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平古国邑史

 hnhy-lxj 2024-08-07

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中心腹地的黄平县,境内山脉绵延纵横,叠嶂起伏,峡谷幽深,江河密布。而中部旧州盆地地势开阔平坦,有着一展无垠的万亩大坝,是舞阳河四源江水汇聚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沃饶。据考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邑居于此,建起了一个古部落国度,史称且兰国。今从众多史籍中断断续续地找出他们发展的印迹,试归拢考证,发现的他们的演变史,是在给中华历史长卷增添一抹边区民族独特的色彩。

古代旧州庙宇分布图

一、古且兰部落国邑

存在依据。存于旧州大坝的且兰部落国,建立时间史传无明文,但这'且兰’二字却常出现于众多史籍中。在《辞海》中诠释:“且(ju)兰,…一说在今凯里西北。”《史记》载有:“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又《后汉书》载:“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蹻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战国时位于楚国巴郡和黔中郡以西、并由古夷族聚居而组建的古且兰部落国,系夜郎的邻国,于楚威王(或楚顷襄王)时由楚将庄蹻带兵溯沅水而平。至此后,古且兰部落国邑在史籍中均以故且兰称谓。

史书认证。《汉书》载:“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水经注》载:“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太平寰宇记》载:“舞阳水出故且兰县。”《贵州通志.水道考》记:“无水,即今舞水,又名舞阳河,源于黄平旧州西。”及《黄平州志》记:“舞水源于黄平旧州都凹山,然则故且兰即黄平旧州。”综上所述,舞水(无水)从源地都凹山流出,经第一个(首受)临水而居的旧州古镇(故且兰邑)后,向东达湖南怀化转头向南,到中方县以西过依江而建的无阳故县时,才得以'因水氏县’,最后在洪江处汇入沅江。

专家认证。张传玺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介绍:“公元前298年(一说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使将庄蹻率卒循沅水而上,经黔中(今湖南沅陵)至且兰(今黄平旧州)伐夜郎,军队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灭且兰。”民族史学家何光岳在《百越源流史》说道:“黄平旧州属且兰国,而且兰国在春秋时期已存在,直到汉初才被牂牁取代。”清代进士王孚镛集百家言在《牂牁江辩》结论:“今黄平旧州都凹山之水,实为沅水所出。则且兰、牂牁当以黄平旧州为定。”民族史学家任乃强教授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叙述:“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能建成且兰王国。”等等这些学者的著述、论著都认同古且兰国邑就在今黄平旧州古镇。

旧州古城全景(廖尚刚 摄)

人文风俗。据《史记》载:“西南夷,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酉阳杂俎》载:“牂牁。木耳夷,旧牢西。木耳夷人,黑如漆。”《两朝平攘录》载:“(贵州)各司皆山谷逼侧,惟黄平独开大坝,纵横一二十里,江水交会,土壤沃饶。旧设四川重庆府通判一员驻镇黄平所,令统驭八司,督粮抚夷,事权颇重。”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一支木耳(仫佬)夷人聚居在今旧州大坝这片湖积平原上,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依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世代以耕田种粟为业;他们寄着舞水,靠着营盘坡,前以陡峭崖壁为天然壕堑搭房造屋,建成古且兰邑;他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最大化地改善生存环境,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

旧州老里坝遗存的古迹——长庚阁(廖尚刚 摄)

二、古牂牁江

存在依据。据《汉书》载:“建元六年,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食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夜郎,豚水东至广郁。”在两千多年前的黔贵大山中,存在一个商业集镇——牂牁商业中心,由此集镇上可乘舟沿牂牁江过夜郎到巴蜀,下可随船顺郁水达番禺。而这条存在于史书中的牂牁江是很多史学爱好者所争议的问题,部分直观地认为这条航道是源于今贵州境的盘江过广西后达广州入海的珠江,但有很多疑问。

