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与红山文化初探

 司敬雪书院 2024-08-21 发布于河北
  • 李书敏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

摘要:从古史中的记载, 考古中的发现, 著名学者的研究等资料显示, 黄帝族创造了红山文化, 而红山文化在五千年前早已率先进入古国阶段。

作者:李书敏 (1954-) ,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 1981年1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组织、策划《中华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大型展览》, 主要论文《人类童年的艺术——红山文化玉器浅谈》。

一、问题的提起

中国考古学界泰斗、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时认为, 大约在六千年前, 统一的仰韶文化裂变成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类型北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南到江汉、东到京广路以东、西到渭河上游, 对周围影响很大, 这是裂变迸发出的文明的火花;大约在五千年前, 仰韶文化裂变出的庙底沟类型北上, 与红山文化南下相互撞击, 产生新的文明火花,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成批成套的玉器, 就是两大文化撞击的结果。[1]这就是当时社会的背景, 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 红山文化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玉龙为标志, 率先进入古国阶段。

中国史前诸文化在红山文化时期如“满天星斗”, 辉煌灿烂, 何以红山文化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进入古国阶段, 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象征, 是谁创造了红山文化?

二、古史记载的黄帝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 姓公孙, 名轩辕, 号有熊氏, 被尊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肇始者。但炎帝、黄帝离我们太远了, 关于那个时代我们知之甚少, 三皇五帝的传说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古史中关于黄帝的记载浩如烟海, 真实的黄帝在哪里呢?黄帝的故事, 包含诸多方面:黄帝是人间君主, 为五帝之首, 制定文物制度, 开启文明伟业;黄帝又是神圣, 又是道教的原始, 能差鬼遣神, “教熊羆貔貅貙虎”, “令应龙”, “下天女”, 无所不为。这不仅仅是传说, 也有一些重要的线索。

1.《史记》记载的黄帝族特点

古代所谓三皇五帝的传说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历史考古学家认为“三皇或类似三皇的说法应属后人对荒远古代的一种推想, 并非真实的历史传说, 而五帝则可能有其人其事, 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径直从《五帝本纪》开始, 而于五帝以前的历史则只字不提。”[2]司马迁所著《史记》关于黄帝的记载, 有一些重要的线索。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 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执五神, 抚万民, 度四方,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 不用帝命。于是, 黄帝乃征师诸侯,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代神农氏, 是为黄帝。”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熊羆貔貅貙虎”, 历史考古学家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 共同组成一个部落。黄帝为有熊氏, 说明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与首位。[3]也有历史考古学家认为是黄帝部族统帅“熊羆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各族。[4]这六种野兽也都具有北方野兽特色。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迁徒往来无常处, 以师兵为营卫。”“迁徒往来无常处, ”居无定所, 绝非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北方草原游牧或狩猎民族生活习俗的写照。[5]

考古学家的研究符合实际, 因为《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的所记具有北方草原特点, 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的三大主要文化集团中只有红山文化区具有北方草原特点。

2.《山海经》、《尔雅》、《尚书》记载了黄帝活动区域的土壤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尔雅·释州国》记载冀州“其地有险易, 帝王所都”, 冀州因是“帝王所都” (五帝) 活动的区域而列为九州之首, 其地域包括了河北省西北部到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一带。《尚书·禹贡》记载冀州“厥土惟白壤”, 指的就是燕山南北地区河北省西北部到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白沙质土, 这正是红山文化区土质特点, 而不是土质较紧密的黄土地带的特点。

3.《越绝书》记载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越绝书·风胡子》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 以石为兵, 断树木为宫室, 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 以玉为兵, 以伐树木为宫室, 斲地, 夫玉亦神物也, 又遇圣主使用权然, 死而龙藏。禹穴之时, 以铜为兵, 以斲伊阙、通龙门, 决江导河, 东注于海, 天下通平, 治为宫室, 岂非圣主动哉。当此之时, 作铁兵, 威服三军, 天下问之, 莫敢不服, 此亦铁兵之神, 大王有圣德。”

中国史前诸文化有两次玉文化高峰, 第一次玉文化高峰是在红山文化时期, 红山文化玉器精美绝伦, 令今人叹为观止, 如果不是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成批成套的玉器, 人们一直把红山文化玉器当成商周时期甚至更晚的玉器。第二次玉文化高峰是在比红山文化晚六百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中国史前文化两次玉文化高峰, 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是“黄帝之时”, 本文对有历史考古学家把中国古史分石、玉、铜、铁四个阶段的划分是否科学暂且不论, 但黄帝与玉相对应, 这不能简单视为与红山文化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批成套的玉器有着惊人的吻合, 而是反映“黄帝之时”的生活, 必然承载“黄帝之时”的信息。

