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平 陶氏传人 2024年08月19日 上海 摘要 姓氏并不完全遵从父系血缘遗传,发展至今,早已成为多源流、多民族融合体的符号。族谱是初期以血缘为纽带,当代已演化为以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为纽带的家族繁衍播迁和文化兴衰的综合记录典籍。 通过姓氏和族谱只能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用它识别族群内支系及个体血缘遗传会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可靠。 当姓氏和族谱已经无法作为追寻祖先血缘遗传的可靠标记的时候,以现代分子人类学生物基因理论为基础的研究Y染色体遗传检测技术给我们送来了大造化,它直接成为我们追溯群体或者家族的父系起源的最佳方法,也是验证祖先与后代的父系传承的唯一科技手段。 在此之前我的所有有关陶姓族源的文章,皆是从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角度作出的探讨。虽历经4年艰辛付出,形成另类之言,在全国热衷研究陶姓历史文化的同仁中引起较大反响,但面对4000多年悠久的姓氏发展史,庞大的族群,明清之间突然冒出来遍布全国族群却难辨真假的海量族谱,没有连续且少得可怜的文字著述、寥若晨星的考古成果,本人似有江郎才尽之感。纯文字的论证叙述,明显缺乏技术含量支撑,科学性、可靠性、可信性大打折扣。 本文拟从分子人类学基因遗传的角度重新审视陶姓族源。以我目前的认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活化石,一部看不见的族谱--基因族谱,一卷无字史书。我相信:Y染色体检测是打开我们身体内封存的族源、祖源和父系遗传的密钥,普及Y染色体检测,可以在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找到我们的同根共祖、同族血脉。可以有效续接、修复或校正我们断代的族史和明清以来的很多挂靠名人、嫁接和杜撰的族谱。一句话,有助于辨别真伪、正本清源。 一.追溯家族父系起源的传统方式:姓氏和族谱 迄今为止,姓氏和族谱研究仍然是追溯家族父系起源以及传承的传统方式。 毋庸置疑,姓氏、族谱文化存在巨大价值,首先,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千百年沉淀而形成的文化遗产。其次,姓氏和族谱作为凝聚族群精神的纽带,把一个多源流的家族或族群对自身历史、文化、名人精神、家规家训等传统瑰宝的认同和传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中蕴涵的家国、家族情怀,有助于增进宗亲对于人生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推动族群文明的大融合和进步。 需要正视的是,随社会发展和族群的扩大,姓氏和族谱在多重内外因素影响下而产生异化。姓氏与父系血缘的关系正日趋弱化;族谱也远离先祖修谱时的初衷。可信转为可疑,真史变成伪史。 <一>姓氏 中华姓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母系社会,从“女”而“生”谓之“姓”。是区分一个人、一个家族或族群母系血缘关系的唯一标记。姓氏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母”。在母系社会,妇女在族群以及日常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群婚制下,不但外姓可以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通婚。孩子一出生,父亲就离开了,只剩下母亲,孩子随母姓。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就是远古史上流传着很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类神话传说的原因。早期的姓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也有很多出自族群崇尚的图腾: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谷叶、十二生肖等。 父系社会,随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出现,姓氏不再是单一的父系血缘关系,源流逐步复杂化,多样化。 1.以地名为姓。 (1)以邦国名为姓:齐、晋、秦、宋、楚、郑、越、吴、燕、赵、魏、韩...... (2)以封地封邑名为姓:费、苏、泉、曾、陶、唐、上官......据统计约200多个姓氏。 (3)以山川河流名为姓:姜(炎帝神农氏居住在渭水支流姜水)、姬(黄帝长居姬水)、川、湖、海、水、山、...... (4)以乡、亭名为姓:陆、裴、麋、庞、闫、郝、俞豆、欧阳...... (5)以居住地为姓:东郭、南郭、东门、西门、邱、门、乡、闾、里、野、官、呼延...... 2.以官职为姓: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籍、谏、库、仓、军、厨...... 3.以行业和技艺为姓:士、工、农、商、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甄、巫、卜、匠、屠...... 4.以排行或居住府第顺序为姓,如伯(孟)、仲、叔、季、伍、万、陆、第五、第十等姓。 5.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如“拓跋”改“元”;“独孤”改“刘”;“拔略”改“苏”;“莫胡卢”改为“杨”;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统统改成了“贺”;“大汉”改成了“韩”;多罗、叱罗改成了“罗”;浊浑、朱可浑改为朱;侯莫陈改为陈;叱李改为李;丘林改为林;破多罗该为潘;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改为陶...... 6.