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苍梧国与深平城

 荷香月暖 2024-08-20 发布于广西
古时候的苍梧在今湖南的永州!湖南永州的"苍梧"之名没有史书记载,但从史书中残存的只言片语可以确定古苍梧就在今湖南的永州。

苍梧王国最早的记载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史记》:"舜南狩,道死苍梧,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所以,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古苍梧就在今湖南的永州之域(永州零陵为一地二名)。

一,永州有苍梧山。史书记载的苍梧山是现九嶷山,但其实是郭璞弄错了,古苍梧山其实是现永州阳明山,这才符合《山海经》记载的"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的方位。

二,《水经注》记载今天连云港的云台山(即花果山)是唐宋时期的苍梧山,是"是山自苍梧徙此",证明永州的苍梧山被"搬"走了。其实是一个官府的除名改名的过程,即,将永州的苍梧山改名为舂山,同时将连云港的郁洲山改名为苍梧山,真正的山是搬不走的。

三,史书记载楚国有苍梧郡,苍梧郡的南大门是"厉门(《战国策》: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而厉门就是永州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交界的龙虎关;史书没有记载秦有苍梧郡,但出土的秦简及早期汉简都明确记载秦汉之际有苍梧郡;《史记》为汉初八大异姓王中的六位异姓王写了传记,而最忠心的长沙王吴芮(唯一传了五世的异姓王)却没有传记,因为吴芮的长沙国包含原苍梧郡,为了抹掉原苍梧郡的记忆就连吴芮的传记也一块抹掉了;广西的苍梧之名始于汉武帝设立苍梧郡(更早可追溯至南越王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是在湖南永州的苍梧之名消亡之后。所以,永州的"苍梧"之名的缺失是"故意遗忘"的结果(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的需要)。

四,《史记 南越列传》:"(赵佗对汉使者语)西北长沙蛮亦王"。古苍梧国在楚国启用吴起南并百越而灭亡(此时已经存续近两千年),成为楚国的一个郡即苍梧郡,但应该保留了非行政性质的王国称号,此一非行政性质的王国称号到汉初合并洞庭郡苍梧郡为长沙郡及后来的吴芮长沙国而取消。赵佗此言证明刘邦死后吕太后当政时,由于赵佗与吕太后的矛盾,赵佗帮助苍梧复国了(《史记 南越列传》:"(赵佗)侵盗长沙,掠数县而去")复国后的古苍梧王国存续两年后又被吕太后遣隆虑侯周灶所灭(《史记 南越列传》:"会暑湿,兵不能逾岭"),虽然周灶领兵没有越过岭南,但岭北的古苍梧之地却完全被周灶征服了。失败的古苍梧族人逃往岭南,古苍梧族幼主赵光被当时的岭南王赵佗赐姓封为新的苍梧王(赵光被封苍梧王之后70年才死)。自此时始,湖南永州的苍梧之名慢慢消亡,并在广西重新生根发芽,特别是汉武帝重新设立新的苍梧郡之后,苍梧之名完全移往现广西梧州。

五,虽然正规的史书对永州的"苍梧"之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后期的诗作中却有很多的痕迹残留。李白的《赠卢司户》里就说了"待我苍梧间",卢象当时在永州等李白,而李白却用了"苍梧"二字,证明唐朝时大家都还知道永州就是古苍梧;柳宗元《零陵春望》中"万里苍梧阴",明明写的是"零陵春望",柳宗元却说"万里苍梧阴",证明柳宗元也是知道永州就是古苍梧的。像这样在诗作中用"苍梧"代指永州或零陵(一地二名)的诗作还有很多。

六,被误称作苍梧山的九嶷山周围现留下很多与舜活动有关的地名,应该是"舜南狩"时留下的记忆。永州留下的与舜有关的地名相当多,曾经的历山、诸冯(冯乘县即如今的江华县)等,流传的九嶷山舜皇岩等等,包括永州的母亲河潇水都与舜有关。潇水的上游支流之一叫"消江(永明河)",潇水的名称就来自于"消江",改字而已。而消江之名很可能来自于舜死于此处而归葬于九嶷。

种种迹象都表明,汉武帝之前的古苍梧之地就在今湖南的永州。

赵光,南越武帝赵佗族弟(史书记载如此,但事实不是。年龄相差约60岁的兄弟?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时赵光才10岁左右,正值南越与汉朝剑拔弩张之时,如果赵光是赵佗族弟,根本达不到笼络当时实力还比较强劲的苍梧族的目的)。汉高后5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封赵光为苍梧王,在今梧州市筑建苍梧王城。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帝赵建德、丞相吕嘉因反对归属汉朝导致汉武帝遣兵南下,攻破南越首都,灭亡南越,赵光以及揭阳县令投降汉朝,赵光因此被封为隋桃侯(原苍梧故地此时正由苍梧县改为桃阳县),食邑3000户。非行政性质的也彻底消亡了。


搜神记》卷二十有一则神话传说事关冯乘。

“冯乘虞荡夜猎,见一大麈,射之。麈便云:'虞荡,汝射杀我耶!’明晨,得一麈而入,即时荡死。”

为什么收录这一故事?为什么是冯乘县?掩卷之余,我思考的是这两个问题。

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四百一十多篇,这些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夜猎—杀麈—自亡”,“虞荡射麈”是一则灵异恶报故事。在传统中国,在果报信仰的民间社会,神异福报涵育积极伦理,神异恶报培植消极伦理,生物灵性塑造生命敬畏伦理。《搜神记》通过“猎麈者必将自亡”这样恶有恶报的否定性评价教化人们在禁忌面前约束和收敛自己的行为,告诫人们万物有灵,切勿杀戮。
那么,为什么是冯乘?史载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冯乘,县治在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冯乘县共历时约1100年。吴黄武五年(226年),属临贺郡。南朝宋属临庆国,齐、梁、陈复属广州临贺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90年),改隶永州总管府,属荆州。唐武德四年(621),析其北境置江华县,江华县治于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老县村。北宋开宝四年(971)废,东境归江华县,西境入富川县。

《搜神记》之所以收录这一故事可能源于冯乘置县早、存留期长、地域神秘、战争繁多,且人员流动大,神话故事易于流传。

春秋战国时期冯乘地域属楚地,为楚越之交境,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平南越、汉征岭南百姓水深火热,人们对于杀戮十分痛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征南,大军深入不毛之地与越人血战5年,屠睢死于一次越人夜袭的毒箭之下,后来秦加派10万军队一举征服百越。恶有恶报,推天及人,推物及人。或许可以设想,“虞荡射麈”中虞荡便是那夜袭放箭的越人,屠睢便是那“麈”吧。




广西最古老的古国一一苍梧古国
2022-04-23 12:40·狮吼天下
摘自: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9274110445896222/?wid=1700676076331
在古代即有"苍梧",也有"仓吾"。"苍梧"有春秋之前的"仓吾",又有楚国的"苍梧郡"和汉朝"苍梧郡"。而且在两个苍梧郡之间还有一个汉朝南越国的"苍梧王国"【??】。而"仓吾"却比两个苍梧郡和苍梧王国都要古老,"仓吾"即仓吾族,也是仓吾古国。

无论楚国的苍梧郡、汉朝苍梧郡还是南越国的苍梧王国,都是在最早的仓吾故地建立起来的。"仓吾"如此有名,能够让后面的几个朝代都念念不忘。那么"仓吾"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又最早出现在哪里呢?

"仓吾"是一个族群,也是一个方国,同时还是一个地名、地域。"苍梧"即"仓吾",而"仓吾"即"苍梧",又作仓黑、吾。何谓"仓"?何谓"吾"?"仓"即米仓、粮仓、仓储、仓房。"吾"即吾身、吾辈、吾国。"仓吾"即是米之国、粮食之国。说明仓吾之地是鱼米之乡,盛产粮食的地方。而"吾"根据古书《集韵》的解释:"吾"音通"牾",牾是古兽名,属于牛的一种类型。由此可见,"仓吾″作为一个族群、一个方国、一个地域,很崇尚牛图腾。

何为"仓吾"是一个民族?吏书《逸周书、王会解》中有关于"仓吾"的注解:"仓吾,即蛮也"。那么何为"蛮"呢?"蛮"的字面,有粗野、凶恶、不通情达理的意思。古代字典《玉篇》记载:"蛮,南夷也"。可见"蛮"是对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蛮"即少数民族。

何为"仓吾"是一个方国?吏书《逸周书、王会解》记载:"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所以取羽也。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

所谓"路人"、"长沙"、"鱼复"、"蛮扬"、"仓吾",指的就是路人国、长沙国、鱼复国、蛮扬国、仓吾国。而所谓"大竹"、"鳖"、"鼓钟"、"翟"、"翡翠",都是各国各自向朝庭贡的贡品。

《逸周书》又叫《周书》、《汲冢周书》,《逸周书》中的"王会解篇"主要记载了周朝各地的方国向周朝天子朝贡。由此可见,仓吾是一个方国古国。即仓吾不但是一个民族,而且还是一个方国。不然《逸周书、王会解》,不会把仓吾国与路人国、长沙国、鱼复国、蛮扬国一起并列。