史书认证。按《水经注.郁水》述:“郁水即夜郎豚水也。…豚水东北流经谈藁县,东经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县临江上。楚将庄蹻溯沅水伐夜郎,㭬牂牁系船处,因名且兰为牂牁矣,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是也。…又东南径毋敛县西。…又径郁林广郁县为郁水。…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贵州通志·水道考》证:“豚水与郁水即是盘江合郁江的株江,沅水即今沅江。”沅水入江,豚水汇郁,这牂牁系船处应于沅水旁,怎么跑到豚水上去了。在这以苗岭为分水岭的贵州境内,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从没有一条相互通航而共有的河道。正如《后汉书》述:庄蹻溯沅水伐夜郎,㭬船于且兰牂牁,步战夜郎,说明牂牁至夜郎不可能通舟,也许是郦道元于《水经注》所描绘的是一条黔贵出海的商业通道。《贵州通志》又载:“〈都匀县志〉牂牁江或指为南北盘江,或指为都江,亦有指为乌江者。…北盘江今尚不通舟楫,〈图经〉至两广泗城界始略通船。”这盘江与《史记》《汉书》记的临夜郎的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不符。

乌江。《贵州通志.水道考》证:“延水(或巴水)即今乌江。”《水经注》载:“延水从牂牁郡北流西屈注江之。”《旧唐书》载:“武德四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请置务川(今乌江岸的旧务川城)。”《黄平州志》载:“乌江由瓮安境入,经太平里良家渡、革佬渡、落马渡、大鹏渡、和尚渡、崖门渡数十里皆黄平北境。”即古巴蜀沿江(长江)顺延水(乌江)至牂牁(黄平)境是通航的。

舞水与沅江。《汉书》载:“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故且兰,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贵州通志》叙有“明洪武二十九年,爆开诸葛洞处巨石,舞水初通航。后经顺治十五年和雍正七年的两次对诸葛洞处的疏通,舞水才正常通航。”因此旧时故且兰由无水至沅水是不通航的,故《汉书》仅记890里,而无'行’字。又《贵州通志.水道考》载:“重安江,〈邦水考〉称为沅江中源者也。”《黄平州志》载:“有黔之清江,入黄平为重安江,合都匀凯里诸水逶迤境内数十里,入清江至黔阳与沅水合,均可通舟楫。”所以《汉书》记的'庄蹻溯沅水至且兰’和从故且兰顺沅水'行(航行)2530里’可达长江相符了。

都柳江。《黄平州志》载:“从都匀独山出者曰都江(都柳江),经古州(榕江县)入怀远更名融江,至浔州与盘江合,流入番禺。”《贵州通志》载:“今考都江自发源六十里至独山州属三角屯,江流渐广可容大舟,至古州城会榕江,南流入广西。…雍正八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上江河道:'都江从烂土司地有一溪河道,登陆五十里即清水江’。”源出独山的都柳江,历代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枢纽,旧时都柳江航道百舸争流,古州码头日均泊船几百艘。例如贵州省的第一辆汽车是在黔境没有一段公路的民国十六年,从香港过广州经都柳江,船运到三都起岸,分解后用马驮至贵阳再组装的。

嘉庆版《黄平州志》载:“里堡:洞水一百里,重安渡三十里。”黄平在嘉庆年间由治所新州到位于黄平北境乌江南岸的洞水堡有100里,而至黄平南境沅江岸的重安渡仅30里,也就是在黄平境内顺驿道从乌江渡到沅江边的重安渡有130里的陆路。二千年前位于今贵州境有着茂密原始森林的古且兰国,由于生产力极低下,克服不了崇山峻岭带来的陆路难通,而多以水路为主的交通格局,因此境内向外的通航江河就成了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按《汉书》和《水经注》所述的从巴蜀经且兰至番禺的牂牁江古航道,应是由大江(长江)经延水(乌江)达故且兰(黄平)北境起岸,于其境内陆行130里后,抵其南境的沅水岸顺清水江到牂牁毋敛西(都匀)境,再改陆路行50里,进都柳江汇郁水至番禺城(广州)。故此,古牂牁江航道应由延、沅、郁三水组成。

历史事件。这条古航(驿)道在《华阳国志》上得到证实:“建武元年,会公孙述据巴蜀,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闻世祖在河北,乃远使由番禺江出,奉贡汉朝。”也就是在25年,牂牁郡功曹谢暹为反对益州公孙述的地方割据,遣使从牂牁郡治故且兰(黄平旧州)出发,绕道郁水经番禺入海,再北上河北拜见汉光武帝刘秀的线路。

旧州南门城楼(廖尚刚 摄)

