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各类宋代章氏文献资料余存无多。历史上自元祐更化,新党饱受严厉打压,全被贬黜。哲宗亲政,章惇独相六年,重启变法,对待旧党,以眼还眼,有过之无不及。徽宗接位后,说过自己不可君天下的章惇,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再加上三十多年后的靖康之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实际上南宋已无前朝史料图籍。 南宋推崇仁宗及其“嘉祐之治”,势必鞭挞新党及熙宁变法。所以王称撰《东都事略》,褒司马光而贬王安石、章惇。元人修《宋史》章惇列奸臣传,实是引用《东都事略》列传及评议。与北宋时显赫的政治地位相比,章氏在南宋时已相当边缘化。赵汝愚编《皇朝名臣奏议》,竟然章氏臣僚一篇不收;《咸淳临安志》朱彝尊称其为宋人志乘之最详者,明人作西湖诸志,多取材于此,却将本朝历史上状元章衡错为张衡! 明年(2025)是后世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宋嘉祐二年丁酉科状元章衡诞生1000年。在杭州章氏宗亲组织及黄弹当地多方努力、广大宗亲,尤其是状元后裔的毕力支持下,状元章衡纪念馆主体完工在即。 纪念馆建成必将陈列章衡有关历史和生平资料,这需要诸多同好多方面努力探讨,深入挖掘。才能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拙文先就章衡墓葬抛引玉之砖! 目前为止,除了谱牒资料,找不到其它章衡墓葬的资料信息。而章氏谱牒记载,从谱籍上分,主要有这么几类: 代表性的谱籍是会稽偁山章氏、富阳长春、诸暨乌石章村、萧山管村、萧山官科等。 二,龙井山、临安龙井山、杭州府临安县龙井山、杭州临安县龙井山、钱塘临安龙井山、临安府龙山。 代表性的是乾隆章攀桂修红印本(俗称朱砂谱)、嘉庆6年安徽部分县联合会谱、民国贻贤公《章氏会谱德庆编》、鄞县斑竹系(状元章鋆)、上虞雁埠奎文公派、山阴阮社、诸暨青山(昂一公派)、诸暨银冶、江西新喻焕文公派、四明章氏宗谱、江阴章氏支谱等 钱塘西山九里松(富阳东安焕文公派)、钱塘高坑里(富阳长春罗冈公派)、临安吴山南麓(会稽谱中诸暨太南谱序)、钱塘六和塔西(鄞西高桥)等。 从谱的原始性上分析,现有的谱牒资料,最早的几个版本是:会稽偁山崇祯刻本“葬龙井寺前……夫人张氏葬宝胜寺前”,这龙井寺前,不详何处,结合章衡仲子允文守父茔而卜居富春大源黄弹,其墓应在富阳、杭州周边。该谱有《诸暨太南湖章氏谱序》一文则说“赐地葬临安吴山南麓”。 其次当属安徽章攀桂修红印本(俗称朱砂谱),该谱原系雍正四年安庆太湖、潜山、望江、桐城等地有热心宗长纠约重修,谱跋为《重修浦城硃谱》。 乾隆四十一年安徽桐城宗人章攀桂,字华国,又字淮树,官甘肃知县,后擢江苏松太兵备道,于到任次年,鉴于该谱旧版湮灭,再次重修并主持重雕。该谱载“公墓杭州府临安县龙井山”。嘉庆六年重修会谱,改墓为葬:公葬杭州府临安县龙井山。 富阳长春章氏,最早的嘉庆十四年旧谱载“谕葬钱唐龙井寺前”。除了这几个版,其它都是清中后期的,恕不逐一列举。 综上可知,目前为止,旧谱中章衡墓葬地均无信据徵引。 相对而言,临安龙井山一说更值得有兴趣同好关注,不仅仅是历代不同会谱记述一致,也不单是贻贤公采信。另有个因素是章衡曾提举洞霄宫,虽是祠禄之官,具体是否到任也需另行考证,这点希望有关章衡的年谱类资料能早日问世,但总归多少能扯上点关系。 洞霄宫就在临安大涤山,而龙井山在洞霄宫不远,只是方腊之乱,对洞霄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周边龙山或难幸免,以致章衡墓成千年之谜。当然这也是个人臆测而已!
(明崇祯《会稽偁山章氏宗谱》) 
(乾隆章攀桂修红印本(俗称朱砂谱)) 
《章氏会谱德庆编》 
鄞县斑竹系(状元章鋆) 
(嘉庆14年富阳长春章氏) 
(嘉庆6年安徽部分县会谱) 
《临安县志》 
(《临安县志》) 
《洞霄图志》知不足斋丛书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