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只是拿个工资,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可以多几块钱收益,望大家理解!
谁能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竟然在1938年陷入了经济困境?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号称'亚洲霸主'的国家,居然在短短一年内就把自己的外汇储备耗得精光,这一切都要从武汉会战这场关键战役说起。 要知道日本可是个喜欢打速胜战的主,他们总想着速战速决避免陷入拉锯战。这种思维方式在甲午战争中就已经显露无疑,那时候的日本在战争后期就已经濒临破产了。可他们还是不长记性,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又开始了他们的'快刀斩乱麻'式进攻。这种战略思维在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时,注定是要碰壁的。 当时的日本军队常备军只有35万人,预备役军人倒是不少有400多万。乍一看这个数字似乎很惊人,但要知道预备役军人的战斗力往往比不上常备军。全面抗战一开始日本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第一期动员就把军队扩充到了150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啊!你想啊这么多人要武器装备,要后勤供应这笔账可不小呢,每一颗子弹每一件军服每一顿饭都是钱啊! 再看看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1937年日本的国民总收入是200亿日元,政府财政收入47亿日元。听起来不少可问题是,仅仅是1937年的侵华战争,就花了33亿日元!这可是把政府的钱袋子给掏空了大半,要知道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仅要用于军事开支,还要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如此大比例的军事开支,无疑会导致其他领域的投入不足,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 日本人大概也没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闪电战'策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竟然失效了。1937年日军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发起了猛烈进攻,上海、南京、徐州等东部大城市相继沦陷。这一时期中国80%的沦陷区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日本人还沾沾自喜以为胜利在望呢。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占领城市不等于控制全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人民正在组织起来,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 到了1938年日本的经济状况就开始急转直下,年初几个月日本政府就把所有的财政预算花光了。他们只好动员民众参加战争储蓄,还发行了大量公债来维持运转。说白了日本政府已经基本破产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内可能缓解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只会加重经济负担,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1938年4月日本国内开始实行消费品配给制度强调节约。你们想想一个号称要称霸亚洲的国家,竟然连自己国民的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这是何等的讽刺啊!配给制度的实施,不仅直接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动摇了他们对政府的信心。一个不能让人民吃饱穿暖的政府,如何能够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外汇储备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战前日本还有388吨的黄金储备,听起来不少,可到了武汉会战结束时只剩下可怜的25吨了。90%以上的外汇储备就这么没了,外汇储备的耗尽,意味着日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他们无法购买足够的原材料来维持工业生产,也难以获得必要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对于一个岛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会战爆发了,这场战役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之所以成为转折点,就是因为日本的兵力劣势在武汉会战中暴露无遗。他们的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面前,数量上还是不够看。中国采取的人海战术让日军疲于应付,每消灭一个中国士兵,可能就有十个、百个新的战士加入抗日队伍,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日本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另外中国的纵深优势开始发挥作用,日军越往内陆推进补给线就越长,战斗力自然就越弱。试想一下从日本本土到中国内陆,这漫长的补给线是多么容易受到攻击和破坏。一支远离后方基地的军队,就像是一条断了尾的蛇失去了持久作战的能力。 再加上中西部的地形优势日军的机动性大大降低,中国的山川河流成了天然的屏障。日军引以为傲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崎岖的山路和泥泞的田野中往往成了累赘。相比之下熟悉地形的中国军队和游击队,则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武汉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精锐力量,这些可都是日本军队的精华啊,死一个少一个。日本人也不是铁打的他们也会疲惫也会恐惧,长期的高强度作战,不仅消耗了日军的体力,更摧毁了他们的心理防线。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兵,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场战争的意义。 武汉会战后日军的进攻明显变得疲乏起来,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大举进攻,而是转为小范围的点对点突破和固守已有阵地。虽然他们对长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但都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这种战略上的转变充分说明日本已经失去了主动权,他们从进攻者变成了被动防守者,这在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从经济角度来看1938年底确实成为了日本的转折点,他们不得不提出'以战养战'的策略,因为日本本土已经难以支撑在华作战了。想想看一个国家要靠掠夺来维持战争,这本身就说明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了。'以战养战'策略的提出,实际上是日本承认自己经济实力不足的表现。这种策略不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在实际操作中也困难重重。被占领地区的民众自然不会配合日军的掠夺,这就导致了日军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维持统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到了1939年抗日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全面战争而是变成了局部性作战的对峙战。日本只能发起点对点的突破和作战,再也没有之前那种大规模推进的气势了。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中国军队和民众有了喘息之机得以积蓄力量,而日军则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难以自拔。 更糟糕的是日本的经济状况在1941年进一步恶化,政府彻底破产国内甚至开始饿死人。被逼到墙角的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妄图通过掠夺南洋资源来解决经济困境。这个决定无疑是一步险棋,它不仅没有解决日本的经济问题,反而将日本推向了更大的灾难。 回过头来看武汉会战之所以成为转折点,不仅仅是因为它改变了战场上的局势,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日本在经济和资源上的致命弱点。日本人低估了中国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们以为可以快速征服中国,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踏入了一个无底深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