其他影响姓氏变化的外部因素:如名人崇拜改姓、避讳改姓、避仇改姓、避祸改姓、过继改姓、皇帝赐姓与贬姓、非亲生、从母姓等等。 以上因素都能造成同姓不同宗的变异。 由上可见,人们的姓氏虽大多继承自父亲,但是姓氏并不完全遵从父系血缘遗传,发展至今,早已成为多源流、多民族融合体之符号。通过姓氏只能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用它识别族群内支系及个体血缘遗传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可靠。 <二>族谱 族谱:有家谱、宗谱、家乘、世谱、谱牒等别称,本文简称族谱或家谱。中国有着“历史文化认祖”的传统,族谱由官谱逐渐普及到平民,已成为百姓的史册。一般族谱包括族史和文化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记载得姓始祖、族源、播迁、派别、分布、世系等史的部分;二是包括名人及事迹、家族精神、家规家训、伦理规范,艺文、族群兴衰等文化的部分。简言之,族谱是初期以血缘传承为纽带,近期已变化为以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为纽带的家族繁衍播迁和文化兴衰的综合记录典籍。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早期的族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官谱 中国最早族谱一诞生就是帝王、封国诸侯、达官显贵的特权和专利,以血缘修谱用于彰显主人身份和家族地位等级。 (1)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族谱是商代甲骨文族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族谱。甲骨文主要记载商人占卜的情况,但有一件甲骨文《倪氏家谱》记录了殷商贵族倪氏十三个族人的名字,表现为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二人;一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十三人的世系。【01】 (2)中国最早的族谱发端于周代。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小史”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务事务。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是相传战国晚期的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清楚表明修谱初衷:家族血缘关系传承的文字记载。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族以“谱”正名之先河。 (4)中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出现于先秦。《世本》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族谱,成书年代约为秦(公元前236年—前228年)。“世”,指世系;本,意起源。据说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其中重要内容是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5)列入中国正史的第一部范文式族谱是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前9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是全书提纲,记述帝王及王朝的更替史。 世家:是记述世袭封国诸侯史 列传:是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表:“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在陶氏传人看来,《史记》既是国史正史,也大致相当于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达官名人的范文式族史族谱。 (6)魏晋南北朝官修族谱开始重视门第高下。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东汉末年刘备只是一个“织席贩履小儿”,却能以正统的大汉皇叔自居,迅速发展为三国霸主之一,皇家谱牒的世系记载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族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族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薄状。唐朝以前,族谱一般都是官修。那时有资格修谱的人少,修谱人为史官,官员增多,演变为家族修谱,朝廷批准审定。东晋名将陶侃家族修谱就是如此,首先必须上呈朝廷,得到圣旨恩准方可修谱,谱修好后还要报朝廷谱局审定存档。 2.民间修谱普及,族谱由紧密的血缘关系逐步演变为松散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认同关系。 (1)唐宋时期,随科举制度的扩大,平民出生的官员不断增多,族谱逐渐向私人自修家谱过渡。