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海战役,是谁负责主要军事指挥的,网络上争论不休,观点不一。军史就是历史,军史被篡改是历史的悲哀!总前委是淮海战役进行到中途,为扩大战役规模而安排的政治统筹任务,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保证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发起的,也是粟裕“齐辰电”建议扩大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更是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要实施的,所以,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对淮海战役胜利功不可没。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抗日时期,冀中地区的局势异常紧张,鬼子频繁扫荡。吕正操手下的一军分区主力已经成功突围,但当政委听闻鬼子屠杀根据地人民的惨状后,义愤填膺,决心要杀回分区为民复仇。然而,司令员认为敌众我寡,报仇来日方长。政委行使最后否决权,最终司令员和政委一起率部杀进重围,结果双双牺牲,整个分区主力也伤亡过半。 吕正操迅速向中央、向毛主席发电报,建议在确保“党指挥枪”的前提下,具体的军事指挥工作由军事主官负责。主席闻讯后深以为然。从此,每个大作战单位都有指定的最后下决心者。刘伯承、粟裕就是中野、华野最后下决心者,负责整个野战军的战役指挥。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领十二万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启战略反攻。为了完成这一战略部署,毛主席英明地派遣陈毅、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呈“品字形”攻势,如三把钢刀直插老蒋心脏。为了协调行动,中央明令陈粟兵团受刘邓节制,但这种节制只是临时的,刘邓并没有将陈粟当作部下,而是把华野视为挺进大别山的外援。 事实上,整个华野并不完全受刘邓指挥。华野从成立之日起,中央就明令在陈毅指挥下,大政由陈、粟、谭、张、邓共同决定,战役指挥则交由粟裕负责。为了实现华野、中野在中原联合打大仗的战略设想,主席和中央曾决定陈毅调任中原局、中野第二书记、第一副司令员,华东邓子恢调任中原局第三书记,粟裕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后来因为粟裕的谦虚,中央部分收回成命,陈毅仍兼任华野司令员、政委,粟裕则任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实际成为华野的军政负责人。 在1947年5月下旬,中央明确粟裕为华野总指挥。在豫东战役中,毛主席明确指示陈毅不参与指挥,粟裕成功指挥了豫东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粟裕敏锐地发觉,国军不敢来援济南,反映了国军士气已低落,他建议中央发起后世称为小淮海战役的军事行动。 在1948年,面对国共内战的关键时期,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最终决定发起淮海战役。粟裕提出为了更有效的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应由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这一建议也被采纳。此举标志着淮海战役的指挥结构的初步形成,随后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被组成为战役总前委,其中刘、陈、邓三人担任常委,邓小平兼任书记。 战役期间,由于通信条件限制,刘陈邓电告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他们将统一指挥,但通信困难使得粟裕有权在前线临机决断处理事务,无需事事回报。这种高度的信任与授权,允许了更为灵活和及时的战场反应。 战役进入关键阶段时,粟裕的指挥才能尤为突出,他的军事才智甚至获得了被誉为'当代孙武'的刘帅的极高评价。刘帅的中原野战军虽人数和装备不及华野,但刘帅的谦逊和粟裕的卓越指挥确保了战役的有效推进。同时,陈毅在华野的领导初期,战役主要由粟裕指挥,陈毅了解到粟裕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后,便未再直接插手军事指挥,转而与邓小平一同主要负责政治和后勤工作。 1949年1月6日,为配合平津战役,粟裕指挥发起总攻击。以3纵、4纵、10纵、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为东集团,以1纵、9纵、12纵为北集团,以2纵、8纵、11纵为南集团,特种兵配属三集团,采取各个歼灭与割裂突出结合战法,割裂邱清泉与李弥联系,先歼李弥,再歼邱清泉。以6纵、7纵、13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为外围拦截部队,战至10日下午,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活捉杜聿明,结束淮海战役。 主席生前曾言:“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作为全军统帅、大战略家、大军事家,主席的一言九鼎。1961年9月,主席会见蒙哥马利元帅时,蒙哥马利称赞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尤其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 来自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作;程中才编. 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 第1卷 1923-1949[M]. 2021 |
|
来自: hy01 > 《旧事记忆/历史档案/历史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