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基础:第一个临摹1000方汉印的篆刻家

 三个小布丁 2024-08-18 发布于河南
当我们说完“文、何”并立,我们要说一说与“文、何”三足鼎立的苏宣。相对于明代篆刻来说,苏宣也很重要,因为他是明代篆刻五大流派“泗水派”的创始人。

(明代五代篆刻流派及其创始人)
说苏宣之前,我们要说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顾氏集古印谱》的问世。
在文彭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隆庆六年(1572),上海顾从德(字汝修)以家藏古印,并部分藏家(如项元汴)之藏印,请徽州罗南斗(又名王常)以原印钤拓(注意,这一批是原印原拓),辑成《顾氏集古印谱》二十部问世,体例仿元人杨遵《杨氏集古印谱》,收入古玺印1700余方(其中古玉印150余方,铜印1600余方),共六卷,其中大部分是汉印,在收印数量上远胜前代。

(项元汴画像)
《顾氏集古印谱》很快轰动艺坛,它为篆刻家们提供了最真实、最直接的范本。因此,是谱一经问世即为收藏界和篆刻界所竞相购去。甘旸曾经评价这部印谱的价值,认为该印谱的出世使“印章之荒,由此破矣,好事者始知鉴赏秦汉印章,复宗其制度。”也就是说,后来的“印宗秦汉”成为篆刻学习的纲领,这部印谱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小。
但《顾氏集古印谱》毕竟是原印原拓,制作成本高,数量也少(只有20部),无法满足广大印人的需求,于是在三年之后,顾氏又将其扩而充之,增收古玺印至3400余印(增加了一倍),并付诸木刻,易名《印薮》,后又几经翻刻,流传甚广,风行天下。赵宧光称:“及顾氏谱流通遐迩,尔时家至户到手一编。”足见其印行之广(当然了,木刻制印再制版重印的品质要比原印原拓低得多了)。

(《印薮》书影)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说:《顾氏集古印谱》和后来的《印薮》是中国篆刻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印谱。
好了,转回头说苏宣。
苏宣(约1553-1626),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又号朗公,徽州歙县人(与何震是老乡)。关于苏宣的生卒日期需要特别说一下:苏宣生于1553年并无疑问,但卒于1626年只是个大概,他在1626年仍然健在是可查的,因为苏宣的好友邹迪光在苏宣60岁大寿时曾写诗称赞苏宣身体硬朗,而邹迪光逝于1626年。即便按1626年来算,苏宣也算同时代里比较高寿的艺术家了(74岁卒)。

(苏宣画像)
依照苏宣自己的《苏氏印略序》所说:“余不幸幼孤,遭不平,遁迹淮、海间,如古夷门屠狗卖酒者流”,很早就成了孤儿,又遇到不平之事。现在我们已经有资料可以明确知道,他遁迹淮、海间的原因是报仇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和官府追缉,他曾经沦为屠狗卖酒者流。
因仇杀人,足可见他的秉性是快意恩仇之人,也足见他性格的果断爽利(这当然会影响他的印风)。
事平之后(或者是仇家无人,或者是过了案件追溯期),苏宣因是何震同乡,得以跟随何震学习篆刻,又因为文彭喜其人品,遂破格录为弟子(他比何震小20岁,却能同师事于文彭),在文彭的教导之下,他刻苦攻艺,用精其传,终成大家,并在当时取得了与文、何鼎足称雄的地位。
苏宣学印的勤奋,据韩天衡先生《历代印学论文选》所记,是“尝摹汉印近千钮”,1000方汉印啊,这个练习量,足以达成较深厚的基本功了(不管是刀感还是汉印文字的感觉),这且不说,上面说的《顾氏集古印谱》问世,以文彭的地位,苏宣当然有机会亲眼见到那印量极少的原拓本。
更何况,后续《印薮》的问世,苏宣很可能是参与摹刻编辑者之一,这必然使他有机会在顾从德、项元汴等大收藏家处得观“秦汉以下八代印章”,大量古玺印的观察与摹刻,是篆刻学习最有益的综合训练。
大量的篆刻实践,使苏宣同样也总结出了用于指导创作的法门,他在《苏氏印略》中说道:
……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锺、王也,而非复锺、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变,化者愈化,而所谓摹拟者愈工巧焉。(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1999年8月第2版,470页)
苏宣在观摩和摹仿了历代玺印之后,通晓了其中的变化原理,他认识到“世不相沿,人自为政”的艺术创作原理。简言之,就是泥古必死,变化能活

(《苏氏印略》书影)
姚士慎在《苏氏印略》序中说:“其书篆错出,不名一家,镌法亦变化多端,不主故常,要以归于浑朴典雅。”周亮工《印人传》则认为:“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这段话上一篇我们提到过)。还是让我们来看苏宣的作品吧:

(流风回雪)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苏宣的白文印一)

(苏宣的白文印二)

(苏宣的朱文印)
显然,他的作品真正是“书篆错出,不名一家”,不简单是猛利一种风格,风格典雅平和的作品也不少。
周亮工说苏宣“猛利尽矣”,可以作两个相反方向的理解:1、苏宣的篆刻猛利达到了极致;2、苏宣的篆刻复归于平和。如果观察作品,我们认为,复归平和的理解更为合理。沙孟海先生的评价最为中肯:“在取法文彭、何震的基础上,又远规汉晋,爽朗蕴蓄,韵味深厚”(沙孟海《印学史》)。
苏宣有专谱《苏氏印略》传世(现藏苏州博物馆),后世的程邃、邓石如等都受其影响不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