宋代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参与了家谱的纂修。 欧阳修和苏洵还创制了世人公认的私谱范式: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具体方法及其采用了“小宗之法”的范谱。所谓“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由于长期战乱,隋唐以前的族谱都已经遭毁,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没法考订清楚了。可见那时的私家治谱态度非常严谨。欧、苏二人对明清后来私家修谱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明清族谱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存世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对广大的百姓家族来说,几千年的家族史就是空白,老人口耳相传的史料,一是信息量少,二是欠准确,三是缺失多。最方便最省事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世系与名人名谱嫁接或接轨,时间一长,后人也分不清,假伪谱也变成了正宗谱。 以陶姓为例,《邵阳市志》副主编陶合林《陶氏古代世系不同版本的分析》【02】对陶姓古代世系6个不同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存在世系紊乱等多方面问题。其中较为突出之一:“从世辈名号来说,除了一、二世的“舍、“青”,最末两世“丹、侃”均一致外,其余没有全部相同的。有的名字相同,世辈不同。”他得出结论:“上述六份世系,粗看:众说纷纭,一片茫然;仔细比照,莫衷一是,全然'一锅糊’。” 为什么陶氏族谱会出现6个不同版本,6种不同世系的乱象?原因很简单,名人只有五个:一世祖陶舍、二世祖陶青......N世祖陶丹、O世祖陶侃、P世祖陶渊明......中间和后面省略号装上了各自的世系。这也解释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陶姓50%以上都自认是陶渊明后裔。相比较千年前的宋代欧阳修和苏洵,他们都认为五世以上不可考,严谨采用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的“小宗之法”修谱,我为当代人杜撰族史的做法而汗颜! 陶姓族谱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是个例,在百家姓族谱中极为普遍。族谱本以传信,反以传疑;本以传真,反以传徦。本为信史,反为伪史。族谱因攀附与杜撰,使得其史料真实性、可信度直线下降。 综上所述,姓氏并不完全遵从父系血缘遗传,发展至今,早已成为多源流、多民族的融合体的符号。族谱是初期以血缘为纽带,当代已变化为以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为纽带的家族繁衍播迁和文化兴衰的综合记录典籍。通过姓氏和族谱只能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用它识别族群内支系及个体血缘遗传的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可靠。 当姓氏和族谱已经无法作为追寻祖先血缘遗传的可靠标记的时候,现代分子人类学生物基因理论为基础的研究Y染色体遗传检测技术给我们送来大造化,它成为我们直接追溯群体或者家族的父系起源、检验和修正族谱的最佳方法,也提供给我们验证祖先与后代的父系传承的唯一科技手段。 二.“Y染色体”检测在中国姓氏、家族和血缘方面研究进展。 前文曾谈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都有一本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父系的不会丢失的“族谱”或“生物化石”。先祖早已将他们的身份密码刻写、遗传在后代的身体中了。何时揭秘解密?那要看后人的造化!15--20万年后的我们是幸运的,当代分子生物科学家给我们提供了解开我们身份密码的“钥匙”。 目前,全国比较有名的姓氏DNA“Y染色体”检测机构之一是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23魔方),其检测的数据可以网上共享。 近几年DNA“Y染色体”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百家姓氏起源及演变、同性各支形成、演化及血统方面,在寻亲寻根方面发挥了积极重大作用。以下数据源于23魔方公司已发布的成果。【03】 1.总体规模 据23魔方网报道,自2015年成立以来,23魔方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古代家族的研究工作,截止2024年7月底,Y染色体树上已有超过20万的父系数据,1066个姓氏。其中有超过24000的用户完成了父系祖源深度检测,已完成研究的基因家族数量正式突破2000大关。所谓基因家族是根据Y遗传标记的姓氏显著性而形成的家族。 2.按大写字母代表的系划分, 0系是家族数量最多的类型。 遗传标记类型 家族数量(个) C系 162 D系 22 E系 1 F系 1 G系 1 J系 1 N系 130 0系 1600+ Q系 36 R系 18 T系 1 对于一些非中国常见类型, 23魔方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3.按历史发展和姓氏情况分类,则目前已有: 基因家族 家族数量(个) 先秦大族 68 先秦姓氏家族 37 秦汉后姓氏家族 1895 4.历史名人家族,当前已研究出超过100个,包含了帝王、封国诸侯、世家、地方大族等各种类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1)帝王家族:周天子家族、秦始皇家族、刘邦家族、孙权家族、赵匡胤家族、朱元璋家族等。 (2)先秦诸侯:姜氏公族、田氏齐国、陈国公族、越国公族、宋国公族、秦国公族、赵国公族等。 (3)地方大族:曲阜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河东裴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荥阳郑氏、清河房氏、河东薛氏;吴郡顾氏、松阳叶氏、庐陵萧氏、晋鲁武氏;无锡钱、荣、华氏等。 5.目前研究出基因家族数量最多的十大姓氏是: 姓氏 家族数量(个) 王 85 陈 75 张 74 李 72 刘 60 杨 42 孙 39 赵 36 黄 30 周 27 该统计也再次验证了越大的姓氏源流越复杂。 6.目前研究出稀有姓氏家族35+,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家族名称 遗传标记 家族历史(年) 山东莱芜元氏家族 0-MF57112 1170 浙江宁波沃氏家族 0-MF79844 1010 闽粤揭氏家族 O-MF295406 970 江苏东台海安贲氏家族 N-MF296427 920 浙江桐庐申屠氏家族 0-MF36027 670 湖南武冈达氏家族 C-MF60813 670 山东栖霞衣氏家族 0-MF87312 650 7.少数民族大族100+, 广泛覆盖了中国各个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 家族名称 遗传标记 家族历史(年) 满族沙济富察氏家族 0-ACT2161 720 蒙古兀良哈氏家族 N-Y135851 1710 哈萨克乃蛮家族 0-Y22279 640 沧州回族刘氏家族 R-MF91492 740 西南彝族大支 N-MF218867 2200 广西南宁壮族李氏家族 0-MF71152 620 重庆酉阳秀山土家族杨氏家族 C-BY69524 670 湘黔苗族龙氏家族 0-MF123594 500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跨民族分布的家族,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民族融合史。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有大量深度溯源用户、宗亲会等,持续参与到家谱家族的研究当中,成为宋明以来家族研究的主导力量之 一。他们通过基因结果和家谱信息对比的方式,将自己家族的始祖、谱系、迁徙历史等进行了科学的验证。在当前统计中,这样的家族已达到133支。 8.基因检测也广泛应用于司法鉴定,如亲子鉴定、犯罪线索排查及认定、法医鉴定等方面。 9.基因检测还广泛应用于中国人遗传疾病的预防、治疗研究。 (1)最大规模中国人基因库在上海建立,研究结果首次公开发表。 2020年4月30日,瑞金医院内分泌科领衔的ChinaMAP(中国代谢解析计划)联盟携全国29家研究机构和医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Cell Research》杂志首次报道了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和直辖市,8个民族,超过1万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表型的系统性分析。完成了高质量的中国人群遗传变异数据构建、中国人群体结构分析、基因组特征比较以及变异频谱和致病性变异解析。在ChinaMAP一期数据库中,包含1.36亿个基因多态性位点SNP和1千万个插入或缺失位点(NDEL),其中一半是在国际通用的多个数据库中均没有的新位点。 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很多遗传疾病研究,都直接应用外国人的数据和结论的尴尬局面。可为疾病机制研究、预防、遗传咨询和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依据。【04】 (2)2023年6月14日,中国泛基因组联盟(Chinese Pangenome Consortium,CPC)发表了中国36个民族的泛基因组参考图谱——CPC序列。这项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人群的泛基因组参考图谱,揭示了中国人的基因组中隐藏着此前从未揭示过的基因序列。 “我们的计划是生成500个个体的单倍型序列,这些序列将具有高质量、分阶段和染色体水平的特征,覆盖56个官方承认的民族,以及一些以前工作从未很好覆盖的未识别民族,例如夏尔巴人(Sherpa)、刀郎人(Dolan)、克里雅人(Keriyan)、僜人(Deng)和罗布人( Lop Nur)......“我们期待中国泛基因组联盟作为全球人类基因组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高质量的泛基因组参考文献,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做出巨大贡献。”【05】 三.“Y染色体”检测在中国陶姓家族和血缘研究方面的推进。【06】 1.当代陶姓地域分布 23魔方的基因检测用户中,陶姓用户的籍贯涉及20个省市区。陶姓用户的籍贯地域覆盖5%以上的主要有江苏省(占比20.6%)、浙江省(占比 12.3%)、安徽省(占比 11.2%)、上海市(占比9.1%)、湖北省(占比6%)、四川省(5.6%)等六个省市。祥见下表。 2.家族库有117个陶姓家族。 陶姓在23魔方家族库中目前有117个家族,占全国11689个基因家族的1%。所有姓氏排名约100位,分布区域15个省市区: 排序 省份 家族数(个) 1 江苏省 21 2 浙江省 18 2 湖北省 18 4 湖南省 11 5 安徽省 10 6 江西省 5 7 山东省 4 7 广东省 4 9 上海市 3 9 香港 3 11 贵州省 2 12 -15 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重庆市各1 3.