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盖雅学苑 本文共3099字 人效,究竟是什么? 人效本质是除法公式,分子是产出和收益,分母是投入和成本。 人效衡量的关键是什么? 大家探讨较多的是人员服务比,这很重要,但是它只是过程指标。 很多时候,过程指标都在改善,但似乎对业务发展而言没有任何的改善。 因此,人效价值衡量最终要回到经济价值的角度,这包括产能、ROI投资回报、工时产生了多少业务价值、工厂能否利用现有的人产生更多的业务价值等等。 如果人效不能最终反映到经济价值上面,它可能就是伪命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解答,请点击查看:「麦肯锡:人效管理落地的五个挑战和应对方案」 ![]() 人效分析指标有哪几类? 企业人效衡量指标包括三类: 效益类、效率类、效因类。 效益类指标关注直接的财务结果,以利润或成本或有价值的产出等形式直接反映企业人效结果/水平。根据分母的不同,可以将效益类指标区分为三种:人均类、元均类、时均类。 效率类指标更关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通过业务效率形式来反映人效水平。根据计算逻辑差异, 我们也可将效率类指标区分为三种:单位时间效率、标准工时分析、综合生产效率。 效因类指标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个体。根据劳动者投入元素差异,我们将这类指标分解为三种:时间类、动力类、成本类。 👉关于3类人效指标的具体使用指南,可参考文章「如何衡量人效?看这一篇就够了,9类指标都在这里」 ![]() ![]() ![]() ▼▼▼更多人效管理疑问,欢迎关注「人效研究院」![]() ![]() ![]() ![]() 一是可视性,持续监控人效提升各阶段的达成情况; 二是责任化,未达成预期的人效举措责任到人,挖根寻因并改善; 三是工具化,固化工具表单/数字化看板等持续衡量人效提升的收益。 👉进一步,可将人效提升分为五个阶段,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1️⃣ 用红黄绿灯标记各部门的人效,哪些是人效重灾区,可能调整的空间是什么(并非所有的红灯都有问题,需探讨和验证); 2️⃣ 如果要提升人效,大概可以聚焦在哪几个重要举措,每个举措大概会产生多少价值; 3️⃣ 要真正关心落地的路径是什么; 4️⃣ 最初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 5️⃣ 回到财务报表,衡量人效。 关于问题的详细解答,请点击查看:「麦肯锡:人效管理落地的五个挑战和应对方案」 ![]() ![]() 1️⃣ 直接模式 直接模式是在短时间内直接削减人力。企业往往宣称的裁员便属于这类,例如人力优化、末位淘汰,或是“组织整合”和“组织调整”。 2️⃣ 间接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控制让公司人力不再增加,或人力配置更合理,从而实现更长周期内的人员数量控制。 间接模式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冻结招聘,自然淘汰内部员工,实现一定周期内的员工数量减少。 3️⃣ 更有远见的是以人效为基础的薪酬包管控机制,将人力预算变成业务经营的一部分,从而将人力变动纳入业务部门自己的控制中。 👉关于人力成本控制的更多方法指引,可戳:降低人力成本,除了裁员HR还能做什么? ![]() 这家企业的工厂自动化水平非常高,产线员工数量并不多。按理说,应该不存在招聘压力和人效问题。 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因为饮料生产的淡旺季非常明显,暑假和过年等生产旺季,产线非常忙,甚至需要24小时不停产。但机器可以不停,人不能不停,人的数量很难跟得上机器的持续运转。 你可能会想,旺季多招一些临时工不就可以了。 问题是,当高度自动化之后,他们需要的蓝领都是高技能蓝领,招聘难度更高,而且培养周期更长。所以,这种临时过渡的方式对他们来说不太可行。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挖掘现有员工的时间和潜力,例如A产线空闲的人力被协调至缺人的B产线,通过“跨产线共享用工”提高人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