纵深感,又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无疑是目前学界所能提供的最佳中亚史读物之一。——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费耐生(1920—2014),伊朗和中亚研究的巨擘,少有的几乎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参与创办哈佛中东研究中心,多次在中东、中亚和南亚游历,在伊朗学、中亚研究、古典西亚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参与撰写《剑桥伊朗史》,著有《 波斯的黄金时代》《古代伊朗史》《布哈拉史》等。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地理状况
第二章 民族、语言、传统和信仰
第三章 史前时代
第四章 琐罗亚斯德教
第五章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中央集权制
第六章 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文化遗产
第七章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帕提亚王朝
第八章 游牧民族的到来
第九章 被遗忘的贵霜
第十章 丝绸之路
第十一章 佛教东方
第十二章 游牧者归来
第十三章 粟特人的商业世界
第十四章 哈里发与可汗
第十五章 伊朗—伊斯兰世界磨合
第十六章 现代中亚的诞生
附录一 文献来源
附录二 地理名词
附录三 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地方统治者
附录四 粟特地区的神灵
附录五 中亚地区的语言
附录六 河中地区的古代钱币
索 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