已完成家族基因研究,建立家族基因标记10个: (1)江南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C-MF3430,形成时间1560年前; (2)湖北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C-Y175204,形成时间800年前; (3)赣鄂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O-MF163147,形成时间1880年前; (4)靖州龙井庵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O-FGC66371,形成时间700年前; (5)湖北黄冈麻城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C-Y175204,形成时间800年前; (6)湖北黄冈麻城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C-Y175204,形成时间800年前; (7)陶氏,家族遗传标记为C-Y175204,形成时间800年前; (8)江苏江阴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O-MF547214,形成时间580年前; (9)安徽长丰及周边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O-MF107138,形成时间790年前; (10)浙江绍兴陶氏家族,家族遗传标记为N-MF59504,形成时间840年。 建立以上有基因标记的陶姓家族,可以方便全国陶姓通过检测基因找到真实的家族成员。 4.当代陶姓民族分布 陶姓的三大望族之一的浔阳陶姓,在晋朝时已经发生外族血液的流入,即来自鄱阳湖一带以捕鱼为业的土著溪族。到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土著和东北的蒙古人、满洲人均纷纷改汉族姓,其中有陶姓。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 23魔方的基因检测用户中,陶姓用户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占比 92.1%)、满族(占比 2.4%)等。23魔方的基因检测用户中,汉族是主体。 民族 占比 汉族 92.1% 满族 2.4% 回族 1.8% 苗族 1% 5.陶姓有324个家族基因 以下是检测量居前十的家族基因,余略。 6.陶姓名人家族7个: (1)赣鄂陶氏家族(陶侃、陶渊明),家族遗传标记为O-MF163147, (2)江苏江阴陶氏家族, (3)安徽长丰及周边陶氏家族, (4)靖州龙井庵陶氏家族, (5)江南陶氏家族, (6)浙江绍兴陶氏家族(2), (7)湖北陶氏家族, 7.陶姓的其它名人祖先75个, 历史发展过程中,改姓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现在的陶姓也有可能是其他名人家族的后代。如:周朝诸姜(姜子牙)宗族、越国公族(越王勾践)、秦国公族(秦穆公、秦始皇)、田氏齐国公族(齐太公、田单)、赵国公族(赵烈侯、赵武灵王)、刘邦家族等75个。 总之:陶姓Y染色体检测已经在全国展开,取得了分布20个省区,参检并完成至少117个家族,建立了324个基因标记的基因库等初步成果。但参检家族数仅居全国百家姓100位,总体上落后于全国百家姓排行陶姓84位水平。 四.“基因族谱”前景展望 族谱的建立,始于官修的血缘传承。明清平民化以后,同姓不同源同宗、与外姓同源同宗已常态化。族谱的血缘关系日趋淡化,演变为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为主的关系。当代全国,越来越多的研究、编修族谱的人士饱受族谱普遍“失真”、“失信”的困惑和折磨,把目光投向刚刚兴起的分子人类学赖以建立的研究人类父系血缘遗传的科技手段:Y染色体检测。近几年来,全国已有不同姓氏的133个家族在族谱的研究当中,引入父系基因深度溯源技术。他们通过基因结果和家谱信息对比的方式,将自己家族的始祖、谱系、迁徙历史等进行了科学的验证,使得自己的族谱逐步变得比较真实靠谱。 陶氏传人乐观预测: 1.中国百家姓未来的族谱将建立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体系。一是以族群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为纽带的“文字族谱”;二是以血缘遗传为纽带的“基因族谱”。理由很简单,愿意了解自己的基因遗传,愿意了解“我从哪里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区别于他人的基因符号,比如我的基因符号“O-MFXXXX”。未来的“基因族谱”,只需要在我的基因符号后加上姓名、性别、生死年月日即可。也算是来地球上逛一圈的证据。骨灰用于肥田,骨灰盒可以省去,墓葬可以省去。如果人类推广,可以节省大量的墓葬区占地用地。 尽管远景离现实还很遥远,但是我相信我的预测未来一定会实现! 注释: 【01】2019.9.北京九亲文化【谱牒文化】甲骨文所见中国最早家谱 【02】2020.7.23陶氏文化网陶合林《陶氏古代世系不同版本的分析》 【03】2024.8.1 23魔方网《历史性一刻:23魔方基因家族正式突破2000大关》 【04】2020.5.12澎湃新闻《中国人基因库研究结果发表:汉族可分成7个亚群》 【05】2023.6.15澎湃:实习生于邦坤 新闻记者姚易琪《《自然》刊发中国36个民族泛基因组参考图谱,助解复杂疾病遗传因素》 【06】本节数据源自魔方祖源:陶姓的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