仓吾古国最迟存在的历史时间是多久?根据《逸周书》这本书来推算,这本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吏书,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商朝后期至周朝后期。而《逸周书、王会解》则主要记载了周天子周成王继位的盛会,各大诸候、方国要对周天子周成王的朝贡。周成王是周朝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子,是周朝第二位国君,而《逸周书、王解会》的故事发生在周成王继位不久。由此可见,仓吾国在周朝成立之初至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周朝成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距今3066年。即仓吾国最迟约在3066年就已经存了。

仓吾国最早存在的时间是在什么时侯?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段历史记载主要讲述了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帝后三十九年,舜帝在南方巡狩视察的时候,在"苍梧之野"这个地方逝世,被葬在"江南九疑"这个地方。"江南九疑"这个地方被司马迁称为零陵。

"苍梧"即"仓吾"、"仓吾族"、"仓吾国"。而舜帝出生于约公元前2187年,逝世于约公元前2067年。由此可见,早在舜帝时期,仓吾国就已经存在了。仓吾国早在公元前2067年前就已存在了,距今约4087年。那么仓吾国存在的时间约公元前2067年至公元前1046年,距今约4087年至距今约3066年。

仓吾古国最早出现在哪里呢?仓吾古国最早出现在广西桂北一带【?】,区域范围非常小。到了周朝时期【?】,随着人口增加不断向周边扩大活动范围。

3000多年前的百越区域图,苍吾在桂北一带【?】

在桂北灵川出土了五件铸铜石范,有单面和双面的钺范、斧范,还发现冶炼于铜残存的铜渣。在商周前后,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仓吾"二字,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苍梧翡翠″更是闻名中原。

春秋时期,岭南与荆楚、中原发展商贸,青铜文化沿着漓江、贺江、桂江注入岭南,古苍梧为湘桂走廊必经之地【??】,使苍梧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贵重的青铜器如鼎、尊、编钟等礼器,斧、锛、钺、剑、戈、矛、铁等工具,以及兵器在苍梧【??】出现,先是输入,然后是仿制与创造,最终出现了苍梧式铜器。随着与岭南地区贸易不断往来,苍梧式铜器也随之进入岭南地区。

广西贺州沙田龙中村一处东周岩洞葬曾出土青铜器一批,包括鼎、鼓、牺尊、兽首盉、罍、钺等18件。其中一件铜牺尊已全然不同于中原牺尊的风格,尊的牺首为有犄角的怪兽,尾部立有攀附夔龙作尾,背部的盖上有浮雕盘蛇,以突出高昂蛇首作为盖钮,是古越族以蛇作图腾的再现。应是一件注入苍梧文化血液的铜礼器。出土另一件铜鼓为石寨山类型,是来是西边受滇文化影响的骆越人自己创造的本民族重器,龙中岩洞葬的文化因素多样性,反映出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

由于龙中岩洞墓【备注:1991年7月,贺县沙田镇龙中村农民在村东的石山上看见一只狐狸钻进山洞,即邀集数人撬开洞口封石进去追捕,无意中在洞内发现一批大型精美的青铜器。贺县博物馆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员前往调查,发现是一座以天然岩洞为墓穴的古墓葬,并进行了清理。依据麒麟尊及一同出土的青铜鼎、铜鼓、铜罍、铜盉、龙头饰件、箕形器等器物的特征,结合战国时期墓葬的等级规矩,认为墓主人当为一位地位显赫的文官。1996年,同样是在沙田河流域,一座周代刀形墓重见天日。墓中出土的鼎、罍、甬钟、斧、矛、镞、钺、剑等青铜器,明确地显示着墓主人的武将身份。一文一武两座墓葬,将人们的目光引向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南方的西瓯、骆越部落时代。2300多年前,当瓯骆大部分地区生产力尚处于原始落后状况时,得益于潇贺古道的交通便利,沙田河流域已经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在岭南地区率先登上青铜铸造技术巅峰。依据目前在岭南地区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研究人员发现:贺州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领先水平,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境地。的重要发现引发了在贺州沙田河流域的考古工作深入,寻找失落的古苍梧文化获得很大的成功。人们发现在沙田河流域其附近,东西宽3一4公里,南北长15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城址、墓葬区、窑址等东周青铜文化遗址。墓群已发现六处,出土物除了青铜器外,还有陶瓷器、贝币等。墓葬除了崖洞墓还包括带腰坑和不带腰坑的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除了自身特点外还包含滇、吴越、南越、中原等多元的文化因素。在芳林渡东北约1200米处发现一座当地称土城窖的城址,为圆形周长800多米,有城壕围绕,城址西部有一条小道穿过护城壕向城外延伸。城墙釆用夯筑修成。以上考古勘查,构成沙田青铜文化区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古苍梧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一度在贺州,春秋之后,才转移往古封阳(今贺州铺门河东村一带)。


战国时期苍梧区域

据文献记载,到了战国中期也就是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占领了苍梧古国北部领地,在楚国南部建起了苍梧郡,苍梧郡北部与洞庭湖郡南部接壤,南部以桂林郡北的地区,楚国的南大门厉门塞为边界,称为苍梧郡南大门。秦灭楚后,廷续一段时间,但并不长,秦平南越之后,苍梧郡与洞庭郡合并为长沙郡,实行了郡县制。从此湖南境内的苍梧郡几乎不存了。

一部分苍梧族在楚国境内继续延续下去;一部分苍梧族向南转移,加盟并入西瓯。此时苍梧古国几乎瓦解不存在了。但古老的苍梧文化并没有哀落,南迁的苍梧族在西江流域,即今天的梧州以及广东的封开、德庆、四会、广宁一带建起了新的百越苍梧,与当地的南越族融化,战国中晚期出现那批带"王"字符号的青铜器(矛、斧、刮刀、人首柱形器)被学界认为是百越苍梧的标记。

南越国时期,赵佗任同宗赵光为苍梧王,在今天封开、梧州构筑王城,再次出现苍梧王国(南越苍梧)。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后,以苍梧王故城设置为苍梧郡。郡治广信,管领十县,分布范围今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东北部、湘东南、粤西北。

总之,无论是战国苍梧郡,还是南越苍梧王国和西汉苍梧郡都是在仓吾故地建立起来的,它是广西最古老的古国!


揭秘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二苍梧国(南越苍梧)
神渡搞笑视频
2018-09-17 21:57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863244703285486
苍梧国,又名南越苍梧国、南越苍梧。
此苍梧国与前面谈到的“苍梧古国”,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谈到的“苍梧古国”,存在的历史时期久远,最远可追溯到帝舜时期至周朝。分布范围、势力范围也极为广大。包括:广西的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广东的北部和西北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势力到达今湖南洞庭湖区。

而此苍梧国(南越苍梧),存在于汉朝南越国时期,只是南越国分封的一个小国,是南越国的一个属国。
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7年),秦朝南海郡郡尉赵佗见秦朝灭亡在即,秦朝已无力回天。赵佗遂封锁重要关隘、重要道路;同时兼并了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
定南越国国都番禺(今广州市)。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而苍梧国(南越苍梧),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和形成的。

苍梧王赵光
赵佗正式建立南越国后,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 ,赵佗自称南越武帝,任命同宗族弟赵光为苍梧王,在“仓吾古国”故地(今梧州市)建立苍梧王国,在今天封开、梧州构筑王城。(这便是梧州城的原身,据史书记载,苍梧王城也是广西最早的城池。)据史书记载,苍梧王城建在今摩天岭(今东中、东正路一带),王城既依山防守,又可防洪。

因把赵光分封在“仓吾古国”故地,遂称为苍梧国,也叫南越苍梧国,以便与更为久远的“仓吾古国”区分。这便是历史上再次出现的苍梧国(南越苍梧)。
苍梧国(南越苍梧)分布范围:其分布范围大概包括今梧州市、玉林市、贺州市、桂林市东北部、湘东南、粤西北。这些地区是湘桂粤相交会的大片富裕地区,是岭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熏陶、也是开发最早的地方。因而苍梧国(南越苍梧)也是“仓吾古国”(仓吾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这便发展和形成了后面的“苍梧”文化。

史上活跃在西江流域(古桂林郡、象郡,即今广西地区)的“骆越”、“西瓯”、“苍梧”等三大部落,自此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沿着西江自上游到下游分布的族群——依次是在桂西的骆越族群(大明山),桂中的西瓯族群(布山),桂东的苍梧族群,与其相对应的则分别是骆越文化、西瓯文化及苍梧文化。

南越国疆域
苍梧国(南越苍梧)成立历史背景:赵佗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时,对桂林郡、象郡地区(今广西大部分地区):一方面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又以强大的兵力对桂林郡、象郡地区进行威胁。
桂林郡、象郡地区(今广西大部分地区)的西瓯、骆越方国被之前的秦军重创后,已无实力与此时的赵佗南越国对抗。桂林郡、象郡地区被赵佗兼并后,遂任命同宗族弟赵光为苍梧王,率军镇守今广西境内的“古仓吾”地区,专门监控桂林郡、象郡地区的西瓯、骆越残余势力的行动。

