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朱浦: 三十余载风雨情,路从士兵到将军

 幸云儿 2015-07-20
朱浦
上海市英语特级教师。现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语教学 研究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英语教师专业委员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冬天的上海寒冷中透着丝丝的温暖,朱浦老师每天穿梭于这个典型的南方城市,匆匆忙忙,“逮到”朱老师做采访着实需要一点点的运气。

伟岸挺拔的身姿,英气飞扬的眉毛,深邃有神的目光中折射出成熟睿智的光芒,一切构成英俊男子的基本条件似乎都能在朱浦老师身上找到。如果说少年时因外貌而受欢迎,那么而今依显年轻的朱老师更多体现的则是内敛中的大气,严肃中的幽默,沉稳中的激情。对外语教学持续多年的激情,已融进他的骨血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风华正茂,误打误撞投进首个好球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朱老师深受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父亲熏陶,自幼开始在家自学英语,为以后的英语教育生涯夯实了基础。到了中学时期,身材高大的朱老师热爱上了打篮球,因反应快、手脚灵活而被专业教练挑中,受过专业队训练,已经达到了上海青年队的专业级别。正是这两个才能,促成了朱老师未来的职业发展。

1978年,朱老师的父母亲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回到原工作单位工作。在父亲所属的科研单位和母亲所属的教育系统里面,朱老师选择了教育行业。起初有过专业体育训练的他在学校里当体育老师,校长得知朱老师英语不错后,让朱老师给学生们上了几节英语课,深受学生的喜爱。于是,学校专门派朱老师到当地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进修,由于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朱老师各项考试均以第一名的成绩轻松通过。五个月后,区里对五百多位参加进修的老师进行测评,挑选出六名成绩优异者提供转正英语教师的机会。朱浦老师再次以第一名成绩顺利转正,成为了上海市静安区一所小学的一名青年英语教师。人生道路愈加清晰,天生我才用于英语教学一拍即合,朱老师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即取得了全区教学比赛的第一名。

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一个酷爱篮球的少年,这样误打误撞闯进了上海英语教育教学界,带着一身活力和满腔热忱,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学之路。

海归教研员,五个机遇承接专业道路

如果说,从不是老师到成为老师是朱浦老师走向教育道路的第一次机遇,那么而后的几次学习、培训机会,让年轻的朱浦老师成长为了当时上海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1981年,朱老师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就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系统的本科学习给予了朱老师英语文化涵养,“大学时候读的是狄更斯之类的文学作品,所以当时我拿的学位是文学学士,不是英语教学”,有点遗憾的朱老师很快就迎来了英语师范教育的培训机会。1985年9月,上海市教委从22个市辖区县中挑选出19人参加建国后第一次外国专家脱产培训——由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赞助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开展的教师培训。小有名气的朱浦老师被选中,与其他18位精英教师组成了上海最先进的专业学习性研究团队,跟着来自德国、英国等外国教研专家们学习英语教学法,开始了正规的师范教育。“对我当时来讲,那就是一个世界大师级人物的培训,我还记得有两位来自德国慕尼黑迪灵根教育学院的专家,他们研究英语语言教学,能讲几种语言”,时隔多年,朱老师仍记忆犹新,“这一下子就让我变了一个人。” 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却是朱老师第二个重要的机遇,“当时我只是个啥都不懂、摸着玩玩的年轻小教师,通过这一段经历我才知道,其实教学有很多门道,教学是有方法、有思想、有文化、有传统,有艺术的,教学是有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的。”就是这一次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朱老师的专业道路。

转折是前一段旅程的结束,亦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正因为有这样那样出现在生命中的转折,才促成了每个人在事业上的点滴成长。1985年,完成了脱产培训又顺利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朱老师开始身兼二职,一边在静安区一所中学教书,一边在静安区教育局当教研员。1989年,朱老师获得了职业上的第三次机遇。一起参加培训的19名同学中,有5名在这一年申请去美国和澳大利亚留学,其中朱浦老师考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语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专业攻读研究生,“这个专业对学英语语言文学的人有更高的语言要求,所以我先进了澳大利亚国立语言中心(Australia Education Language Centre)接受了语言培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入悉尼大学读研究生。”