三、楚且兰候国邑

存在依据。据《汉书》述:“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不通,因乃以其众王滇,以长之。秦时尝破,诸此国颇置吏焉。及汉兴。…上许(唐)蒙见夜郎侯多同及旁小邑,约为置吏。及至南粤反,上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乃与其众反。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遂平南夷为牂牁郡。…牂牁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县十七:故且兰(郡治)。”正值楚将庄蹻领兵征西南夷时,秦却举兵攻占了巴及黔中郡等楚地,截断了庄蹻回楚道路。按楚国开边惯用的分封制度,庄蹻及其部下就在各部落国属地建立起相应的楚属侯国。至秦汉,因'道不通’,朝廷想于各侯国置使。直到公元前111年才被汉将郭昌、卫广领兵屠且兰平南夷,建立以故且兰为郡治的牂牁郡。期间且兰侯国国君开通了到滇国(庄蹻为王)的陆路,国邑迁至'隔滇道’的头兰领地。

史书认证。《晋书》载:“牂牁郡:万寿(郡治)、且兰(等)。”《水经注》载:“无水出故且兰。…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东经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一名头兰。楚将庄蹻溯沅水伐夜郎,㭬牂牁系船处,因名且兰为牂牁矣。牂牁亦江中两山名也。”《十三州志》记:“牂牁者,江中两山名也。”居于无水旁的故且兰邑,主要是由沅水通向外界,那么在的沅水上游(旁沟水)岸边的古且兰部落国境内定有一码头,码头的位置应是水广数里、城临江上、有牂牁二山的庄蹻系船处。

邻黄平重安古镇的都兰大寨,据《贵阳府志》考称“且兰依声韵,有重安之都兰(等)。”这临江而建的重安古镇,正处于重安江两岸的金凤山和玉麟山之间。高耸的两山正似'牂牁’二字——牁在《集韵》与《韵会》释为“牁本作戨,杙也,桩也。”先观左岸的金凤山,形似一只惊凤(朝天猛张两喙,收紧身躯,正准备一冲天际),江边山脚那形如喙的两石桩,正是系船的'牁’字。又牂字于《广雅释兽》意是“牂为小羊。”再眺隔江的玉麟山上,那静立于山顶的麒麟,形如一只无角的小羊,恰似一'牂’字。早在公元前279年,庄蹻领兵随沅水逆流而上,达且兰部落国地界形如牂牁的山脚,靠船起岸,为记着停船处,他回身望着这'牁牂’二山,遂名此地为牂牁,就带兵平且兰,伐夜郎,征滇国。

重安江奔流至此,江面就变得开阔起来,形成了一个湖积河段。从沿岸现存的沈家码头和许家码头遗址就能呈现出重安古镇曾经的繁荣景象,该地处于东可顺沅江抵洞庭达长江、西可随驿道走贵阳到滇池、北可过黄平境经延江通巴蜀、南可由滂沟水(清水江)下郁水到番禺(广州)的交通枢纽上,不仅为商业重镇,还是古军事要塞。为了守住这里,庄蹻属下把由且兰部落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且兰侯国的国邑也迁至这里,取名头兰,沿江建军事防御城堡,故《史记》称其'隔滇道者’。在公元前111年,汉将郭昌卫广发兵南粤顺道屠了此邑,建牂牁郡,设治于故且兰。晋时又迁县治于此,复故名为且兰县。故《水经注》同时称其地为故且兰侯国、头兰、牂牁、牂牁郡且兰县。据《汉书》载:“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可见当时作为且兰侯邑的古牂牁商业重镇,极其的繁华。

人文风俗。《后汉书》载:“西南夷,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此时夷人的'左衽’风俗,说明该部落已受异族统治。据《汉书》载:“武帝间,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气所生。”庄蹻伐夜郎后的汉武帝时,西南夷地多出了'僚’族。《隋书》载:“舞阳为僚人地名。”《贵州通志》记:“亻革 家是镇远府的'附廓土著民族,黄平蛮僚’。”民俗学家林河教授来到黄平重安枫香亻革 家大寨考察时,以亻革 家人的《迁徙词》和父子连名推算出:“亻革 家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平这块土地上出现了。”语言学家燕宝在《亻革 家语音初探》一文写道:“亻革 家自称'葛摩’,苗族人称亻革 家人为'嘎斗’,嘎斗的转音就是汉语的'仡兜’。从当地苗族和汉族对其称谓来看,亻革 家是贵州像树圪蔸一样的土著民族。”黄平苗族人常说一句“开荒劈草、'嘎斗’最早”的口俗民语,说明苗族迁到黄平时,亻革 家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曾经以重安古镇为中心的古且兰侯国,就应以亻革 家人为首领导夷人建立起来的。