南越国疆域
苍梧国(南越苍梧)的灭亡,是与其上国(宗主国)南越国息息相关的。
南越国的灭亡:
公元前112年秋季,汉武帝遣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南越国。
公元前112年冬季 ,汉朝伏波将军路博德的那一路大军与楼船将军杨仆那一路大军会合于南越国首都番禺,两军一同围攻番禺。后番禺降,南越国遂正式灭亡,时为汉武帝元鼎六年,从赵佗最初称王以后,整个南越王国共历五王,共九十三年 。

苍梧国(南越苍梧)的灭亡:南越国灭亡后,听说汉朝军队已到,南越苍梧王赵光以及揭阳县令决定归属汉朝,遂投降了汉朝,南越苍梧王赵光因此被封为汉朝隋桃侯,食邑三千户。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朝完成统一南越,在苍梧国(南越苍梧)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同年被封为汉朝隋桃侯的赵光,病逝于广信县城(今梧州市,下同),葬于火山。
苍梧国(南越苍梧)的存续时间:最早自公元前183年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正式建立苍梧国(南越苍梧),至公元前112年南越苍梧王赵光以及揭阳县令决定归属汉朝,共历71年。
苍梧国(南越苍梧)共历71年,如此一算,苍梧王赵光起码享年90岁以上,是不是不可能?
其实没有什么不可能!看南越国国王(南越武帝)赵佗就知道了。史书记载: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一百余岁,葬于番禺(今广州)。

自汉武帝以苍梧国(南越苍梧)故王城设置苍梧郡、郡治广信县后。郡治广信县,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后,其治所地广信(今梧州)曾经作为后面的交州首府长达370年之久。是粤语的发源地,诞生过岭南第一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三陈”、“四士”(三陈:陈钦、陈元、陈坚卿;四士:士燮、士壹、士有、士武)。后世,苍梧国(南越苍梧)故王城——广信(今梧州)受到“史在苍梧”盛赞的风水宝地。


苍梧古国和古苍梧文化
2016-04-26 11:29  
 摘自:本院地址: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潇贺大道3261号 技术支持:贺州学院教育技术中心https://mks./info/1036/1260.htm

苍梧古国和古苍梧文化
曾骐 

苍梧,古作仓吾、仓黑、吾,《集韵》:牾音吾、古兽名,亦牛之属也。有人认为苍梧就是一种苍黑的独角牛与封猪为混合图腾的族群[1],是伊尹四方令中提到的损子产,产是仓吾的合音损子则为其俗,说的是为了宜弟,需吃掉第一胎的子女,由此,可知仓吾族来源的古远。《逸周书·王会解》成王的成周之会,增加南方索要的贡品中有“仓吾翡翠”,这是古籍始见的苍梧两字。 

汉武帝平南越后,在苍梧故地建立苍梧郡,郡治广信,领十县,其分布范围包括今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东北部、湘东南、粤西北。汉代去苍梧古国时间不长,应大致准确可信。在古苍梧属地内河流纵横交错,河网稠密,水路交通便利,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合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分布在西江流域的苍梧族沿西江及其它大小支流而居,依托森林、山谷、河流,从事农业和渔猎,在生产斗争中创造了古苍梧的早期文化。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出现的最早苍梧古国,势力到达今湖南洞庭湖区与三苗人接垠交错而居舜帝为臣服三苗,以武力征服,华夏集团与三苗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残酷。而舜与苍梧的接触间有战争也有和平,为争取对三苗战事的胜利而需要结盟力量,舜更多採取南抚交趾的政策,多次南巡,结果客死苍梧之野,葬九嶷山[2]。
舜帝出巡,南边到达苍梧大地,密切了珠江流域与中原的联系和交流,也把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苍梧,对珠江流域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影响深远。在西江流域至今还能感受到帝舜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感驮岩人走进青铜时代的前后,苍梧大地也同步经历这种巨大变化,桂东和桂东北曾发现两处出土制铜石范的遗址(一为今平南县石脚山,一为灵川县新岩),灵川出土了五件铸铜石范,有单面和双面的鉞范、斧范,还发现冶炼于铜残存的铜渣[3]。商周前后,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仓吾”二字,“苍梧翡翠”更是闻名中原。春秋时期,岭南与荆楚、中原发展商贸,青铜文化沿着漓江、贺江、桂江注入岭南、古苍梧为湘桂走廊之必经,使苍梧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贵重的青铜器如鼎、尊、编钟等礼器,斧、锛、鉞、剑、戈、矛、铁等工具,以及兵器,在苍梧出现,先是输入、然后是学会仿制与创造,最终出现了苍梧式铜器。 

贺州沙田龙中村一处东周岩洞葬曾出土青铜器一批,包括鼎、鼓、牺尊、兽首盉、罍、鉞等18件[4]。其中一件铜牺尊已全然不同于中原牺尊的风格,尊的牺首为有犄角的怪兽,尾部立有攀附虁龙作尾,背部的盖上有浮雕盘蛇,以突出高昂蛇首作为盖钮,是古越族以蛇作图腾的再现。应是一件注入苍梧文化血液的铜礼器。出土另一件铜鼓为石寨山类型,是来自西边受滇文化影响的骆越人自己创造的本民族重器,龙中岩洞葬的文化因素多样性,反映出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由龙中岩洞墓的重要发现引发了在贺州沙田河流域的考古工作深入,寻找失落的古苍梧文化获得很大的成功。人们发现在沙田河流域及其附近,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15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城址、墓葬区、窑址等东周青铜文化遗存墓群已发现六处,出土物除了青铜器外,还有陶瓷器、贝币等。墓葬除了崖洞墓还包括带腰坑和不带腰坑的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除了自身特点外还包含滇、吴越、南越、中原等多元的文化因素。在芳林渡东北约1200米处发现一座当地称土城窖的城址,为圆形周长800多米,有城壕围绕,城址西部有一条小道穿过护城壕向城外延伸。城墙采用夯筑修成。以上考古的初步勘查,构成沙田青铜文化区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古苍梧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曾一度在贺州,春秋之后,才转移往古封阳(今贺州铺门河东村一带)。[5] 

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占领了苍梧国北部领地[6],部份苍梧族向南转移,加盟并入西瓯。古苍梧国实际上已不存在了。但古老的苍梧文化并未衰落,南迁的苍梧族在西江流域,即今天的广东封开、德庆、四会、广宁一带建立起百越苍梧,与当地的南越族融化,战国中晚期出现的那批带“王”字符号的青铜器(包括矛、斧、刮刀、人首柱形器),被学界认为是百越苍梧的标记。南越国时期,赵佗任同宗赵光为苍梧王,在今天封开、梧州构筑王城,再次出现苍梧国(南越苍梧)。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后,以苍梧王故城设置苍梧郡。郡治广信县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注释:[1]刘伟铿:《西瓯史考》,广东省封开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广信文化论文集》241-250页  2007年(封开)。
[2]舜葬九嶷山,今湖南宁远南60里。著名马王堆的墓第三号墓出土帛书《地形图》,在九嶷山处标有“帝舜”二字。可知汉代流行舜葬九嶷山之传说比之梧州大云山下的锦鸡岩即九嶷山说更有说服力。
[3]蒋廷瑜、彭书琳:《文明的曙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南宁)116页。
莫志东:《浅析灵川出土的铸铜石范》,《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17期,2001年,(南宁)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辑。
[4]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北京)140-146页。
[5]胡庆生:《沙田河青铜文化区,古苍梧政治重心》,《西江文化研究》编委会:《西江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宁)547-552页。
[6]据《史记·吴起列传》载楚悼王(前401-380年)以吴起为相“南攻扬越,遂有洞庭、苍梧”,当时岭南的一些土邦小国均曾一度属楚。

苍梧郡
苍梧郡 
苍梧郡,历史上共有两处:
一是楚战国时期设苍梧郡,郡治待定,其核心区位于今永州的苍梧山附近,辖地大致相当于西汉时期的桂阳郡与零陵郡。
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广信县(位于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

     先秦地名
    苍梧郡的前身是苍梧古国,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出现苍梧古国 。有说在秦统一前,楚国就有洞庭、苍梧二郡("郡"为秦始设)。统治范围未及岭南,苍梧郡地域大致在洞庭郡南、桂林郡北的地区,楚国的南大门--厉门(今龙虎关)就是苍梧郡的南部边界。   
     苍梧郡,始置于楚悼王启用吴起南并百越(约公元前390年前后),秦灭楚后延续了一段时间,至秦并南越之地后合并洞庭郡苍梧郡为长沙郡,今湖南境域内的苍梧郡不复存在。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里耶》秦简:"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

