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六十三章·报怨以德】

 新用户97560OBk 2024-08-21 发布于江西

难从易处般般立,
大从细处件件易;
为人轻诺必寡信,
报怨以德道无极。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以德来化解恩怨)。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看重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悟读】

倚楼听风雨,

淡看江湖路。

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看似无用,其实大用。众生看到的是现象,学到的是知识,悟到的才是智慧。悟出之智慧即,亦一个人之底层逻辑。而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他的底层逻辑。

“外禅内定,如如不动”。一切法门之修持,皆从持戒入手。不懂禅定,难以真正的究竟涅槃,离苦得乐。

“草原上开满了鲜花,可在牛羊的眼里,只有饲料”。不同的审美,不同的选择。生而为人,须知自己之所欲所求。


本章老圣人短短几言,论及修道之三大原则,与佛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无为”,以无为之方式而为,不刻意,不强求,顺其自然,是无争,劝诫世人放下意识心

“事无事”,以不滋事之方式处理事物。“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劝诫世人放下执念心,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之另类解读。

“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生活之至味。“高明之厨师,简单之烹饪”。劝诫世人放下名利心,淡中觅真趣。

“大小多少”,是一种辩证思维。不轻视任何的“小”和“少”,不自以为是,不自我膨胀,劝诫世人去除我执心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的世界里,处处充满辩证法。

从深层意义而言  ,“大其小,多其少”,蕴含的是“万物齐一,不执二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高维境界。有了这一境界,方能真正的做到“以德报怨”。而“以德报怨”,则是希望世人放下嗔痴心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真正的圣人,远离市井世俗,不为眼前浮华所迷惑,始终以一颗平常之心,看待身外之万千世界,不妄自揣度,不参杂一己之好恶,不带任何主观之偏见,复归自然而然之原始状态,追寻生命之本真本来。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潮起潮落之人生舞台,有几人能举重若轻击节而歌?物欲横流之滚滚红尘,有几人可远离浮华回归大道?众生皆梦,梦里皆梦,焉能得解?

一般而言,高维人生有三重境界。先是看远,览物于胸;次是看破,洞若观火;再是看淡,超然物外。

“无为中为,无事中事,无味中味”。淡然醇美,淡于名利,循于自然;“报怨以德”,心胸海大,风轻云淡。此老圣人为芸芸众生阐述的“行道,成其大”之总则,也是强调一个人不可因主观而影响客观。

但凡为人,皆喜有为、有事、有味。然现实生活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却反而能有大为、成大事、品真味,这正是生活之辨证法。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此圣人之修为。中国之文化,有三个核心。其一,以“功名利禄”为核心的世俗文化;其二,以“仁义礼乐”为核心的君子文化;其三,以“道德”为核心的圣人文化

关于做事,老圣人总结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之方法。看似寻常之事,其实是最难的。成于小事,方筑非凡。“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之智慧,在哲学上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话题。


这个世界,看似复杂,泥沙俱下,鱼目混杂,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人之世界循道而往,循道而为,坚守本质,知畏存爱,轻不言弃。唯此,生命之玫瑰,自然绽放,娇艳欲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