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心脏病发病为啥都那么快,常常让人来不及治疗?”我在看诊过程中,常常有患者这么问我。 我说道,其实心病不好,并不都是那么快,应该说大部分都没那么急那么快,只是大家没有足够重视,或没有心脏病方面的常识,忽视了。最终导致疾病加重,甚至急性发作,来不及抢救。 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及寒暖频繁交替,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这一时期,血管收缩加剧,血液黏稠度上升,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心脏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而言,这一季节尤为需要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措施。 心脏不好的人,尤其当身体出现这4种表现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可能心脏“病”得不轻了! 01 胸闷气短 胸闷气短,这一症状在心肌炎、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冠心病等心脏疾病中尤为常见。 对于55岁以上男性和60岁以上女性,若频繁出现此类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标志物及肺功能检查等手段,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02 心率失常 心率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及心房颤动等,是心脏传导功能异常的表现。虽然并非所有心率失常都意味着病理状态,但频繁出现的心率失衡却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成年人正常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超出此范围则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 然而,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群而言,静息时心率可低至50~60次/分,且无明显不适症状,这属于正常现象。 但若频繁出现心率失衡,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03 胸痛 胸痛,尤其是紧缩性压榨性胸痛,是心脏病发作前的重要预警信号。 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具有强烈的紧缩感,并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乃至上腹部。其发作时间虽短,但足以引起高度重视。 冠心病与心绞痛患者常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此时,应立即休息、吸氧,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高度怀疑心肌梗死的可能,需立即就医进行紧急救治。 04 身体浮肿 心脏病患者若出现右心衰竭,往往会导致身体水肿。 心脏病引起的水肿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这种水肿还具有对称性特点,即若一侧下肢出现水肿,另一侧也会相应出现。 因此,当出现下肢水肿时,应警惕心脏疾病的可能,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 ![]() ![]() 心脏越好,寿命越长,日常养护这样做: 1.炙甘草汤 适宜人群:适合耗神太多,身心太累,心脉失养的人群 配方: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6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门冬9克、火麻仁9克、大枣7枚(掰开) 用法:上述药材除阿胶外,用黄酒2调羹、水5碗熬,熬剩2碗后,滤出药汁,倒掉药渣,把捣碎的阿胶放入药汁,微微加热并搅拌,烊化。口服,一日2次。 注意:此方服用7日后就要停止 2. 四神汤 适宜人群:适合失眠、情绪不好的人群 材料:芡实、莲子、山药、茯苓各10g 做法:冷水浸泡两小时,加1000ml水煮1~2小时,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煮 3. 三七+西洋参 三七的化瘀通络功效与西洋参的气阴双补特性相结合,为心脏提供全面养护。 可将适量三七粉和西洋参粉混合,用温水冲服,每日约1克,具体用量可根据个人体质及医生建议调整。 4. 适量饮用绿茶 绿茶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细胞受损,促进心脏健康,降低心脏病风险。 然而,应避免饮用浓茶,因其高咖啡因含量可能带来过强刺激。 建议每日饮用不超过3-4杯绿茶,以85°C热水冲泡为佳,并避免空腹、头遍茶及隔夜茶的饮用。 5. 饮食调节 养心关键在于饮食调节,减轻心脏负担。应坚持低盐、低油、低糖原则,远离油炸、腌制、甜食及含糖饮料。 增加蒸煮食物的摄入,适量食用海鲜与动物内脏,每餐保持八分饱。 6. 定期体检 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若出现胸闷、胸痛、气促、下肢水肿、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检查、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参考如下 气促、呼吸困难—心电图、胸部X光、心脏超声及验血 下肢水肿—心电图、心脏彩超、下肢静脉彩超及验血 头晕乏力—脑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及验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