楚苍梧
    "苍梧"之名出现甚早。《逸周书·王会解》(卷7)云:"成周之会……禽人管,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晋]孔晁注曰:"仓吾亦蛮也,翠羽,其色青而黄也"。说明"仓吾"初为南方一部族名称,后当引申为仓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苍梧"或"苍梧之野",多与舜葬地有关。《淮南子·修务训》(卷19)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礼记·檀弓上》(卷3):"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卷10)也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其中"帝舜"、"帝丹朱"均为虞夏时人,而夏朝疆域南界尚未到达长江流域,故以上"苍梧"非指战国秦汉才开发的"江南九疑"。陈怀荃先生认为,尧舜之际的"苍梧之野"应在汉江以北的丹阳一带,当时仓吾部族首领贡纳的翠羽,被中原统治者视为珍品,因而被记载下来。由虞夏之际至周初,随着南裔之域的扩展,苍梧之名遂南移至巴、濮、邓、楚之间的"南土",荆西群蛮散居的山林之地衍有此称。汉水中游的"沧浪之水"与此有关。
     随着楚人南下不断扩大楚国的疆域,"苍梧"之名就变为楚国地名,其南移过程与楚人南下开发的进程相一致。据考古材料,春秋时期,楚人向南开发仅限于湘西北及古"洞庭"泽周边平原;五岭以北的九疑山及今衡阳以南还主要为越文化分布区。进入战国以后,湘水上游及邻近粤北、桂北地区,楚文化逐渐取代了越文化。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均发现有战国楚墓群,出土器物与长沙楚墓以及河南、安徽楚墓的器物,有诸多相同之处。这正是战国时期,特别是吴起平"百越"时,楚地向南扩展的结果。《史记·楚世家》(卷40):"楚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于是南平百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是楚国在成王征抚"夷越"之后,沿湘水进一步向南"开拓"的军事行动。楚悼王于公元前401至前381年在位,即战国中期。此时,"洞庭、苍梧"已是对"南楚"之地的泛称。《战国策·楚策一》(卷14)与《史记·苏秦列传》(卷69)都记"(楚)南有洞庭、苍梧"之语。结合里耶秦简看,战国晚期楚国当已设有洞庭、苍梧二郡。其中,楚苍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国南界。此前李龙章先生认为,迄今为止,无任何有力证据能确证岭南在先秦属楚,故"楚国南界已越过南岭"说实难成立。据此,楚苍梧郡南界不会越过五岭。陈伟、周振鹤先生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解释。
     从传世文献看,楚苍梧郡与九疑山有关。《山海经·海内南经》(卷10)"苍梧之山"句下郭璞注曰:"即九疑山也"。《水经·湘水注》(卷38)亦载:"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山,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其中"九疑"当因山脉自然形态而取,较为固定,不易发生变化,故可作为确定楚苍梧郡腹地的重要参照物。
     至于楚苍梧郡范围,与楚国在湘西南、湘南等地所设县邑有关。据《战国策》记载,楚怀王与范蜎对话中范蜎有"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之句,而厉门就是今湖南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交界之处的龙虎关,为楚国的南部边界。据《楚辞·涉江》,楚国在沅水上游支流辰水流域设有辰阳,在沅水上游支流溆水流域设有溆浦;据包山楚简,楚国在沅水上游支流潕水流域设有鄦阳。此外,《楚辞·离骚》记有"朝发轫于苍梧,夕余至乎县圃",其中"苍梧"很可能与沅水上游的这些楚县邑有关。
     雪峰山以东为湘资流域。楚国在湘水上游支流耒水流域设有壨(耒)阳君;鄂君启舟节铭文中的"郴"也在湘水上游的这一流域;又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湘水上游与耒水交汇处设有庞,与长沙同称"楚之粟"地;另据颜世铉先生考证,包山楚简地名中的酃昜位于湘南衡阳以东。以上县邑或封邑使楚国控制了漯水(耒水)河谷这一南下通道,由此南下,穿越五岭山口,经溱水河谷,出湟溪关,可达南越腹地;楚国还在九疑山附近设有临武君、九疑塞,控制着溱水上游关口以及从湘水上游支流舂陵水至五岭以南湟水(即粤北连江)、阳山关的交通孔道;此外,据鄂君启舟节铭文,楚国在湘水与离水分水岭的交通孔道,设有洮(右从邑)阳,与西汉马王堆帛画地图所记桃(洮)阳当指一地。由此邑经离水河谷南下,是楚人从湘水流域通往"南海"地区的又一条交通要道。鄂君舟节铭文注明此地免税,对鄂君启的经商活动十分有利。可见,战国中晚期,楚国已在湘资沅中上游设有辰阳、溆浦、鄦阳、壨(耒)阳、酃昜、郴、庞、临武、洮(右从邑)阳(邑)等楚县邑或封邑,多分布于重要的交通孔道位置,说明楚国主要通过在五岭关口以北的战略要地设立少量军事要塞、税关或封邑的办法,来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
结合其它方志看,古人多认为楚苍梧郡范围包括九疑山及周边地区,即今湖南宁远、兰山、江华、临武、绥宁,广西全州、桂林,广东连州和韶州等地。
     至于楚苍梧郡治所,据徐少华、李海勇先生考订,其地位于今湘南九疑山附近、江华县桥头铺镇一带的老屋地城址。
     从地形看,湘、资、沅上游地区多为山区,地形复杂;从人口分布看,这些地区多为蛮、越聚居地,即《楚辞》"南夷"之地,当地楚人应占少数,据此估计,"苍梧"地名的南移与蛮、越等族迁移至此有着密切联系;从城市分布形态看,以上楚县邑或封邑之间都相隔较远,相互之间多被五岭余脉阻挡,不易联系,很难形成像长沙(临湘)、临沅、元(沅)陵那样的中心城邑。由此推断,楚国对苍梧郡的控制比对洞庭、黔中郡的控制更为松散,其管辖格局呈现若干县邑、封邑组成的点线式网络分布形态。楚国这样做,可以对蛮、越族聚居地实行离散型控制,防止秦军从楚国西境侵袭,从而有效地管辖这片地域广大、民族混杂的地区;此外,还可尽量发掘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加强与"南海"地区、滇国等地的交通、商业联系,以便为江汉楚国腹地聚集财富。正因战国晚期楚国对苍梧郡辖地形成了这种松散型控制,此后秦国才能在此基础上重设苍梧郡,并修筑灵渠,最终使秦军顺利地平定南越。可见,楚苍梧郡为秦开发五岭、南越奠定了基础。

    秦苍梧郡
     在开发南越方面,秦人比楚人向南扩张得更远。公元前214年前后,秦朝出兵进攻南越。据《淮南子·人间训》,其行军路线有五,"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以上这几处军事要塞均位于五岭的交通孔道,与楚国对苍梧郡的控制十分相似。将以上要塞连成一线,则为此前楚越分界线。秦朝为方便军队通行,还启"新道",以便顺利进入南越。里耶秦简所见"苍梧"(郡)正是用来为秦军南下做好准备,同时也说明秦朝加强了对湘资流域及五岭一带的控制。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记有"苍梧守",与秦苍梧郡有关。
    御史书以廿七年二月壬辰到南郡守府,……初视事,苍梧守灶、尉徒唯谓隼:利乡反,新黔首往击
    苍梧守已劾论□□□□□□□鬌及吏卒不救援义等去北者(《奏谳书》)
    此处"苍梧守"当指秦苍梧郡守。按:《奏谳书》虽为汉初文书,但以上简文则为秦始皇二十七、八年事,为汉初人追述。值得注意的是,《奏谳书》中的"廿七年"(前220年)与里耶秦简所见苍梧"输甲兵"之事发生在同一年。可知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都指秦苍梧郡。
    张家山汉简除记有"苍梧守"外,还记有"苍梧县",也与秦苍梧郡有关。
    隼视狱留,以问狱史氏,氏曰:苍梧县反者,御者恒令南郡复。(《奏谳书》)
    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处"苍梧县"应指南郡辖县;陈伟先生认为应理解成苍梧郡属县。结合前引"苍梧守"含义看,陈伟先生一说可信。
    关于秦苍梧郡辖境及治所,秦简无明确记载,只能根据汉初的材料来作有限的倒推:
1、苍梧郡受南郡节制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有"苍梧县反者,御史恒令南郡复",由此推断秦苍梧郡受南郡节制,南郡所行使的职权相当于后来的荆州。
2、苍梧郡南与南越接壤,西为黔中郡,北为洞庭郡,东邻九江郡
如前文推断,秦苍梧郡西界与沅澧中下游的洞庭郡以及沅水上游的蛮、越聚居地相接,以资水为界。秦苍梧郡东境与九江郡相邻。
3、秦苍梧郡为楚故地,南以五岭为限,五岭以南为南海、桂林、象郡
    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苍梧县"属"所取荆新地",说明《奏谳书》中发生叛乱的苍梧郡属县应为秦朝新获得的楚国旧疆。因战国晚期楚国南界未能越过五岭,故秦苍梧郡大部分辖境也当在五岭以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载,秦始皇33年(前214年)发生了"略取陆梁地",新设桂林等郡一事。其中"陆梁地",《正义》云:"岭南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由此可证,秦始皇27年(前220年)已存在的苍梧郡,位于五岭以南新设的桂林郡(前214年)以北或东北方向。
    关于秦苍梧郡属县,陈伟先生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找出一个"攸"县,徐少华先生考订楚秦汉攸县故城均可能位于今攸县网岭镇里旺村、杨家洲村的小山塘或杨家洲遗址。
    至于秦苍梧郡南部的秦县设置及分布情况,史籍缺乏详细记载。综合历代各种地理志书看,除攸县外,这一地区还分布有湘南、耒阳、郴、零陵、阴山、衡山、桂阳等秦县,分述如下:
    (1)、湘南:据《大清一统志》卷276载,"湘南故城,在湘潭县西六十里。秦置湘南县"。今湘潭市、湘潭、湘乡等县地。
(2)、耒阳:据《读史方舆纪要》卷80载,"秦置耒阳县,属长沙郡"。《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衡州"耒阳县"条:"耒阳县,本秦县,因耒水在县东为名。"今耒阳、常宁县地。
(3)、郴:据《史记·项羽本纪》(卷7)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王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方舆纪要》卷82载:"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大清一统志》卷288载:郴州,"春秋战国属楚,秦为长沙郡之郴县"。今郴州市和郴县、桂阳县地。
(4)、零陵:《汉书·艺文志》(卷30)所载"纵横十二家"中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丞相李斯",可证秦始皇时已置零陵县,亦为万人以上的县。今永州市地。
(5)、阴山、衡山、桂阳三县: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1载:"秦伐楚,初置长沙郡,置九县"。其中包括有其它志书所未记载的阴山、衡山、桂阳三县。
    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帛画地图上记有不少汉、越边界地带的县名,有营浦、舂陵、泠道、南平、龁道、桃阳、观阳、桂阳等八县(其中舂陵、龁道、观阳三县不见《汉书·地理志》),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地带。据同时出土的考古材料记载,墓主下葬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可知西汉前期已有此八县之设。由于墓主生前所处年代距秦不远,故推断,以上八县多可追溯至秦朝,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郡)有关。

