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想让清政府给一个平等的待遇,清政府不理睬。 战争之后,清政府想让西方列强给一个平等的待遇,西方列强不理睬。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一场战争彻底撕掉了“天朝上国”面纱,大清帝国开始受尽屈辱。 (19世纪英国殖民地) 我们来看看,鸦片战争前,清朝和西方的差距有多大? 经济方面: 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1761年,瓦特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克莱蒙特号”轮船已经试航。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通车。 1840年,西方现代工厂已经全面替代了手工作坊。 大清帝国,此时绝大部分人还守着贫瘠的土地,用原始的农具搞饭吃。除了农业,只有家庭手工业。 政治方面: 英国已经实行了君主立宪,决策相对科学,而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正达到了最顶峰。 外交方面: 英国在非洲,亚洲,澳洲,美洲都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清朝还自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蛮夷。 军事方面: 英国陆军的主要准备是前装滑膛枪,清兵是大刀长矛,还有从明末传承下来的“佛朗机鸟铳”。火炮的代差有两百年。在军舰方面,英国已经有蒸汽机驱动,装备76门火炮,排水量3000吨的战列舰;清朝的海军,排水量250吨左右的军舰已经被称为“巨舰”。 从实力来看,英国对清朝完全是单方面的碾压。现代还有人推算出一个数据,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GDP是英国两倍。不知道谁给的自信?英国当时国土面积和控制人口,都是清朝的两倍以上,科技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更是遥遥领先,凭什么生产总值还只有你的二分之一? 可是,大清帝国的君臣们还认为自己天下无敌,认为对手是“撮尔小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上至道光帝,下至普通官员,认知上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大清国是世界中心,蛮夷小邦只有称臣纳贡的份,还想跟我天朝上国平起平坐? 乾隆年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不肯下跪,伤了乾隆皇帝“天下共主”的尊严。大臣们忽悠乾隆皇帝说,洋人的腿不能弯曲,洋人如果不吃中国的茶叶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乾隆听了以后,才觉得自己有面子。 大清帝国的君臣们,就在这样的迷梦中不肯自拔,不愿清醒,非要等到敌人把他们打醒。 战争的原因并不复杂。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向世界倾销商品。清朝却闭关自守,只开放广州一处跟外国通商。即便如此,外国商人还收到种种歧视和限制。外商不得离开广州,在广州城内不得随意走动,要在规定区域内监视居住,而且他们不得在广东过冬天。尤其搞笑的事,他们不准外国妇女进入广州城,商人女性家眷必须住在船上。外国商人除了上交关税之外,还要向官员行贿跟关税差不多金额的财务。如此一来,外国商人很郁闷,就不能给他们一个平等的待遇吗? 清朝统治者压根就没有正常外贸的意识,只有外邦向天朝纳贡,天朝回赐礼品的思维。 在商贸的过程中,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再加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外国商品根本无法打开市场。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英国人开始向中国输送鸦片。毒品输入,清朝自然不可容忍,于是派林则除前往广州禁烟。英国人早就想打开中国市场了,趁此机会派出舰队侵华,鸦片战争就爆发了。 战争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朝一败涂地。但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除了武器有代差之外,我们来看看清朝的皇帝和大臣昏聩到什么程度? 即将开战了,道光帝召集大臣议事,居然还问礼部官员:大清可否从陆路直达英国?英国是否和俄罗斯接壤?对大清以外的世界,君臣一无所知。 英国知道自己一口吞不下这么大一个帝国,采取的战略是以打促谈,打赢了再谈判。 英国舰队达到广州以后,发现广州清军备战很严密,无机可乘就转向北方。 1840年7月3日,英军达到厦门,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信件的内容是《致中国宰相书(副本)》,要求清朝地方官员上送朝廷。结果小艇刚驶出几十米,岸上的守军的大炮就开火轰击。双方展开炮战,结果是清军死九人,伤十一人,英军无一伤亡。英军看到送信无果,就自行退去,继续北上。 明明英军毫发无损,但是,官员上报给朝廷的战果是:清军大捷,杀敌无数,夷人狼狈逃窜。道光帝接到战报大喜,认为夷人敢挑战天朝上国,真是自不量力,信心更是爆棚。 地方官员一次次谎报战绩,邀功行赏,道光皇帝一次次龙颜大悦,直到地方官再也瞒不住为止。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投水自尽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会谈,并把《致中国宰相书》带回京,送到了道光帝御前。 道光帝这时候思维还停留在英国是“撮尔小国”上,再叫上负责翻译的官员唯恐惹怒皇帝,故意曲解了《致中国宰相书》,说成英国这个蛮夷小邦不敢触怒天朝,这次北上,是因为在广州受了冤屈,特意来找皇帝笔下伸冤的。 听完翻译,道光皇帝摆出了天下共主的架子:朕知道你们受委屈了,那我把林则除罢免了吧(英国人并没有提这个要求),你们还是南下广州,到时候等我们的处理通知吧。 英军对这个结果自然不满意,但是,要在京畿地区和大清开战,英军确实没有把握,于是掉头南下。大臣们对道光帝又是一阵彩虹屁,说皇帝陛下天威使四夷咸服,道光龙颜大悦。 英军南下到了浙江,又和地方官员谈判。这次地方官员变聪明了,不硬刚,他们直接忽悠英军,你们退出定海吧,继续南下广东吧,朝廷派来跟你们谈判的钦差正在南下的路上呢。英军真的被忽悠的退出了定海,舰队又向广东开进。 地方官员又上奏折表功,道光皇帝又大大嘉奖。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谈判过程中,道光皇帝收到琦善奏折,认为英国人的条件太苛刻。于是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虎门,大战开始了。英军先后占领虎门,香港,又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清军明明一败涂地,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现在最怕的反而是敌人逃跑太快,不能全歼。 因谈判不利,道光免了琦善职务,改派奕山去广州统兵。前方战事激烈,奕山居然一路优哉游哉,用了57天时间,才到达广州。 而同一时间,英军也换帅,新任主帅璞鼎查从英国伦敦出发,经大西洋绕好望角,过印度洋,赶往广州,居然也只用了57天。同样是57天,我们可以看看其中的差距。 奕山到任后,也不停捏造大胜的战果来欺骗道光帝,皇帝一时信心爆棚,居然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明明清军溃不成军,却要求把对方全部歼灭,这种荒谬的事情简直是前所未有。 三元里民众自发扛英,英军不适应“人民战争”,一时龟缩回炮台。当地官员却赶来把民众劝走。 英军接着一路沿海北上,誓要把清国打怕为止,一路攻克厦门,宁波,接着就要进攻南京。 接连丢城失地看,地方官员和钦差们再也瞒不住了,道光帝才如梦方醒,原来一直都是自家大败。 道光帝在无奈之下,只能派人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纵观鸦片战争全过程,除了实力确实不在一个等级以外,道光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无知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封闭保守导致落后。落后导致挨打,落后加上无知,就导致了惨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