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性皮炎的经典验方

 周原樵翁 2024-08-17 发布于北京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由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性反应。
  我国早在隋·《巢氏病源》一书已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风毒肿候:“其先赤痛飙(注:暴风)热,肿上生瘰浆(注:水泡渗出),如火灼是也。”因其来势暴速如风暴之突然而起,或外受风毒而肿得名,后世简称风毒。因本病常见于面部,故又有面游风毒之称。明·王肯堂《疡医证治准绳》记载:“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指食物过敏),或服金石刚剂太过(指服矿物药引起的药疹),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亦说明其发病机理。《巢氏病源》又有石火丹的记载,则与现代医学固定性药疹类似,该书并有“解诸药毒候”。唐·孙思邈《千金方》亦有“解百药毒篇”等记述。现今一般通称为中药毒。

药物性皮炎的经典验方
  近年来我院朱仁康老中医依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拟定的“皮炎汤”治疗35例药物性皮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临床资料分析
  皮炎汤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或黄芩10克),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日服1剂,早晚两次煎服。
  药疹分型:按药疹形态分三型,其治疗效果如下:
  1.荨麻疹型:共18例,其中17例是由口服痢特灵引起,周身起荨麻疹,瘙痒;服痢特灵后3一5天发病的有6例,6~10天发病的有8例,11~21天发病的有3例;经内服“皮炎汤”治疗,3剂而愈的有12例,4~8剂而愈的有5例。此外服解毒消炎片引起的1例,经服“皮炎汤”4剂而愈。
  2.固定性药疹型:共10例,其中口服索密痛引起的4例,磺胺引起的2例,复方阿斯匹林引起的3例,四环素引起的1例。一般在服药后2~7天发病。皮疹表现:阴茎、龟头、包皮糜烂者8例,口唇、口腔粘膜糜烂者2例,手足背、手臂部红斑水疱者2例。经内服“皮炎汤”治疗(8例配合地榆水或黄柏水湿敷)后,结果9例仅服3剂而愈,另1例6剂而愈。
  3.湿疹样皮炎型:共7例,由口服复方降压片、复方新诺明、灰黄霉素、阿斯匹林、活血止痛散引起的各1例;由注射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而引起的各1例。皮疹表现:颜面红斑水肿者7例,手臂红肿者3例,阴部红肿水疱者1例。采用“皮炎汤”治疗大都3剂而愈,其中有3例配合地榆水湿敷肿处。
典型病例
  病例1:魏×,女,21岁,初诊日期:1975年11月10日,1个月前患急性痢疾,口服痢特灵后治愈,但于1周后全身泛发风团,瘙痒,每日发作,服抗过敏药无效,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滑。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中医认为中药毒之气,血热生风。治宜凉血祛风,清热解毒。方药:生地3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3剂后减轻,6剂而愈。
  病例2:冯×,男,12岁,初诊日期:1975年11月22日,5天前腿痛,服索密痛后2天,口唇周围和前臂两侧出现红斑水疱,以往有两次类似发作情况。检查:口唇周围、下颜、两手背、两前臂远端可见钱币大红斑水疱,口腔粘膜糜烂,舌质红、苔剥,脉细滑。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中医诊断:中药毒,由药热入于营血,蕴而成毒。治宜凉营清热解毒。方药;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银花叶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剂后红斑渐退,水疱干涸结痂,5剂后治愈。
  病例3:王××,女,22岁,3天前因患急性扁桃体炎,在当地卫生院肌注青霉素40万单位,2小时后颜面、双手背、双前臂及阴部红肿,出现水疱,经用抗过敏药、静注葡萄糖酸钙,未能控制。检查:面颊焮热红肿,双目合缝,灼热,双手背及前臂远端水肿,有集簇之丘疱疹,阴部亦红肿,有水疱渗出,体温38℃,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带数,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中医诊断:“风毒肿”,系中药毒之气,发为风肿,治宜凉营清热化毒。方药: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木通6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外用生地榆30克,每日水煎成400毫升湿敷肿处,3剂后显著减轻,6剂后皮疹全部消退。
治疗体会
  朱老医生认为药疹的发生,是由于其人内中药毒,毒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走肌腠则肌肤赤肿,毒热上蒸则面部赤肿,重则内传脏腑。根据以上病机,拟定“皮炎汤”为主方,重在凉营清热,清解药毒。本方由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组成。其中犀角地黄汤主要用生地、丹皮、赤芍,犀角一般可不用,重症可酌用广犀角。白虎汤主要用知母、生石膏、生甘草,不用粳米,因胃主肌肉,白虎汤清阳明胃经热,亦即清肌热。佐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轻清上焦风热。本方选药精简,用药不多而针对性强,生地、生石膏用量较重,药如对证,投之辄应。
  朱老医生治疗药疹虽以此方为主,但仍不失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根据中药毒轻重,大致可分为血热型、毒热型及阴伤型,后两型见于严重病人。本组病例辨证所见均属于血热型,如舌质红、苔净或薄黄,脉细滑或带数,投以“皮炎汤”,治之均效。即使因服痢特灵后发生的荨麻疹型药疹,中医认为血热生风,此属内风,发为瘾疹,治疗此型病人也仍以“皮炎汤”清解其药毒为主,药毒得解则所发疱疹自然消退而不复起。个别病例亦可加入荆芥、蝉衣轻疏风热之品,但切忌用羌活、白芷辛温散风等药,以免风火相煽,加重病势。此外,如见舌苔黄腻,兼有湿热之象,可加用黄芩、黄连、赤茯苓等药,佐其清化湿热,如浮肿较甚,可加用冬瓜皮、茯苓皮之类,行水消肿,随证加减。朱老医生治疗此症,一般不配合激素治疗,单以“皮炎汤”施治,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至于外治法,本组病例除荨麻疹型外,有部分病例可配合外治。如颜面、手背潮红,浮肿较重,或阴茎龟头起水疱、糜烂渗出等,可配合湿敷,每日单用生地榆30克,或黄柏30克,或马齿苋30克,或两种合用,煎水300~500毫升,待凉(不宜热敷),湿敷于患处,一次敷20一30分钟,日敷4~5次,连续2一3天,可使渗水减少,糜烂平复,红肿消退。以上内容由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朱仁康,邹铭西提供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偏方等仅供专业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