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的山西之旅 山西适合两种类型的游客:一种是学霸式,学富五车,看啥都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呼应感和愉悦感;一种是学渣式,虽然胸无点墨,但看啥都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综上两点,无论你是哪一种类型的游客,来山西,不吃亏,都有收获。 我当然属于学渣式游客,从踏上开往山西的列车开始,便进行了各种知识的“恶补”:从地理到历史,从人文到建筑。三宝同学一路提醒我:妈妈,你还是尽量少说话、少提问吧,一张嘴就暴露了文化水平。吴老板替媳妇出头:你妈妈这是勤学好问,这样才能进步嘛。 老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把学到的知识记下来。 先从云冈石窟开始。 ![]() 在云冈石窟,我们和其他游客一起拼团,聘请了一位金牌导游做讲解。其中一位游客大姐说:我在大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你们听我的意见,咱们直奔石窟吧,中间的大雄宝殿可以快速略过,那是2008年新建的,不必过多停留。 她的这番简短建议让我有点吃惊:本地人,居然也需要请讲解——果然术业有专攻。就像我,虽然在北京生活多年,但是接待外地亲朋好友参观故宫、颐和园、天坛时,也需要请专业讲解,才能让文化之旅生动立体起来。爱好和饭碗,是两回事。如果不做刻意的练习与探索,时间的长度并不会带来理解的深度。 关于云冈石窟,我收获了这样几点: 第一:北魏皇帝为什么要在山体里修建佛像寺庙? 如果仅仅回答“那是他的信仰”,还没有触及到答案的核心。落地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为什么会选择在山体里凿一个洞,然后雕刻佛国世界呢? 我探索到的答案是:鲜卑族对自己祖先的起源崇拜。 在大同博物馆的展览中,了解到关于鲜卑族起源的介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鲜卑族的发祥地。所以,当高僧昙曜受命修建佛教事业时,提出了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欣然接受。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是《魏书·释老志》中对云冈石窟的一段记载。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历时62年建成。吴老板感慨:一个人,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也足够了。从学徒干到师傅,从少年干到老年。我倒是有几分羡慕,人家到老了的时候,可以心满意足的说自己参与做成了一件传世工程的建设。我们这些庸庸常人,能留给这世界一些什么东西呢? 顺便表扬一下,云冈石窟的官网做得很不错。 第二:北魏可能有不少地理爱好者 身临云冈石窟现场的时候,会突然冒出很多奇思妙想以及新的疑问。比如,当讲解员介绍当地的地理结构对佛像的影响时,我忽然想到一个人:郦道元。我记得他写过《水经注》,是中国很厉害的地理学家。讲解员说:没错,郦道元就是北魏人。 历史课本上一定有这个知识,身临其境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看他的生卒年份,对照云冈石窟的修建时间,是有重叠的。他一定到过现场,勘测过地形地貌。 真容巨壮,世法所希——这八个字,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对云冈石窟的描绘。 “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按照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的记录,今天的云冈石窟,于2008年重修了大雄宝殿。 今天的年轻人,发明了很多与石窟佛像合影的新方法。站在云冈石窟大佛前,会看到很多游客举起右手,掌心朝向佛的方向,一起GIVE ME FIVE。这让原本严肃深邃的佛教文化,顿时变得活泼可爱起来。想到在石窟内的壁画上,还有海王波塞冬的三叉戟,那是我在电影里才看到的影像,没想到会在云冈石窟中再度遥相呼应。 也许这就是文化在融合中绽放新生的魅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