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称为王羲之的“克星”,李白拜其为师,赵孟頫终生都在学他的字!

 书画博学 2024-08-17 发布于广东

在书法长河中,王羲之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被誉为“书圣”,其书法造诣令人敬仰。然而,在唐代,一位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大师——李邕。

李邕,字泰和,于唐仪凤三年(678 年)出生在广陵江都(今扬州)。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以豪侠著称,且精于翰墨。凭借着一笔好字,他平步青云,入朝为官,曾担任北海太守,故而世称“李北海”。

当时的文坛,李白、杜甫这两位巨匠都对李邕敬仰有加,李白甚至渴望拜在他的门下,却因未得礼遇而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名句。即便到了晚年,李白依然为未能跟随李邕学艺而深感遗憾,那句“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道尽了他的惋惜之情。

能与王羲之并肩,李邕自有其过人之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书中龙象”自此成为书法界的一对经典表述。象之敦厚平和、力有千钧,仿佛是龙的“克星”,北大教授李志敏更是趣言“李邕就是王羲之的克星,他突破了羲之的风格”。

在李邕之前,书坛学王羲之者众多,然而,不少人陷入其用笔方圆之“姿媚”难以自拔。而李邕大胆创新,改其纵长内擫为外拓舒展,以豪健之风扭转了当时的书坛风气。

他的这一变革影响深远,唐玄宗、徐浩、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大家都深受其影响,尤其是赵孟頫,一生取法李邕,“赵楷”实则是“李楷”的变体。

李邕的书法不仅在笔法上独具特色,在书写与镌刻上更是亲力亲为。他用笔细腻精准,亲自镌刻成碑,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真实可靠。其经典之作《李思训碑》,被誉为“行书入碑始祖”。

《李思训碑》诞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 年),原碑虽已失,但宋拓本最接近原作,细节清晰,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此碑与《兰亭序》《圣教序》一脉相通,空中作势、藏锋而入,再调锋、衄搓,裹锋而行,笔笔中锋,点画细润遒劲、婀娜有致,书写迅捷流畅,转折处圆转为主,绞转连带极为自然。

从结字来看,《李思训碑》险而稳,中宫紧实而四面开张,形成一种收放自如、松紧有度的张力感。笔画牵丝引带,连绵呼应,字迹大小错落,结构高低不一,笔势断连有序,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变化,令人常看常新。

李邕的书法不仅在个体的字上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在整体的章法布局上也独具匠心。单字造型大多各自独立,互不相连,呈现出沉静、稳重、平实、朴素的特质。

其形式丰富多样,有纵有行横有列式,排列匀称整齐;有疏朗式,字距和行距拉开,错落有致;有行疏式,行距被拉大,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均布式,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分割变化复杂而精妙。

李邕的书法风格独具,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刚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审美感受。宋代的苏东坡、米芾都对其书法有所借鉴,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其笔意。

李邕的书法成就颇高,他初学王羲之,后融汇北碑的刚劲与唐初诸家的端庄,形成独特风格。其书法以行书为起点,摆脱姿媚时病,由碑颂探玄妙之意,自碑刻寻幽深之理,用行楷撰写碑文计八百方之众。

《李思训碑》何绍基跋文

早年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模仿得惟妙惟肖,从《云麾将军碑》等作品中可见一斑,很多字与《兰亭序》中的字极为相似。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断探索创新。他拉长王羲之书法中的横画,以横取势,开创出浑厚、阔大、豪放的书风。

同时,他改变了王羲之平和优美的字形,使其变得左低右高,且更为夸张,达到奇肆开张、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此外,他还受到北魏碑刻的影响,在笔法上更多地采用“钩势”,以楷书为主,笔力洒脱,笔势舒展,每一笔都极具表现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