三、古史记载的黄帝与龙和考古实证

1. 古史记载的黄帝与龙和考古实证

中国, 是龙的国度。

中国人, 是龙的传人。

在全世界, 无论你走到哪里, 只要有龙的形象, 那里就有华夏儿女, 就有炎黄子孙。五千年来,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 全世界都把中国称为“东方的巨龙”。[6]龙是黄帝族的标志 (图腾) , 黄帝与龙, 古史多有记载:

《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 黄龙体。”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 有龙垂胡髯, 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 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 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 雨止。遂杀蚩尤。”

龙, 是红山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 黄帝与龙相对应, 这与考古发现红山文化有四类玉龙、两类龙纹图案、一类泥塑熊龙有着惊人的一致。

红山文化时期以前“龙”形象都是依附在其它物体上 (大地、陶器) 、类似装饰品, 红山文化玉龙则是以独立形态 (圆雕) 出现。一是赛沁塔拉卷体大玉龙, 马 (鹿) 首, 龙身细长内卷, 长吻前伸, 梭形眼, 额部和鄂下有方格网状纹, 全身光素无纹。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距赛沁塔拉不足百里的翁牛特旗广德公也发现卷体玉龙。二是璜体双龙首玉龙, 龙首对称, 长吻前伸, 上唇翘起, 口微张, 菱形眼, 龙身刻瓦沟纹。三是玦体玉熊龙, 熊 (猪) 首龙身, 龙体蜷曲, 头部硕大, 双短立耳, 大圆眼, 吻部多皱纹。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河北省围场县也有发现。四是玦体玉鹰龙, 鹰首龙身, 龙体蜷曲, 大嘴, 尖喙弯伸, 大眼圆睁红山文化的彩陶纹饰图案多姿多彩, 彩陶上的纹饰图案最典形的图案是龙纹图案, 确为红山文化陶器所独有, 是红山文化黄帝族的标志“龙”的一种表现形式。

两类彩陶龙纹图案一是赤峰红山后遗址、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 它们都为在彩陶瓮的腹部盘绕器腹的。二是河北蔚县遗址出土无龙体而只有放大的龙纹彩陶罐, 还有一种彩陶筒形器龙纹图案见于牛河梁遗址和胡头沟遗址。

在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考古发现泥塑熊龙下颚、脚掌, 这又与黄帝为有熊氏相符。考古发现泥塑龙虽仅此一例, 确是红山文化黄帝族的标志“龙”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2. 红山文化“龙”的由来

考古学家郭大顺有一个著名观点“龙出辽河源”, 辽河源的“龙”起始年代最早 (8000年) , 种类最多 (玉雕、泥塑、彩陶) , 形象最多 (卷体、璜体、玦体、龙纹) , 题材最多 (马龙、鹿龙、熊龙、猪龙、鹰龙) 。各阶段相互衔接, 演化序列清楚, 在广阔的红山文化区域内表现出多元化和多源性, 为其它有龙形象的史前文化所不及并对周围地区龙的出现和发展有所影响, 成为中华龙起源的主要源头。

红山文化区内早有崇龙的历史, 在距今8000年以前,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先红山文化”遗址, 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龙, 在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一是用大型石块摆塑的龙形堆石, 它长19.7米, 昂首挺胸, 身躯蜿转, 如在云中游动。摆塑方法成龙, 稍晚, 邻区史前文化也有出土。二是陶器浮雕龙, 陶器虽已残破, 但显现出盘卷的龙身和上卷的龙尾, 龙体上饰有的龙鳞纹已相当成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猪首石身龙, S型龙身, 做天空遨游状。在距今6500年以前,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诸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发现鹰首龙、鹿首龙、猪首龙组成的刻画在陶尊上的龙形图案, 鹰首及飞翔的身躯, 鹿首及奔腾的躯体, 猪首及游动的龙鳞纹体躯, 首部写实, 龙身神化, 体躯盘卷多变, 若隐若现, 似在天空中遨游, 这即表现龙的神秘性, 又是后世龙的主要形态。“先红山文化”的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龙, 是红山文化龙的渊源;“红山诸文化”的赵宝沟文化陶尊上的三龙, 对红山文化龙的出现有影响, 所以当到了红山文化时期, 红山文化人崇龙, 以龙为标志则是顺理成章的事。

3.“华人”和“龙的传人”的由来

龙, 历来是帝王的象征, 帝王是国家的象征, 神圣而不可侵犯。这一观念的认同, 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华国家的形成, 在龙的起源过程中得以实现。[7]查海文化时期, 虽然没有帝王, 但查海遗址巨型龙形堆石, 位于遗址中心, 表现出龙在查海文化人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查海文化龙纹陶片是在大的房址里发现的, 表现出龙纹陶器也只有重要的人物才能拥有。赵宝沟文化时期的鹰首龙、鹿首龙、猪首龙组合的龙形图案, 龙首写实, 龙身神化, 做天空遨游状, 表现出赵宝沟文化人以龙为媒介沟通天上人间。当到了红山文化时期, 黄帝与龙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龙逐渐被历代帝王所专用的同时, 也在民众中扎根, 为多民族所信仰, 并参透到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民俗各个领域,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龙文化因而成为全世界华人的文化, 正月十五舞龙灯、二月初二挂龙尾、五月初五赛龙舟等活动, 成为全世界华人节日中的主要内容。