明清时期的旧州古建筑——戏楼(廖尚刚 摄)

四、汉牂牁郡

存在依据。《汉书》载:“会越已破,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华阳国志》载:“牂柯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属县:万寿县〈郡治〉且兰县(有柱蒲关),广谈县,毋敛县。汉,户二万,县十七(故且兰〈郡治〉、毋敛、夜郎、鄨、平夷等)。及晋,户五千,县八(万寿〈郡治〉、且兰、夜郎、鄨、平夷等)。去洛阳五千六百一十里。郡上值天井,故多雨潦,俗好鬼巫,多禁忌,畬山为田,无蚕桑,颇尚学书,少威棱,多懦怯,寡畜产,虽有僮仆,方诸郡为贫。王莽更名牂柯曰同亭,郡不服,会公孙述据三蜀,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闻汉世祖在河北,乃远使由爆禺江出,奉贡汉朝,世祖嘉之,号为义郎。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而世叔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平夷傅宝、夜郎尹贡亦有名德。宝历尚书郎、长安令、巴郡太守,贡至彭城相,号南州人士。郡特多阻险,牂牁特多阻险,有延江、雾赤、煎水为池卫。少有乱,惟朱褒见诛,其郡守垂功名者,前有吴霸、陈立,后有汉中张亮则、广汉刘宠、犍为费诗、巴西马忠,皆著勋烈。晋愍帝世,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逊怒,分鄨半为平夷郡,夜郎以南为夜郎郡。”

治理政策。于公元前111年成立的牂柯郡,郡守为流官,由汉朝廷选派,其副职或下属由郡守自定。治民政策,据《汉书》载:“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募巴蜀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方位认证。牂柯郡治故且兰县,按《明一统志》载:“宋黄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长官司。”《方舆纪要》述:“万历二十七年,黄平地瓮水(等)改置瓮安县。”《黄平县志》载:“光绪三十一年划黄平属地龙溪、上瓦厂等地入余庆;民国四年划黄平属地木佬坪和北区等地入瓮安,划黄平属地湄水沟、落花屯等地入湄潭,划黄平属平地寨和苞桑等地入施秉;民国三十年划黄平属地太平堡区(即构皮滩镇和花山乡)及阎家屯、丁家屯等地入余庆;1962年划黄平属地一碗水乡的大坪、张家园等地入施秉,划黄平属地革夷、冷溪等地入台拱县。”据不完全统计,宋元以前黄平所辖的三曲二长官司包括今黄平县全境和瓮安县、余庆县大部,横跨乌江、舞阳江、清水江(北抵乌江北岸湄潭县湄水沟、南达清水江南岸的台江县革一)的广大区域。这就与《华阳国志》所载的“牂牁特多阻险,有延江、雾赤(音意疑为舞阳)、煎水(音疑为清水)为池卫”相符了。

且兰驻地的明清时期——西下街民居(廖尚刚 摄)

五、隋唐牂牁国

存在依据。《新唐书》载:“昆明东九百里,即牂牁国也,首领姓谢氏。至(谢)龙羽有兵三万,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元和八年,上表请尽归牂牁故地,鬼主阿珮(地)、罗殿王(地)、滇王(地)皆牂牁蛮也。”

历史缘由。西汉末年,赤眉军和绿林军奋起,天下大乱,地方豪强趁势割据,公孙述独占巴蜀,杀戮四起。21年,为躲避战乱,巴涪陵前辉光谢嚣领族人投奔到时任牂牁郡功曹的儿子谢暹工作的故且兰县生活。25年,刘秀于河北称帝,谢暹保郡为汉有功,袭义郎职。于是东汉间,谢氏于故且兰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牂牁首户。《晋书》载:“李寿遣其镇东大将军李奕征牂牁,太守谢恕保城距守者积日,不拔,会奕粮尽,引还。”306年,李雄成都称帝,封李寿为建宁王,李寿遣李奕南征牂牁,太守谢恕据城保境,李奕退去后,谢氏家族就在牂牁郡辖下的且兰(南齐牂牁郡治)、万寿(《方舆纪要》述为'今遵义府治是也’)、广谈、毋敛等县地迅速壮大起来,俗称牂牁蛮。至南朝时达东、南、西三支,故又称三谢蛮。谢氏名为朝封义郎和牂牁郡守职,实为一方霸主的大酋长,《新唐书》载:“有谢氏,世为酋长,部落尊畏之,其族不育女,自以姓高不可下嫁。”领地极广,史称牂牁国。鼎盛时,侵地数千里,包括鬼主阿珮地、罗殿王地、滇王地,也就是今天贵州的大部和云南小部分。