汉苍梧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广信县(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苍梧郡领十县:交州地图 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
    广信:县域原广东省封川县全境,今广西梧州,苍梧戎圩部分、京南长发狮寨。
    封阳:县治今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县域广西贺州南部铺门信都,广东封开北部开建部分, 怀集县西北部,广西苍梧东北东安部分。原广东省开建县全境和今广东省怀集县之梁村、岗坪以及广西苍梧的石桥、沙头和信都、铺门、仁义均属封阳县管辖
临贺:县治今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贺县中部,昭平大部
   富川:县治今广西钟山。县域今广西钟山、富川中部西部南部
冯乘:县治今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
谢沐:县治今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县域相当于现江永县西南部、恭城县东北部及富川县北方小部分。
猛陵:县治猛陵,即今广西苍梧县人和镇孟陵村,今广西苍梧人和、岭脚等地,藤县、岑溪大部,平南县部分,昭平马江、木格等地
荔浦:今广西荔浦。
端溪:今广东德庆。县域今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5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
高要:今广东高要。县域相当于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王莽改苍梧为新广。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县。
三国吴分苍梧东北之临贺、谢沐、冯乘、富川、封阳诸县置临贺郡,以合浦郡临允县来属苍梧郡。
    晋分荔浦县入始安郡,领十二县:广信、端溪、高要、建陵、新宁、猛陵、鄣平、农城、元溪、临允、都罗、武城。东晋、南朝时辖境日益缩小。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统属广州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乐城、悦城、夫阮、安遂、宾江、文招、南兴、新兴、临允、甘东、单牒、龙潭、抚纳、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会、怀集、化注、平兴、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谢沐、开建、永固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 。梁置成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置封州。大业中改为苍梧郡,治封川县,领四县:封川、都城、苍梧、封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苍梧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故。宋曰梧州苍梧郡,元废。

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异物志》:苍梧即刺桐,“岭南多此物,故以名郡”。辖境相当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地。南朝时辖境缩小,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及蒙江下游地区。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②隋大业三年(607)改封州置,治所在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辖境相当今广东封开、郁南二县及广西梧州市,贺县、苍梧二县大部地。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封州。
③唐天宝元年(742)改梧州置,治所在苍梧县(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地。乾元元年(758)复改梧州。(1)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因苍梧山为名。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省肇庆、罗定市以西,湖南省江永、江华县以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广东省信宜市以北。南朝时辖境缩小,仅有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及蒙江下游地区。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梧州为苍梧郡。(2)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封州置,治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封州。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王莽改苍梧为新广。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县。



转载:黄震、陈侃言《古苍梧地望与珠江(岭南)文化源头探析》
2020年01月25日 18:561961浏览 · 10点赞 · 10评论

梧人子弟
粉丝:5.7万文章:99
关注
梧人声明:转发此文,并不意味着梧人承认或赞同其观点及论证。相反,梧人正是针对其中“粤语发源地在古苍梧”中的相关论述,制作了【点解梧州系梧州】的《戳破“粤语发源地在梧州”的伪神话》节目。为了让更多读者和观众参与讨论,使这个问题越辩越明,梧人将此篇文章全文转发如下:



古苍梧地望与珠江(岭南)文化源头探析

黄 震1,2, 陈侃言3

(1.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3.梧州历史文化研究,广西 梧州 543002)

摘自: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466425/
摘 要:古苍梧究竟指哪里,它的历史演变如何?珠江(岭南)文化源头于何地和发源何时?对于这些问题长期有着不同看法和争论。文章对有关资料和最新研究去探究和分析,指出古苍梧乃珠江(岭南)文化的源头的独特观点。结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挖掘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精神和当前我国泛珠江流域十一省区的“9+2”、“10+1”的进行构建,指出这种构建不仅是经济的构建,更是意义深远的文化构建,犹如两千多年前兴安灵渠的开通,一千多年前梅关驿道的开通一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前对珠江(岭南)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且大有作为。

关键词:古苍梧地望;珠江(岭南)文化;源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4-0150-04

收稿日期:2013-03-10

作者简介:黄震(1968-),壮族,广西上林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0 级博士研究生、梧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和思想政治教育;陈侃言(1943-),广东佛山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员、梧州历史文化研究协会名誉会长,研究方向:岭南历史文化。

【语言与文化】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3 年 4 月

(第 4 期,总第 192 期)

Apr.,2013

(No.4,General No.192)
一、珠江文化(岭南文化)的尴尬

人类文化大多数发源始于水,中华文化也不例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地位早已得到中外公认,而对第三大河的珠江,学者却很少有珠江文化的说法,少有说法并不等于不存在。中国自古以中原为正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其他地区的视为蛮夷戎狄化外之地。古代中原对珠江这条第三大河兴趣不大,甚至对珠江的自然存在也十分无知。《史记·封禅》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1]那时古人只知有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大水系,没有提及中国第三大江——珠江。

在中国版图从黄河往南,越过长江再往南,前面横亘着五排大山脉,称为五岭。自西而东依次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古人要说到五岭南边这片地区时,有“岭外”、“岭表”、“岭峤”、“岭海”、“岭南”等称谓,其中以“岭南”这种表达最为广泛。岭南,在地理概念上而言,是指五岭以南的全部地域,包括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珠江水系发源于云南沾益的马雄山,流经滇、黔、桂、粤四省,横贯整个岭南腹地。

对于珠江(岭南)文化,有着多种认知。在广东方面一贯认为的珠江(岭南)文化即是广东文化,更有甚者,认为珠江(岭南)文化仅指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文化。而广西方面,则主动回避属于珠江(岭南)的称谓,而改称“南疆”、“壮乡”,与“粤”划清界线,自称为“八桂”。

谈及珠江文化或岭南文化,只谈珠三角或广东、广西,无视整个流域贯穿两广的事实,以偏概全。这样人为地把它狭义化、非粤化、省界化出现了。这些错误的认知是行政省界在作祟。把珠江(岭南)文化割得支离破碎、各自整容,珠江(岭南)文化的学问各自为政而越做越窄。珠江文化面临两种尴尬:一是珠江(岭南)文化的地域仅指珠三角文化,再放大一点就是粤文化或者桂文化;二是珠江(岭南)文化发祥的起点,清末民初以来的研究,绝大多数说法是始于汉武帝建置苍梧郡、广信县之时。使古苍梧在汉武帝之前的历史出现空白。如此一来,所谓珠江(岭南)文化在时空上都陡然瘦身,名不副实。[2]今天,我们有必要去为珠江(岭南)文化正名。

二、珠江(岭南)文化和粤语发祥地在古苍梧

1. 珠江(岭南)文化发祥地在古苍梧

在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在岭南地区就生活有古老的苍梧之民,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古老的部族150之一,史学家称之为“苍梧部族”。苍梧古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岭南地区最早的部族,他们与中原地区华夏部落联盟的尧舜禹古国同时并存,有过交往也发生过冲突。