1993年学业完成后,朱浦老师选择回国应聘教研员,成为了上海外语基础教育历史上第一位海归教研员。与今日“海归”面临的形势或许不同,二十年前出国热潮正是像《中国合伙人》里面所呈现的那般狂热,高素质精英人才排队递签出国,几乎没有人会在自费学成后选择回国。这样的形势下,朱老师却清晰地选择了应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的道路,仅以数分钟的创历史速度通过了应聘面试。当时的上海基础外语教育需要人,需要高学历专业人才,需要建设有梯队的教研员队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朱老师所具备的条件十分吻合。“我一边当教研员,一边到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去上课,讲授英语教学法。当时的名称不叫教学法,而是叫英语学科教材教法,我是一边自己啃东西一边上的,教授那些即将走上讲台的大学生。”一直到1995年末,经过了工作——读书——工作——读书——再工作的间隔型发展,经历了教授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师范的教师历程,通过了教师——教研组长——区教研员——市教研员的步步升级,在充分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下,朱浦老师完全转型成为全职教研员,直到今天。

1999年春天,朱浦迎来了第四次发展机遇: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实施二期课改,目的是“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上海对基础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源自于其高度快速的发展,其他城市还处于初中高中才开设英语课的阶段时,上海已率先在小学及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 1999年二期课改中,在单项试验阶段最先启动了英语学科的教材试验,引进了牛津教材。对朱浦老师来讲,开阔的国际化环境对其个人在教育职业道路上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老师说,第五个机遇始终贯穿在自身的职业成长中,即上海对基础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要求,以及高速发展给予的机会。

五个机遇环环相扣,当机会来临时,是否真正做好了准备,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把握时代的脉搏,朱浦老师用自己在人生每个节点上做出的选择给当代的年轻人做出了成功范例。

一骑绝尘,呕心沥血上海外语教学

1994年起,成为全职教研员后,朱浦老师参与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新课程的策划与实施工作,研究一切与英语教学教研相关的活动成了朱浦老师的职业重心:

1

提倡英语应用性的阅读教学和语言综合能力形成的培养;

2

凝聚上海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形成了梯队教研的核心团队;

3

解决并提出了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的四个转换:

从课程标准转换分解到教材,从教材转换分解到教学设计,从教学实际转换分解到课堂实施,从课堂实施转换分解到目标达成;

4

在上海形成了多元多层的教研格局:

顶层为四十六所外语类和外语特色学校,二层为外语学科重点建设学校,三层为普通公办学校,四层为农村困难学校;

5

给各区县的教研员提出在区域视野下提升教研实效的实施方法;

6

倡导“让教研活动的内容充满思想和学术,让教研活动的过程充满魅力和愉悦,让教研活动的结果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教研文化;

7

提出十六字应用性阅读教学操作方式: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

“现在我敢说,上海的外语教学应该是绝对领先的”,采访中谦虚的朱浦老师少见地露出了骄傲自豪的神色,这与生俱来的霸气似乎与少时驰骋的球场异常合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上海的外语教学可以几十年一直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离不开像朱浦老师这样实实在在投身于英语教研教学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们,以及他们对外语教研教学活动的持续积累和反思。

更为可贵的是,朱老师作为学科的引领者对自己的要求最严苛,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可谓达到了极致,“这种勤奋不需要寻找任何理由,就会把它当做一种专业习惯,甚至是一种生命的组成部分去做一些事情。”为了坚持学习,朱老师十八年来从未在当天入睡、在十年时间里所写的教研笔记已从点点滴滴凝聚成四百余万字、二十年里对上海所有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逐一通过听课和看课去了解,几乎没有叫不出名字的一线老师……当这些数字被轻描淡写地说出时,朱老师这种追求专业到极致的态度让我们肃然起敬。“我想,聪明是一回事,聪明的人还要勤奋,专业的人还要能够投入,有专业不投入也没用,聪明的人不勤奋也没有用。把工作做到有愉悦,变成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你就不会舍弃,让它离开你生命了”,朱老师如此谈积累和勤奋对培养专业素养的重要性。2008年,朱浦老师从四百万字的教研笔记中提炼出了一百二十八万字,出版了《与英语新课程同行》系列丛书,分为《教学理论探究》、《教学专题透析》和《教学问题思考》三册,这是教研历史上英语学科唯一由教研员单独撰写出版的教研笔记式的专著。