《隋书》载:“牂牁(开皇初,置牂)统二县:牂牁(带郡)、宾化。”和《新唐书》载:“牂州,武德三年以牂牁首领谢龙羽地置,四年更名为牁州,后复故名。初,牂、琰、庄、充、应、矩六州皆为下州,开元中降牂、琰、庄为羁縻,天宝三载又降充、应、矩为羁縻。县三:建安(本牂牁,武德二年更名)、新兴、宾化。武德三年,谢龙羽遣使者朝,以其地为牂州,拜龙羽刺史,封夜郎郡公。”581年谢氏以牂牁地归顺隋朝廷,朝廷以'清抚边服’的怀柔政策安抚而无实际管控,并把晋时牂牁郡下置为牂牁一大县。620年谢龙羽遣使向唐朝廷称臣,朝廷采取羁縻政策,把谢氏控制的区域划分为六个州,仍由谢氏管控,故拜谢龙羽为牂牁刺史、封夜郎郡公,世袭。《唐书》记:“开元十年闰五月,牂牁酋长谢元齐死,孙嘉艺袭官,封其后,乃以赵氏为酋长。”至722年唐朝廷却改封赵氏为牂牁酋长,袭牂牁本州地。谢氏仅袭牂牁刺史和夜郎郡公官职,仍控六州,后迁至由牂牁谢氏(三谢蛮中南谢蛮)所控庄州领地,此地发展至宋为牂牁蕃种落。

治所位置。《元和郡县图志》载:“播州(贞观元年)于隋牂牁郡牂牁县北界置郎州(贞观十三年改播州),治遵义。八到:东南至牂牁州二百二十里。”《太平寰宇记》载:“牂州,按其地即与播州同。今理建安县(古牂牁郡城,即牂牁是也)。今有古城在郡西(即汉末伏之时,所保于此)。”620年谢龙羽让出隋置牂牁县延江以北给唐朝廷置播州(领县六,治遵义),与本牂牁州治建安县相邻(即位于遵义东南),治所为汉时牂牁郡治故且兰城之东晋时且兰县城——今清水江沿岸重安附近。

控临政策。诸蕃及蛮夷均羁縻治,设世袭土官,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据《新唐书》载:“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人文风俗。《新唐书》载:“无城郭,土热多霖雨,稻栗再熟。无徭役,战乃屯聚。刻木为契,盗者倍三而偿,杀人者出牛马三十。”《明史》载:“西南诸蛮,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从晋末到唐兴,谢氏以今黄平为据点,团聚苗族为主要势力,组建的牂牁国范围覆盖整个苗岭山脉。他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聚居在山谷中的河套地或平坝间从事以种植水稻、小米为主的农耕生产。其国度赏罚分明,刻木为数,亦民亦兵,有警即聚,战无不胜。

清代黄平州地理图

六、宋牂牁蕃州

存在依据。《太平寰宇记》载:“管蕃州五十三(有九州每年朝贡):南宁州(本清溪镇,唐末置,与云南接界)、牂州、矩州(等)。”《宋史》载:“诸酋分据地,务在羁縻,不深治也。…雍熙二年八月,夷王龙汉璇自称权南宁州事兼蕃落使,遣牂牁诸州酋长赵文桥率种族百余人来献方物、名马,并上蜀孟氏所给符印,授汉璇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以文桥等并为怀化司戈。”

历史缘由。据《唐书》载:“阁罗凤叛,(牂牁酋长)赵国珍屡败南诏,护五溪十余年,天下方乱,其部独宁,以国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终工部尚书。…元和三年敕'自今以后委黔南观察使差本道将充押领牂牁昆明等使’。”750年,云南南诏阁罗凤初始反唐,占领今云贵高原大部分区域,军队直抵巴巫长江南岸,造成延江北岸的播、矩等州均属南诏领地。牂牁酋长赵国珍善用兵,挡南诏军于牂牁本州外,使其无法东侵,因此牂牁国仅保留住本州内县及东南谢氏庄州领地,也使得五溪蛮地避开战乱。南诏军退去,唐朝廷归属牂州为黔南观察使押领,仍为羁縻治。经五代至宋,孟氏据巴蜀,废黔南观察使职,置南宁州事。势力单薄的牂州又划由西南五蕃之首南宁州事龙蕃管控,变为龙蕃辖牂牁蕃州,宋朝廷仅封牂牁酋长赵氏为怀化司戈。