苏秉琦先生应邀为《中国建设》写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一文, 论述华 (花) 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源、根从何而来, 三者成为同义词从何说起?苏秉琦先生认为, 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 一个是红山文化, 一个是仰韶文化, 他们在距今六七千年间, 都有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标志, 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以龙为标志, 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以玫瑰花为标志, 二者结合的证据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红山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 含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与彩陶盆的巧妙结合。玉雕猪龙放在男墓主人身上, 彩陶玫瑰图案盆和筒座配置在积石冢四周。苏秉琦先生称这是“华山玫瑰燕山龙”, 是“华”与“龙”的结合, 这就是今日“华人”和“龙的传人”的由来。《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此文。1988年高等学校升学考试语文试卷阅读部分据此分析命题, 占用四个印刷页并加插图, 同一个时间内, 全国考场的270万考生阅读同一篇涉及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个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心灵的文章。[8]

四、考古中的红山文化石器、陶器、聚落遗址与专家学者的研究

1. 考古中的红山文化石器、陶器

考古学上把磨光石器的流行和陶器的广泛使用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红山文化石器、陶器极具特色, 与黄帝的传说十分吻合。

红山文化石器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大型石器多见, 最具代表性的石器为大型翻土工具石耜, 大石耜只能适宜《禹贡》记载冀州土质较松散的白沙质土。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玉云形佩多见, 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 为云师”, 如传说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 管军事事务的称缙云, 黄帝又号“缙云氏”非常吻合。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玉蚕形象很多, 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人对蚕的尊崇和喜爱, 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 嫘祖是中国养蚕织丝第一人, 被尊为“先蚕娘娘”非常吻合。红山文化玉龙前文已述。

红山文化的彩陶彩陶龙纹前文已述, 但值得注意的是, 最新的考古发现是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的蔚县三官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的花纹彩陶盆和红山文化的龙纹彩陶罐, 这是红山文化黄帝族与仰韶文化炎帝族相互融合的证据, 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相符。

2. 考古中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考古发现, 在广阔的红山文化区域里, 红山文化聚落——中心聚落———最高层次中心聚落已形成, 三个等级聚落形成的“金字塔”式结构, 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 空间框架宏伟, 与黄帝集团相称。

红山文化社会形成的聚落与中心聚落已相当普遍据内蒙古敖汉旗文物普查, 该旗南部七千平方公里共发现调查红山文化遗址502处, 平均每十六平方公里就有一处。份子地遗址群中心遗址面积广大达六平方公里, 其周围分布着面积在三万平方米左右的小遗址共五个。风水山遗址群分布九个聚落遗址, 最大一处超过十万平方米, 最小的是四万平方米, 一般的聚落遗址面积在一至三万平方米之间。大的聚落址外围还设有壕沟。在大聚落址附近还有陶窑、玉器作坊和积石冢分布, 红山文化社会形成的聚落与中心聚落已相当普遍。

红山文化社会超中心聚落遗址是牛河梁遗址群牛河梁遗址群规模宏大, 组合完整, 在一个占地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了祭坛、宗庙、冢 (陵) 三位一体的、规模大、规格高的大遗址群, 既依山多变不求十分规则, 又按南北轴线布置规划, 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古国时代特点的典型反映, 具有红山文化最高层次聚落中心的规格。

红山文化三个等级聚落的形成, 已表明当时的聚落居住着不同血统的人群, 维系着这些聚落的已不是血缘关系。不同血缘关系的人, 已经发展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不同等级的部落, 已是最初分划意义上的城和镇。根据聚落考古学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一个社会形成了一般聚落、中心聚落、超中心聚落三个基本层次的聚落形态时, 才能形成国家,[9]红山文化社会已经是中华最早的古国。

3. 专家学者的研究

近年来, 从古史中的记载, 考古中的发现,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认为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与“五帝”有关的考古文化, 已展现了古史中五帝活动的图景。

中国台湾著名学者认为炎帝、黄帝与蚩尤的三角竞争“正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三个北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接触”。[10]

中国香港学者认为,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以中原粟作农业区为主要活动范围的神农氏华族集团;以红山文化为代表, 以燕山南北地区为主要活动范围, 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黄帝集团;还有以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以东南沿海稻作农业区为主要活动范围的虞 (夷) 夏集团。”[11]

红山文化五千年古国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走一步, 在其南下过程中与仰韶文化在冀北相遇的考古实证, 证明了五帝时代前期有关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 证明了古史中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黄帝集团与蚩尤集团相互撞击、融合的记载实有其事, 黄帝的事迹不再是传说。因此已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郑重的提出:“《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 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柜架可以与之相应。”[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