整理中思考,青年老头把握教学脉搏

整理这项技能用在朱浦老师个人身上可以是规范一切英语教研活动。作为上海中学高级教师英语学科评审组长、英语学科论文评审组长、英语学科教师资格考试组长、英语教师学会会长、外语学会秘书长、上师大外语类博士学位评审专家、硕士生导师、二十年来上海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评选活动中唯一一位不缺席的专家组成员……朱浦老师做了太多实际的事情,在这些千头万绪中“建立教研规范很重要”。朱老师包里随身带着2T的移动硬盘,打开就可以找到10年前参加过的报告、讲座、听课等具体内容,分类详细具体到每一场讲座、报告的主题、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参加人员、现场照片、参训学员的反馈等等内容一应俱全。拿2014年举例,朱老师在这一年做了58场报告,有九千人次参加;再如几十年来的教研听课记录里,绿色代表中学课堂、紫色是外籍课堂、黑色是小学课堂,蓝色是中小学双语课堂;随便打开一个表格,点击其中一小项名为“审读论文37篇”,就显示了所审读的37篇论文的具体修改、评价、排序;用“T”标识将听过的课里面特殊的案例记出来,作报告时结合其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例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朱老师如数家珍,而这只是他工作量的冰山一角,“其实谁都在工作,要把工作做到一种愉悦就是境界,你就不会觉得今天忙。我们也会有老了离开这个领域的一天,那个时候,我用前三十年积累的这些资料陪伴着我,带给我后三十年的愉悦。”

对于教研员,朱老师有自己的理解,就是把“教研员”三个字倒过来叫“员、研、教”,即对教学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用我写文章的话说,就是用研的视角,解‘教’的问题,做教师的服务人员。” 所以,朱浦老师紧紧联系着几乎所有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活动。2007年始,朱老师开始带研究生,带过的十几名研究生里绝大多数都取得了“优秀”等级的学业成绩。“我通过指导研究生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课题,培养预备人才,适时将这些优秀人才引到上海教师的核心团队中去发挥作用”。朱老师说,整理是思考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的思考没有价值,有了积累的思考还要有实证案例和对日常的工作不断反思。 所以,朱老师从教材研究工作、教程教学调研工作、综合研究工作、整体研究工作、常规学科教研工作(学科评选工作、优质课的研讨工作等)里的方方面面中整体把握着英语教学的脉搏,“从我天天在做的事中,我知道上海英语教学脉搏中的每一次跳动”,朱浦老师对英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直都充满信心。

朱老师喜欢看原版电影和英语报刊,听英语广播,多年的习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无止境,“刀不磨要锈的,所以勤奋读书思考我总是在最前面做。虽然我现在不在第一线上课,但天天跟英语老师、英语学科专业人员、中小学生用英语磨嘴皮子,所以不能差下来。”

“一晃数十年,反正蛮高兴的,做了不少事情算是有点收获,按国际上对年龄的最新界定我还是青年,不过不再青啦,是青年老头!”从儿时在家受父亲英语熏陶到如今引领上海外语教学发展数十年,朱浦老师与英语所结下的不解之缘,把英语教学当做事业的那份激情,都被过往的岁月印刻记载。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很难评价,但是他影响了社会多少却是真实地被每一个联系着的英语教师所记得。坚持做一件事情到极致,是这位英语教研高级技工从开始就充满信心的事,“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I believe I can fly”,里面有三句歌词:‘我坚信我能飞’是一个人的志向;‘我坚信我能吼’是一个人的个性;‘我坚信我能碰到天’那是一个人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