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晨登衡岳祝融峰》 晚清 ·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在现实里,有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想着“躺平”,整日沉浸在电子产品筑构的虚拟世界中。 生活对于他们,就是小小三寸的手机屏,或者关门后的房间,完全没有了年轻人该有的精神和状态。 不过,在这股“躺平”潮流的暗流之下,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意识到,青春不应是虚度光阴的代名词,而是探索自我、拥抱世界的黄金时期。这些年轻人开始挣脱电子屏幕的束缚,走出舒适区,寻找生活中的真实与意义。 这些年轻人开始尝试新事物,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是掌握一项技能,都乐此不疲。他们相信,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的一次超越,每一份努力都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坚韧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回了那份属于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满足,更在于精神的富足与成长。 清末时期的诗人谭嗣同,也因为心有不甘,于是在登上山顶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晨登衡岳祝融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02 谭嗣同,这位晚清时代的杰出改革者,以他无畏的勇气和深沉的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面对腐朽的清朝廷与列强环伺的危局,他没有选择沉默或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了维新变法的中流砥柱。 尽管遭遇重重阻力,甚至生命威胁,他依然坚守信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与悲壮。 不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无疑是一名充满悲情的人物,历史的车轮并未因个人的英勇而逆转。 变法失败后,面对清朝廷的追捕与杀戮,谭嗣同拒绝了友人逃亡海外的建议,选择了留下,以自己的鲜血警醒世人,激励后来者继续前行。在刑场上,他从容不迫,慷慨陈词,那份对理想的执着与忠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谭嗣同虽逝,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 如今,当人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与昌盛时,其实更应铭记谭嗣同等先驱者的牺牲与贡献,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3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年廿六岁,在这个年纪,他就对清朝廷所在的时代地位已经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登上衡山祝融峰,面对看到的山顶风景,一股豪迈之意喷薄而出。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他深知自己的渺小和力量的微小,可是却依旧义无反顾。一生短暂又壮烈,救亡图存,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大无畏? 谭嗣同的笔触,不仅描绘了衡岳祝融峰之巍峨,更寓含了他内心的壮志与悲凉。在那“半勺洞庭水”的映照下,他不仅看到了自然的壮阔,更映照出了时代和命运的波澜。秋意渐浓,寒气欲起,仿佛是时代变革的前兆,而他,便是那欲腾云而起的潜龙,即便知晓前路漫漫,荆棘遍布,也要以一腔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之魂。 他的一生,是短暂而璀璨的烟火,在历史的夜空中划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救亡图存,不仅是对深情告白,更是他个人信仰的坚定践行。在变法失败的阴霾下,他选择了最悲壮的方式——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真正的勇士,何为不屈的脊梁。 他的牺牲,如同璀璨星辰陨落,却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广度。 在历史的长河中,谭嗣同的名字,将永远与那些 04 谭嗣同这首登顶诗,写出了衡山之美景,也道尽人生态度,其实,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精神气概。 在谭嗣同那笔锋苍劲、意境深远的登顶诗中,衡山的巍峨与秀美仿佛跃然纸上,不仅令人心驰神往,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内心深处对于探索未知、勇于攀登的渴望。 他笔下的山川不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是心灵的试炼场,教会我们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应如衡山般坚韧不拔,屹立不倒。 年轻人,正是朝气蓬勃、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的群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或许会被一时的挫折与困境所绊,但正如谭嗣同站在衡山之巅,俯瞰众生一样,那份超脱与豁达,应成为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精神灯塔。 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同时,谭嗣同的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更在于能否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轻人应当胸怀天下,以家国情怀为指引,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复兴大业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05 所以说,带着谭嗣同的这份精神气概,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前路多么崎岖,都要保持那份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困难的乐观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如衡山一般,成为时代的脊梁,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当勇气不够时候,当意志消沉的时候,不妨读读谭嗣同的这首诗吧,从中获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