《史记》开篇的《本纪·第一·五帝》开宗明义:帝颛项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睦,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1]《史记》说得明白南至于交趾,交趾就是苍梧之域,苍梧就在岭南。这就是说,上古时代的梧州(即古苍梧),在黄帝、颛顼之时就在华夏文化版图之内,与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同时也说明,岭南的古苍梧,就是远古时期苍梧部族和苍梧地域的称呼。

由此可见珠江(岭南)文化的发祥,并非始于汉武帝建置苍梧郡之时,早在颛顼、虞舜时代就存在着并且有史明确记载。中国的第三大河流———珠江,其文化发祥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2.粤语的发源地也在古苍梧

明代诗人徐棻写梧州人文风情的短诗 《苍梧即事》云:往来横渡口,强半广州声。这是梧州话和广州话如出一辙的史实写照。[3]《梧州府志》:“梧州音柔而直,稍异粤东,城廓街市多粤东人,亦多东语。”[4]《岭外代答》:“城廓居民语乃平易,自福建、湖湘皆不及也,其间所言,意义颇善。”[5]

这些古代文献都表明,梧州人说的是粤语,又“稍异粤东”———语乃平易。这“平易”就是与广州话之“稍异”相同。事实上如今当世梧州之粤语与港穗粤语仍然保持这些“稍异”处。原因是梧州之粤语保持古粤语的原貌多一些。因为粤语发源于古苍梧。

以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言,到了西周,逐渐形成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言,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国语”—“雅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差别很大,当时为了便于交流,在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国学大师顾颉刚解释:雅就是夏,雅言就是发源在夏朝的话,到周朝时成为贵族的话。那不是普通人的话,当时的普通人听不懂。当时的“雅”与“俗”意思与今天不一样。因此,那时的文字与语言是不一致。

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之地”,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来到岭南,出现南腔北调。当时的梧州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无疑成为的语言交汇点。在当时的苍梧地区,既有本地百越各氏族的方言,又有北方中原战国时期七国的方言,就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大杂烩、大熔炉。南腔北调彼此交流,以什么语言为本? 承担这重任当然是来自北方中原官方的雅言。

这种雅言与岭南百越部落的土居居民母语长期交流,北方雅言长期处在岭南方言的汪洋大海中,也自然融入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这些古百越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也为汉族移民所乐用,苍梧这语言的大熔炉,就炼出了汉语的一支重要方言———粤语。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被鲜卑语种的民族侵扰或统治长达数百年,鲜卑语影响中原的雅言甚大。此雅言己非昔日之雅,成为了新雅言,与在岭南语言的昔日雅言分歧越来越大,彼此几乎面目全非,以至到了无法交流、互听不懂的地步。

粤语,在南北语言文化大融合中在梧州逐渐形成,由梧州(古苍梧、古广信)而流布整个珠江流域。今日,珠江流域沿江城镇,必有母语为粤语的居民,上溯至左、右江的龙州、凭祥、宁明、百色、田东、南宁、横县,下游的肇庆、广州、江门,彼此语言相近,都能沟通交流。在以广州、香港为标准的粤语区中,最接近穗港标准粤语的,不是广州近郊的增城、从化,也不是佛山、顺德,而是梧州。深究其原因,梧州是粤语发源地,穗港是粤语雅化之地。

粤语是现存语言中保留古汉语、古文言元素最多的语言。粤语也是离唐音最近的一种方言。国学大师顾颉刚说:“唐代,外国人来得多,他们来中国,第一先登上广州,广州就繁荣起柬。所以后来广东话中唐音最多。”因此,用粤语来唱读唐诗,是很有韵味的。

三、古苍梧在哪里

研究珠江(岭南)文化,就离不开古苍梧和古广信。

1.古苍梧,神秘的历史方国

苍梧一词,很早就载入古文献并被先秦文学家写进文化典籍中,成为历史积淀下来的人文地理标识。苍梧已是华夏文明、人文史典的重要象征。苍梧,古籍又称仓吾。秦朝以前末统一文字,以音记字,因而有不同的写法。上古之时,部族之名、部落之名常被用作地名,彼此混用。

在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岭南就有苍梧之民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因其地多梧桐,色苍,被称为仓吾族;又因这些土著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在面额上刺花涂彩,又被称为“雕题”。又传说其男女同浴,睡觉时两腿相交,又得交趾之名。岭南气候湿热,居民在树上搭干栏而居,又被称为“有巢氏”。[8]汉代班固著的《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9]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古南越》云:“白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南越,古谓之雕题。”由此可见,岭南的南越部落,在古籍中有多种称呼,粗计有:仓吾、南蛮、南瓯、西瓯、骆越、交趾、南交、雕题、南海、南越、蛮越等等。[10]对苍梧地望沿革说得最清楚的古籍,当属《艺文类聚·卷六·州部》了,曰:交州本属杨州,取交陆以为名,虞之南极也。周有天下,越裳氏慕圣人之德,重九译,贡白雉。秦灭六国,南开百越,置桂林象郡,以赵佗为龙川令。固秦之末,自擅南裔。汉高革命,加以王爵,始变椎髻,袭冠冕焉。[11]

2.古苍梧的定义

苍梧,有地域的定义,也有氏族、民族的定义,还有文化的定义;当然还有行政的定义。古苍梧历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地域的定义:这是广义而言,在先秦古籍中,苍梧泛指华夏文化版图极南面海之域,《山海经》就说“南海之中……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12],苍梧常与交趾、南海、南越、越裳等相互混用。隋唐之前后,就用岭南以代之。狭义者,即指北至零陵、九疑山,南至广东信宜、化州,西至广西贵港、桂平,东至广东肇庆、端溪域内,概称:苍梧古郡。

氏族民族的定义:苍梧又指今岭南及江浙闽的氏族部落或民族及其居地,如称南越、南蛮、蛮夷、交趾、苍梧、越裳、瓯越、西越、吴越、闽越等。苍梧常被指代岭南中心之域及部族。

文化的定义:九疑山在苍梧之野的北部,舜帝晚年南巡而“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因而九疑山又被称为“苍梧山”。这就有了在文化上用九疑山代表苍梧或苍梧之野;同时,舜帝又被在文化上称为苍梧君、苍梧帝。李白就称舜为苍梧帝,郑板桥也曾称舜为苍梧君。这正如,天安门被代指北京,长城被代指中国一样,九疑山就常被代指苍梧和苍梧之野。

行政上的定义:汉武帝曾设苍梧郡,辖 11 县:计有广信(苍梧郡治所)、冯乘、谢沐、荔浦、富川、临贺(以上为北部)、封阳、高要、端溪(为东部)、猛陵(西部)、鄣平(南部)。以广信为中心,周边 10 个城池,组成苍梧古郡。汉武帝后来又设交趾剌史部在广信(今梧州,后交趾剌史部改称交州) 统辖岭南的苍梧、南海、桂林等九郡共历 375 年,长期统辖整个岭南的交州的治所在苍梧郡。因此,苍梧常作岭南之代称,这就不言而喻的了。

3.古苍梧郡治和古广信即今广西梧州

从汉代班固著的《汉书·地理志》、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古南越》史籍对苍梧地理位置的论述,证明古苍梧即今天的梧州。

有些学者提出古广信是在今天广东的封开县,但这种观点并不为大多数严谨的古代史家和学者所取。古广信就是拥有漓水的梧州,广东封川是苍梧郡治广信的辖地,而不是治所;岭南最早的“首府”设于梧州,而不是封开;经灵渠接通长江承系的漓江,才有可能成为古代的水上“丝绸之路”;桂江与西江交汇的王侯之邦、苍梧王城、苍梧郡治、广信县治,军事古要塞的梧州,才会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枢纽。而且是古广信为“梧州说”有着权威依据: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1988 年 3 月第一版,l989 年 7 月第二次印刷) 云:“苍梧县:隋开皇中以广信改名,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后迁治龙圩镇,即今广西苍梧县。”“苍梧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交州:西汉元鼎六年置交州刺史部。东汉治所在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建安八年(公元203 年)移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广信县:西汉置,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隋开皇中改名苍梧县。”[10]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 年出版)云:“交州:汉置……建安间徙治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苍梧郡……汉初赵佗封其族人为苍梧王皆此。武帝置苍梧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广信县,汉置。隋改日苍梧,即今广西苍梧县治。”《广东百科全书·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年 11月出版)云:“交州……刺史每年巡行各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11]

4.古苍梧建置的历史演变

(1)汉武帝对苍梧郡的建制设置

赵佗的南越王国独立割据了 93 年,丞相吕嘉违背南越国人的意志,篡政作乱,破坏汉越和谐相处的局面,挑战汉朝统辖权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发兵收复了岭南。汉武帝又把岭南作如下建制:整个岭南分设南海、苍梧等九郡。在岭南的地理中枢苍梧郡的今梧州,设广信县,减免税赋,施予惠民政策,以示对重新回归的岭南“广施恩信”。

