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是对他人的无私关心——做事只是出于个人想帮助的愿望,而不是因为你觉得出于责任、忠诚或宗教原因而有义务这样做。 它涉及到出于对他人福祉的关心而采取行动。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利他主义行为会导致人们为了帮助他人而危及自己。 这种行为往往是无私的,没有索取任何回报的想法。 而采取行动帮助他人,并期望他们会提供帮助作为回报的,被称为互惠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其实充满了利他主义的行为,从为陌生人开门到给有需要的人钱。从跳入冰冷的河流中营救溺水的陌生人,到当地慈善机构捐赠了数百万元。 利他主义的一些例子包括:
利他主义的类型心理学家已经确定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利他行为。这些包括:
是什么导致了利他主义?社会心理学家对于人为什么会出现利他主义行为非常感兴趣。 是什么激发了这些善举?是什么促使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利他主义是所谓的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使他人受益的行为,无论动机是什么,也不管给予者能不能从该行为中受益。 虽然所有的利他行为都是亲社会的,但并非所有的利他行为都是完全利他主义的。 我们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帮助他人,例如内疚、义务、责任,甚至为了奖励。 我们不确定利他主义为什么存在,但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有些人是否天生就具有帮助他人的自然倾向, 这一理论表明,利他主义可能受到遗传学的影响。 亲属选择是一种进化理论,它提出人们更有可能帮助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 因为它会增加基因传递给后代的几率,从而确保共享基因的延续。个人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人们就越有可能提供帮助。 利他主义、合作和同理心等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具有遗传基础。 此外,利他主义还激活了大脑中的奖励中心。 神经生物学家发现,当一个人表现得利他时,他们大脑的快乐中心会变得更加活跃。 参与富有同情心的行动可以激活与奖励系统相关的大脑区域。 富有同情心的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会强化利他行为。 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对利他行为有重大影响,而社会化可能对幼儿的利他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观察到简单的利他主义互惠行为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塑造利他行为可能是培养儿童亲社会和富有同情心的行为的重要方式。 观察亲社会行为似乎也会影响成年人的帮助行为(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程度因性别、文化和个人背景等因素而异)。 社会的规则、规范和期望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从事利他行为。 例如,互惠规范是一种社会期望,在这种期望中,如果别人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我们会感到有压力去帮助别人。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几周前借给你吃午饭的钱,当他们问你是否可以借100元时,你可能会觉得有必要回报一下。 他们为你做了一些事情,现在你觉得有义务做点什么作为回报。 虽然利他主义的定义涉及为他人做没有回报的事情,但可能仍然存在不明显的认知激励。 例如,我们可能会帮助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或者因为善待他人维护了我们对自己作为好人的看法。 其他认知解释:
利他主义好吗?虽然利他主义在走向极端时可能会有一些缺点,但它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可以使你和他人都受益。 利他主义有很多好处,例如:
除了这些好处之外,参与利他主义还可以帮助改善社会联系和关系,这最终可以在改善健康和保健方面发挥作用。 如何培养利他主义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利他主义倾向,但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培养自己对他人的有益行为。这些包括:
利他主义的潜在风险利他主义可能存在一些可能的缺点和困难,例如:
从事过志愿者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因关心和帮助他人而表现得在情绪上不知所措。 在一个更严重的例子中,一个无私地收养动物的人可能会转向囤积动物,达到他们无法再安置或照顾他们收养的动物的地步。 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问题,但利他主义通常是世界上的一股积极力量,这是一项值得培养的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