人文风俗。《宋会要辑稿》载:“至道元年,南宁州龙光进率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帝召见其使,询其地理风俗,译对曰:'人尚耕种,亦有五谷,多种稻,以木弩射獐鹿充食。每三二百户为一州,州有长。其刑罚止用鞭扑,杀人者不偿死,尽入家财以赎。国王所居有城郭,无壁垒,官府惟短垣’。令又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十数辈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名,则曰〈水曲〉。其使十数辈,从者千余人,皆蓬发,面目黧黑,状如猿猱。使者衣虎皮毡裘,以虎尾插首为饰。”

发生事件。《宋史》载:“崇宁间,复议开边,于是诸峒蛮夷皆愿纳土输贡赋。寻以议者言,以为招致熟蕃非便,乃诏悉废所州郡,复祖宗之旧焉。…大观中,牂牁内附,召唐恪(哲宗绍圣元年进士)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崇宁年间,宋朝廷又推行开边政策。于大观年间约1109年,牂牁酋长赵氏内附,宋徽宗召进士唐恪为屯田员外郎(经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改屯田员外郎为职事官,负责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开垦废田、囤积官粮等屯田事务),带符节出任牂牁行政长官(流官),负责屯田抚夷。唐恪达牂牁,远眺着这片用黄土堆积成的牂牁大坝,遂改名牂牁为黄平,划黄平坝为公家田。后又经宋朝廷庭议,认为'招蕃非便’,宋徽宗就放弃开边政策,黄平地因四周皆外夷难通外界,而又返回原羁縻政策时代,致使黄平疆土从未入宋户籍。故《方舆纪要》说“黄平宋为羁縻蛮地,今〈宋志〉不载。”

修缮一新的旧州东城门(廖尚刚 摄)

七、播州宣慰使司辖黄平安抚司

存在依据。《明史》载:“洪武七年十一月置黄平安抚司,属播州宣慰司。…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承袭须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

历史缘由。南诏叛唐,攻陷播州。播州土官罗太汪遁到泸州祖籍地,朝廷遂下诏募骁天下勇士平叛播州。876年杨端领命率八姓家兵,明攻娄山,暗取道泸州沿赤水入据播州,袭播州刺史。传至十三代子孙杨粲于1201年改袭播州安抚使,在他主政播州30年时间里,常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之实兼并外夷扩张播州版图,曾辟地七百里,使播土'封疆始大’。后据《元史》记载,黄平以南的独山州和都云等均属播州杨氏,故此黄平于杨粲起归播州土司管控。

《方舆纪要》载:“至元中,黄平蛮叛,播州杨氏将罗季明讨平之,遂有其地。明洪武八年,改为黄平安抚司,仍令罗镛世守。”1317年,播州杨氏令罗季明(罗太汪后)讨平黄平境叛乱,划黄平为罗氏管控,袭黄平安抚司事、兼黄平知府和黄平军民元帅府。到明初的1374年仍为罗氏管控,但明朝廷已在黄平境设了兴隆卫和黄平守御千户所两处军事城堡,由朝廷派官流任,罗氏仅袭黄平安抚使司。又1601年平播后改立黄平州,罗氏由安抚使司改袭黄平知州。1687年黄平州迁兴隆卫治,罗氏又袭黄平州旧州分州。据咸丰《罗氏宗谱》记:“雍正年间,因兰二叛,群贤公裁去荫袭。”黄平旧州才脱离土官管控。

发生事件。《宋史》载:“宝祐五年十一月,昨付出〈黄平图〉,其间险要处皆当置屯。宝祐六年十一月,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元史》载:“世祖二十八年六月洞蛮镇远立黄平府。…播州安抚使杨邦宪请归宋旧借黄平城,不充。”《新元史》载:“延袥四年,黄平蛮刘奔叛,诏汉英抚定之,置戍而还。”1257年因黄平地势险要,宋朝廷从播州土司杨氏属地借出黄平地,筑城置州戍卒,以挡蒙军南侵。1291年元朝廷改置黄平元帅府,戍卒守边。直至1317年因黄平刘奔叛乱,元朝廷无力平叛,才归还黄平给播州土司,派其属下罗氏平乱管控。(黄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吴泽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