汉武帝时把天下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二州,一个部,各派刺史一名。这个唯一的部就是交趾刺史部。收复岭南之后于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将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移设在苍梧的广信县,使之成为岭南整个珠江流域的首府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先有交州,后有广州

到了东汉,时任交趾刺史的士燮,觉得全国都称州,而设在广信的偏称为交趾部,在称谓上有歧视之嫌,于是上书朝廷,要求将交趾改部为州。由于士燮在交州政绩斐然,威望卓著,朝廷下诏改称为交州。后来史学家把刺史部时期的交趾也一律称为交州。三国时代,统辖整个岭南的交州,在士燮兄弟的出色管治下,成为战乱频繁的中原大地之外唯一安定、富庶、政通人和、人才济济之地。东吴孙权为了削弱苍梧郡士燮家族势力,黄武五年(公元 226 年)步骘上奏孙权,把交州一分为二。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四郡从交州分出,组成广州,州治设在番禺,吕岱为刺史;交趾等五郡仍为交州,州治迁回交趾,戴良为刺史。交广二州如此分治,时士燮已卒,其子士徽为安远将军、九真太守,士徽举师抗命,吕岱奉命征讨,平定士徽。为使吕岱明正言顺处理交州平叛后的事宜,孙权又恢复了原交州的建置,不再实行交广分治了。30多年后随着士氏家族势力被彻底削平了,孙权的儿子孙休才正式实行交广分治。

从汉武帝于梧州设交趾刺史部的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 111 年)算起,至孙休永安七年(公元 264 年)正式把交州一分为二,梧州为岭南首府历时 375 年之久从此翻过了辉煌的篇章,开始新的一页。

四、珠江(岭南)文化的启示

岭之南,江之域,岭南(珠江)这一大片中国的神奇土地,是有同一文化渊源、同一文明发祥地、同一母语,又接纳多种方言、有同一历史发展脉络、有共同文化性格和体貌特征的文化族群的共同体。在岭南文化这个大范畴内,由于局部地域的文化、历史的差异,还拥有丰富多彩、活色生香、各自精彩的亚文化、次文化、支文化———粗略计之就有:古苍梧文化、骆越文化、布洛陀文化、那文化(春秋战国时源自中原传至贵港、梧州一带的稻作文化)。百越文化、古广信文化、古交州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八桂文化、西江文化、龙母文化、铜鼓文化、绣球文化、澳门文化、香港文化等。而广府文化、港澳文化则是岭南文化出色的代表和现代化标志,其他类型的文化与之渊源血脉又是不可分割的。

珠江文化(岭南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特点,就是水文化、海洋文化、蔚蓝文化,是由远古文明向现代文明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文化;岭南文化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文化;从表现形式上说,它是较少受儒家文化驾驭与浸润的“南蛮丛林文化”与行动哲学、实用主义、平民主义、海洋气息相结合的智者文化;是一种既有强烈地域传统特色(如粤语,巫风)又充满世界性(侨乡,时尚)的行者文化。

正是这种活色生香、悟性聪灵、沉稳实干、变法求新、不断进取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性格,使得岭南粤人在近代史铿然崛起了一大批维新、革命的精英,引领中国走出封建帝制的黑暗;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赫然涌出一批批新粤商,在美国权威杂志《财富》的“封面故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25 位商界领袖”爆出一声惊雷———其中有 7 位是广东企业家,到 2010 年底,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 1/8,税收占全国的 1/7,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1/3。今日的珠三角已经是全球少有的、高效率的新型制造业基地。粤人这一切政治经济的成就,不能不说是拜珠江(岭南)文化所赐,与珠江文化(岭南)文化有着深厚的血脉渊源。今日世界之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珠江(岭南)文化如此瞩目于世。珠江(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珠江(岭南)文化根深叶茂,珠江(岭南)文化继往开来,珠江(岭南)文化大有作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实现全社会的团结和谐,需要文化建设为之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和谐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那些一次性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确立合理保护、科学利用的观念。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不破坏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从而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责任编校:周玉林]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11.

[2] (清)吴九龄.梧州府志[M].1873.

[3]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唐)杜佑,王文锦.通典·州郡·古南越[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6] 艺文类聚·卷六·州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 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9]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Z].1988.

[10] 广东百科全书·历史[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1] 清同治版苍梧县志[Z].1986.


古苍梧杂记
 五星辉煌 2020-03-11  
摘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11/19/29249721_898480159.shtml

杨晓放

◆舜帝与苍梧:

舜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晚年南巡苍梧,并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史书记载的缺失,虽然苍梧之名与舜帝齐在,但苍梧的“原生地域”在哪里却让后人有了些许迷茫和争议。既然苍梧与舜帝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也许,反过来论证苍梧的“原生地域”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即,留传至今的与舜有关的地名和传说最多的地方就是苍梧的“原生地域”。按此逻辑收集到的永州范围内与舜相关的地名及传说如下:

(1) 舜葬九嶷山:这点基本是没有争议的。

(2) 苍梧山:史书记载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其实苍梧山是今之阳明山,由《山海经》记载的舜葬之处可以推知:“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和“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窆于阴”。

(3)舜皇山及舜皇岩:在今东安。

(4)象祠:永州境内史书记载的有两处。一是道县,柳宗元为之写过《道州毁鼻亭神记》,二是在今东安的芦洪市,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应水时记载过。

(5) 历山:历山是舜从事农作的地方。在原苍梧之境,位于今广西富川县与恭城县之间,原名历山,《水经注》漓水篇记载。

(6)诸冯:在今江华县附近。江华县曾称为“冯乘县”。

(7)潇水:永州的母亲河。

(8)何侯石室:今永州之澹岩。九嶷山宣传资料中将玉琯岩称作何侯石室,是因为一直以来将九嶷山错误地当作苍梧山所致。

(9)瑶族:瑶族是古苍梧国的主体民族,而瑶族同胞的梦里家园“千家峒”就在江永县。

◆苍梧族人:

历史上有关“古苍梧”的记载本身就很少,不然“古苍梧”也就不会成为永州失去的那部分历史了,自然,关于“古苍梧族人”的记载也非常少。根据残留下来的线索推测,“古苍梧族人”应该是演变成另一个人群而留存至今了,即“古苍梧族人”就是今天的瑶族同胞。理由有如下几条:

(1) 史书记载,“苍梧”的本意是“青色的人”,这肯定不是说的他们的肤色,而是指的他们日常生活中喜欢的着装颜色。瑶族同胞的服饰特点就是以青色(深蓝色,接近黑色)为主调,间以五颜六色的配色,不管是衣服还是头饰,都是青布为底的。


(2) 史书记载,苍梧最主要的贡品是“苍梧翡翠”。翡翠是一种有着漂亮羽毛的鸟(永州称“渔公鸟”),而现在瑶族同胞留存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赶鸟节”,且遇上喜庆的日子,瑶族同胞帽子上通常都会插上漂亮的羽毛。同时,瑶族同胞留存的美食之一是“鸟酢”,就是将鸟放坛子里腌制的美食。所以,在与鸟相关的情形中也是相吻合的。

(3) 打开地图,将“XX瑶族乡或县”的地名标记一下,你会惊奇地发现,瑶族同胞现今的分布竟然是“以永州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这种分布非常符合战败逃亡的情形,说明瑶族曾经生活在永州这块土地上,由于历史上的一场大的战争而被迫离开这块土地,且自这场战争之后没有再碰上类似的大战争而导致了这种分布状况。从现在瑶族的分布以及地图显示的地貌特征可以知道,当时那场战争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衡阳郴州方向,逃亡的方向也就是衡阳郴州的反方向。

◆苍梧鸟:

苍梧鸟,产于苍梧(今湖南永州地)的“苍梧鸟”是今湖南永州称为“鱼公鸟”的一种水鸟,学名“翠鸟”。

翡翠,现在大家看到这两个字都毫不例外地想到“玉”,这其实是名符其实的“鸠占鹊巢”。翡翠,最先开始创造出这两个字时,实实在在是指一种鸟类而不是指一种矿物的玉,因为这两字都从“羽”!翡,指雄性翠鸟,翠,指雌性翠鸟。雄性雌性翠鸟的外部差别最主要在嘴部,特别是下嘴部,嘴部红色为雄性,黑色为雌性。不管是雄鸟还是雌鸟,其羽毛都非常漂亮,有蓝、绿、赤、棕等色,颜色非常靓丽,所以会在古代当作重要的装饰品。

◆苍梧王赵光:

史书记载的苍梧王有两位,有名有姓的也就苍梧王赵光一位,另一位是赵光的长辈或者就是他父亲,仅在汉文帝的使者劝降赵佗时,赵佗找的自称南越武帝的借口中出现了:“西北长沙蛮亦王”。番禺(今广州)的西北面长沙国境内就是古苍梧郡之地,所以称王的长沙蛮就是苍梧王。

