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突出了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育人取向和文化自信,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应该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十六字方针,教师应注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运用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语篇的基础上,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语法、语言和词汇的难易度与所学课本的水平相当的材料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中国情怀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已。 ![]() 现在很多人学英语一心想出国,为了自己的前途。其实,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出国后能否一直记着养育他的国家及培育他的老师,以及望子成龙的父母呢?出国后也能为中国的事业及未来做出贡献,而不是一出国就忘了本。 我们教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有底气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有着深厚的根基的, 我们有世界上最羡慕的古迹长城、兵马俑等,有四大发明、勤劳的人民、多民族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在当今,整个世界都在发展,我们更要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学好外语,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我们自己跨文化沟通能力。 另外,英语新课标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这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过去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了核心素养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语言能力,我们的重点通常会围绕着语言能力的几个方面,突出语法、词汇、语音等教学,忽视了语言的运用和使用,我们希望通过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标来传递一个信息,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是一个综合的体现,每一个都很重要,不能有偏差。 二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的培训,教师们的学习,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都知道了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在备课的教案上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关键的词语。 其次,英语教师也在尽量地想办法运用新的网络技术、项目式活动、教具、媒体中的音视频材料来丰富课堂,在课堂上有了很多的新和异,甚至是创造力。 再有,教师的求知欲和求学欲都大大地增强了。许多教师不止一次两次地听讲座,搞教学研讨,做项目研究等,相互听评课等,大家都有一颗想做好教育的心。 最后,有许多一线的教师在课上开始注重了立德树人,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开始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和帮助学生了。 ![]() 这几年我在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和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听评中、小学的英语课就发现了英语老师们的可喜变化。你能从他们上课的表情中就能看到他们爱上这节课,自己制作的、丰富的教具时刻吸引着学生,而且集思广益设计出的活动能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体验、互动,多频次调动学生使用和运用语言,学生们在每节课的开始到结束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而小学英语教师会随着优美的英语歌或快乐的节奏在课前与小学生们一起手舞足蹈,有说有笑,氛围十分融洽。 三 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转变还存在哪些关键问题 近几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确有了一些转变。特别是许多英语教师都有要转变的意识,虚心学习,认真研讨,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等。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中,我们都能看见老师的教案内容完整,丰富、思路清晰,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多媒体的加入效果也很好。 ![]() 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大多数的英语课堂没有创造出在一节课上多频次让全体学生参与、全体学生体验和全体学生同时互动的情景。有些课堂有一些类似的活动,但时间的长度和频次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使用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比如,课堂的展示活动,教师通常因为时间的限制只让几个好学生在全班展示一下,大多数同学始终轮不到任何的机会。其实,我们的教师认真思考一下:展示的目的是锻炼学生,那为何不能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4-5人的组,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人人都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呢?这样既练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从思维上、情感上及交际等多方面去锻炼学生。同时,教师还有充分的机会在各小组展示期间观察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美国2013年选出了一位国家级优秀教师杰夫。他是教科学教育这门课程的,他就把科学教育这门课变成了让所有学生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课程,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英语课标中提出的“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这九个字也值得我们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很好地遵循、借鉴和思考,都不妨认真地去研究、去实践。 ![]() 四 我首先非常认同华师大博导叶澜教授的话:好课是一堂有意义的课;一堂有效率的课;一堂有生成性的课;一堂常态下的课。 另外,我认为好课是:教师教学有感染力,无论从话语、动作和精气神等都能无时不刻的感染着学生,能让学生看出老师喜欢学生,喜欢英语,喜欢教课。 ![]() 学生课堂上有活力,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一张一弛,乐于参与、乐于分享、乐于交流不怕困难,始终随着教师上课的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教学内容有伸缩力,教师应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易度,适时增减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确保教学内容可以适用每一个学习者。 课堂活动有吸引力,教学活动的设计是随着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教师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让活动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大量练习语言的机会;既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又有个体练习的时间。 五 ![]() 其次,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怀,积极接受新事物。凡是同行认为很好的活动都不妨自己尝试一下,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和修改或干脆全面模仿,再逐渐改变。现在,教师不能拿自己过去接受英语教育的经历来重复英语教育的模式和方式,因为时代不同了,家庭的早教及父母的参与对孩子已有很大的影响。英语多媒体的出现,业余班、网课、外教课的补充教学以及网上出现的电子绘本故事图书馆等让学生的认知、志向、精力和结果也表现出大不相同。这些都促使我们要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思路。尽管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不能变的,也就是说学生练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是越多越好。 再有,我们教师应该有敢于实验的勇气和心态。用不同的方法教学生,做做跟踪研究,比较一下教学效果,比如在小学的低段注重兴趣的培养,语音、语调、语感的培养以及听说、歌谣、生活中各种简单的对话、短剧、游戏、绘本故事的教学,保持基本的认读能力,而把单词的拼写、读音规则等放在三、四年级起始来教,如果教师教的得法,学生的词汇记忆并不是一件难事,同时再不断地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我想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具备了英语听说的基本能力之后再往深处学习就不再会有为难情绪了。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法斯曼对美国移民家庭儿童掌握英语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句法和词法的学习上,11岁到15岁的大龄儿童要强于6岁到10岁的低龄儿童,而在语音方面,6岁到10岁的低龄儿童又强于11岁到15岁的大龄儿童。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在低龄孩子有特长的阶段发展他们的语音、语调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说它是艺术,就是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实施途径、表现形式、音视频及网络资料、参与人员的各种组合等呈现出来。说它是科学,就是我们不能违反语言学习的规律。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要敢做、敢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