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穷的本质》:人要远离这6种陷阱,才能赚大钱!

 生活哲理与健康 2024-08-04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贫困的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智慧的启迪。班纳吉与迪弗洛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最贫困角落,与穷人共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日常,用科学的态度记录下每一个影响贫困的关键因素。他们发现,贫穷并非仅仅由资源匮乏或个人懒惰所致,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心理及制度因素交织而成的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

图片

01

消费陷阱
书中通过印尼农民帕克的生活案例,展示了贫困人群中的消费陷阱现象。
尽管帕克长期饥饿,身体虚弱,但他家中却有电视机、DVD机、手机等电器,以及茶叶、咖啡等消费品。
面对阿比吉特的困惑,帕克解释说,他需要给自己找点乐趣。阿比吉特观察到,许多贫困人群在勉强维持生计的同时,仍愿意花钱购买娱乐产品,这反映出他们缺乏控制享乐欲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阿比吉特强调,对于穷人来说,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努力赚钱比消费更为重要。
然而,许多人在信贷分期、打折等商业促销手段的诱惑下,容易盲目消费,忘记了最应该投入的是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许多人宁愿在餐饮和购物上花费大量金钱,却不愿意投资于自我提升和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如自我提升和学习。
对于不必要的消费,我们应该保持理性,避免被消费陷阱所吞噬。只有控制住享乐的欲望,学会延迟满足,我们才能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实现财务自由和个人成长。

02

健康陷阱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70%的人更愿意牺牲健康来赚钱。人们往往在健康时忽视身体的重要性,一旦生病,便不得不花费金钱来补救。
作者在书中提到,即使免费提供药物、消毒剂和营养品,许多穷人也不愿领取。他们宁愿花钱在饮酒上,也不愿意购买廉价的补铁片。
即使100美元的绿包能预防32种疟疾,也没有家庭认为有必要购买。这些穷人似乎过于自信,忽视了对健康的投入,而他们却是最容易患病的人群。
有句扎心的话,普通人和穷人的距离只隔着一场大病。
人们最大的愚蠢在于对健康的漠视,将健康置于次要地位。作者认为,这种健康陷阱源于意识的缺失和行动的拖延。
要避免因病致贫,我们不仅需要在意识上觉醒,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养护自己的身体。只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我们才能避免陷入健康陷阱,实现健康与财富的双赢。

03

思维陷阱
艾斯特的朋友尤努斯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三位印度妇女在公路上扬沙子,她们通过这种方式收集细腻的沙子卖给有钱人,用来擦拭高档餐具。
尤努斯提出投资建厂帮助她们增加收入,但被拒绝了,因为她们只满足于维持生计。
尤努斯由此感慨,穷人难以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局限。
与富人不断调整策略以持续盈利不同,穷人的生意往往难以突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认知结构过于固化。
巴菲特曾说,他从未见过一个没亏过钱的富人,却见过许多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的穷人。
如果将思维比作一堵墙,那么财富就隐藏在墙的另一侧只有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突破困境,实现财富的增长。

04

情绪陷阱
2008年,两位作者遇到了贫困的蒂娜,她因丈夫收回空头支票而陷入困境,导致情绪崩溃,放弃了原本经营的服装厂。
随后,丈夫车祸并提出离婚,使蒂娜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注定贫穷。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的情绪ABC模型指出,事件(A)引发情绪(B),情绪又导致结果(C)。蒂娜的不幸并非单纯由空头支票引起,而是她消极的情绪反应加剧了困境。
生活中的不幸在所难免,但沉溺于负面情绪只会使情况更糟。
决定我们生活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作者们发现,穷人因生活压力更容易情绪化,陷入情绪陷阱。
因此,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不让它们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通过积极应对,我们可以避免情绪陷阱,重拾生活信心,走出困境。

05

教育陷阱
在《人生算法》中,作者指出穷人往往偏好确定的短期收益,而忽略了长期概率权的重要性,尤其在教育选择上。
他们倾向于立即工作以获得即时收入,而不是投资于教育,等待知识带来的潜在收益。虽然这可以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但牺牲了长远的机会成本。
作者阿比吉特最初认为贫穷限制了教育机会,但后来发现,许多国家的穷人实际上有机会接受免费的教育。
尽管如此,许多人选择在小学阶段就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阿比吉特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显著增加个人收入,但在贫民窟中,这种影响并不明显。
普遍的观念认为读书无用,这种功利心态导致许多家庭陷入教育陷阱。
对于没有背景和人脉的穷人来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通过持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可以打破社会壁垒。
教育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策略的博弈,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最终摆脱贫穷的束缚。

06

聪明陷阱
在印度,雷迪女士作为一位现代公司的CEO,曾向一位拾荒者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她购买小推车以改善生计。这个模式迅速推广,许多穷人受益。
但半年后,部分借款人开始逃避还款,甚至诋毁雷迪的声誉,导致她最终破产。这些穷人虽然暂时得到了利益,却失去了未来的信贷机会,最终可能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贷,陷入悲惨境地。
书中作者指出,穷人的聪明用错了地方,过度精明反而导致失败。
心理学中的聪明守恒定律也告诉我们,小聪明往往是最大的陷阱。因此,只有脚踏实地,明智运用智慧,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图片


写在最后



图片

Write at the end

《贫穷的本质》一书改变了人们对贫困的传统看法。作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全球穷人提供指导。

贫困曾被看作是不可抗力,似乎只能归咎于运气、不幸、他人的阻挠或外部压力。

但书中指出,真正的束缚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我们自己固执和盲目的心态。

只有当我们觉醒并挣脱这些内在的枷锁,才能真正摆脱贫困的诅咒。

书中强调,最终能够拯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觉悟和行动。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