在赵佗的帮助下复国的苍梧国很快就被吕太后派兵剿灭了,幼小的赵光在族人的簇拥下逃往岭南赵佗的南越国。由于大部分苍梧族人在战争失败后实行了逃亡(瑶族“十二节牛角的故事”)而实力尚存,所以被赵佗收留,且被赐姓、兄弟相称、封为新的苍梧王(约公元前181年前后),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笼络实力尚存的苍梧族人以便能抵御汉王朝的进攻,守住南越国“东西万里”的疆域。

◆永州历史上没有“苍梧”记载的原因:

从史书中留下的线索推测,永州历史上没有“苍梧”记载的原因很可能是复国后的古苍梧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做出如此推断的理由如下:

(1) 古苍梧国在刘邦死后的吕太后当政时期曾经复国(《史记南越列传》赵佗语:西北长沙蛮亦王),两年后被吕太后遣隆虑侯周灶击灭。史书记载,从出兵到“会暑湿”退兵整整一年时间,语焉不详的这一年时间应该就是在剿灭复国的古苍梧国

(2) 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恰恰就在周灶佂南越期间,且赵光被封苍梧王之后70年才离世。所以,合理的推测是,周灶把复国的古苍梧国给灭了,且擒杀了苍梧王,苍梧王幼子在族人的簇拥下逃往南越,赵佗为了安抚实力尚存的苍梧族人,赐姓并封赵光为新的苍梧王,并在今梧州重筑苍梧王城,此为今梧州的建城之始。

(3) 汉初刘邦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司马迁为其中的六人写了列传,唯独没有燕王藏荼和长沙王吴芮的传记(《汉书》班固为吴芮立传了)。燕王藏荼是第一个起兵造反的,所以刘邦将藏荼定为“反贼”,不给他写传是理所应当的。但长沙王吴芮无传的确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八大异姓王中长沙王吴芮是最忠心的,是唯一一个将侯国传了五世的汉初异姓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司马迁曾经为长沙王吴芮写过传记,但后来删除了没有传下来。删除的原因是,写吴芮必写苍梧(苍梧是长沙国的一部分),而此时写的苍梧的真实历史肯定是不利于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的需要的。


《青史悠悠话苍梧》:重拾西江苍梧的文化自信
日期:2010年04月01日 16:50

摘自:广西新闻网http://culture./staticpages/20100401/newgx4bb45e42-2836151.shtml
《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李俊康、曾强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西江文化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继桂北文化、刘三姐文化、红水河文化、花山文化、环北部湾文化之后又一个大型文化调研课题。苍梧文化是西江文化的重要内容。

2004年8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梧州召开“西江文化研讨会”,在会议上,课题组组长李俊康宣读了《寻找远去的家园――古苍梧文化底蕴研究》的研究报告,引起两广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多年来,课题组成员足迹遍及粤、湘、桂三省区相交会的梧州、贺州及永州、封开等多处“苍梧之野”地方,去考察调研、采访座谈。最终由李俊康、曾强完成了《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专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第一次揭开了有关苍梧的种种神秘面纱。

历史上活跃在西江流域的“骆越”、“西瓯”、“苍梧”等三大部落中,只有“苍梧”作为地名历尽两千多年的沧桑保留了下来。汉代苍梧郡位于湘桂粤相交会的大片富裕地区,是岭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熏陶、也是开发最早的地方,其治所地广信(今梧州)曾经作为交州首府达370年之久。这里是舜帝南巡狩到过的地方,龙母的诞生地,粤语的发源地,诞生过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三陈”、“四士”,又是受到“史在苍梧”盛赞的风水宝地……

该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影响。有关专家、学者高度赞扬了作者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的时代担当精神,肯定了重拾西江苍梧的文化自信,追寻八桂文化的根,对建设西江经济带及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及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选摘几位专家、学者对该书及有关西江文化、苍梧文化的论述评价,以飨读者。

潘琦(广西文联主席):西江文化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之母。古代骆越民族及苍梧部落是西江文化的缔造者。苍梧鼎盛时期在百越是一个很大的部落,史书记载,早在舜尧时期,就形成了苍梧国。《汉书音义》中记载:“苍梧越中王,自命为秦王。”表明分布在西江流域的苍梧族群,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很大的、强悍的部族。两汉之交又有“史在苍梧”之说,中国古代文史一家,“史在苍梧”即“文化苍梧。”西江山水间孕育了,蕴涵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特色鲜明的苍梧文化。

潘琦强调两广携手合作,加强对西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抢救、保护工作,重铸西江文化的灿烂辉煌。

黄伟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如果说黄河文化的始祖是黄帝,长江文化的始祖是炎帝,那么,珠江文化的始祖则是舜帝。为什么?因为,在开创中华民族文化的祖先——三皇和五帝中,只有虞舜到过中国南方的珠江流域地区,并且在这地区逝世,而又葬于这地区的“苍梧之野”。

梧州是古广信所在地,是古苍梧文化的中心地,自然也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杨式挺(广东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梧州市发现的两汉及晋南朝文化遗存当会比封开县丰硕,特别是梧州市发现的这个时期的文物中,有数十件被鉴定为一、二级珍品。如果把这些重要文化遗存与汉代至南朝的广信县县治所在地联系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梧州市比封开县具有更多的优势。

黄明同(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程潮(广州大学教授):岭南,在古代岭北人眼里是“南蛮”、“文化沙漠”。其实,岭南是“南”而不“蛮”,在古代便有自己的文化名人和精英文化。他们当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苍梧的“三陈”、“四士”、牟子以及番禺的扬孚等人。而在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中,苍梧广信人居多。可以肯定地说,苍梧广信是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的诞生地,是岭南精英文化的发源地,她对岭南文化的早期发展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蒋廷瑜(广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岭南古都——青史悠悠话苍梧》不仅是一本全面论述广西桂东北地区古代历史的通俗读物,而且是一本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作为通俗读物,将桂东北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把读者引入苍梧文化的神奇世界。但它又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对相关历史文献搜罗无遗,反复考证,条分缕析,并深入实地访问,用考古新发现相印证,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发人深省。苍梧作为古族和地名很早就出现于古文献中,该书展现了苍梧怎么从远古走来,历尽沧桑,与现代梧州握手,令人耳目一新。

以前研究广西境内先秦时期各族群,着重点是骆越、西瓯,对苍梧是比较忽视的。该书则首次专门研究苍梧,把苍梧部族追溯到传说时代,认为苍梧氏族生活的地域广阔,提出苍梧古国的命题。作者根据考古新发现,认为秦代已有苍梧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在苍梧部族主要活动地区重新设置苍梧郡,使苍梧古国随着族群的南迁得以绵延,从而形成内涵丰富的苍梧文化。特别是书中对古老的苍梧王城、士燮故里的文化遗存,以及苍梧族群的大量考古发现的论述,扩大了读者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源远流长、丰厚的苍梧文化。

该书关于汉广信县的治所地在梧州的论述,有着大量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作为依据来求证。一方面,到汉代,梧州已相当的繁华,这从梧州汉墓的分布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交通便利,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在梧州设立郡县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梧州一些大墓有如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和合浦望牛岭一号汉墓一样,出土了一些国家一、二级重要文物,应是当地郡县一些的官吏墓葬。因此,结合梧州老城墙的考古发现看,汉广信故城是在今梧州市区内。

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广西关于古代骆越、西瓯和苍梧族群及其文化的研究中,对于苍梧族群及其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李俊康研究员是第一次提出苍梧文化并给予极大关注的学者。苍梧文化和瓯骆文化一样,是八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过去我们对苍梧文化了解得并不多。

《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作者站在宏观和系统的高度,对苍梧族群及文化作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科学分析及理性思辨,从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苍梧文化的内涵、孕育、遗存和薪火相传以及族群的迁徙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填补了有关研究苍梧族群及文化的空白。可以说,苍梧文化的提出,让人们对八桂族群及文化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广西沿着西江自上游到下游分布的族群,依次在桂西是骆越(大明山),桂中是西瓯(布山),桂东是苍梧(广信),与其相对应的则分别是骆越文化、西瓯文化及苍梧文化。

苍梧文化既是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链接纽带,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链接纽带。无疑,书中关于苍梧文化的内涵,与舜帝、龙母、粤语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苍梧族群迁徙的研究等,对加强西江文化、八桂文化及八桂族群迁徙研究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苍梧文化既是西江文化、八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了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增强了紧迫感。

该书首次专门研究苍梧,科学地提出和分析了苍梧族群及其文化,让人们对八桂族群及文化有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填补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八桂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从文化历史和族群的角度切入,在悠远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对生活在西江两岸的苍梧族群及其文化的孕育、遗存和繁荣情景进行描述,追溯了苍梧族群的迁徙,粤语的发源地,广府民系的形成,以及影响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形成的文化要素,构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   

该书还具有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作为图文书籍,该书收集并刊发了不少珍贵照片,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发表,为该书增色不少。
(作者:苍山梧水)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