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0月27日 - 28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2023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国感染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召开。 10月27日下午,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的窦晓光教授进行了有关《应用筛查模型对人群进行肝癌风险评估和预警》的专题报告。肝霖君与您分享精彩内容。 ![]() 我国的肝癌疾病负担仍较重,2030年将病毒性肝炎消除较为困难,但可以减少其危害。
肝癌的复发率、生存率与病因相关。日本多为HCV相关肝癌,而我国多为HBV相关,易导致多中心生发肝癌,因此复发率较高。
2017年中国6,241例肝癌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70%的患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能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仅20% - 30%。 肝脏是最沉默的器官,因此肝癌患者难以获得早期诊断,大多数确诊时已达中晚期。目前肝癌的早期诊断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肿瘤的发生与遗传背景密切相关,表观遗传和基因组事件可协同促进肿瘤发生或进展和转移。 降低肝癌发生和死亡:我们能做什么?
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和相关危险因素 我国有92.05%的肝癌是由HBV病毒感染引起。 任何病因所致肝硬化都有发生肝癌的风险,HBV相关肝硬化是我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是筛查的重点检测人群。 HBV感染患者肝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HBV DNA高水平复制、HBV 基因型、年龄> 40岁、男性、有肝癌家族史等。 部分危险因素是无法被管控的,如感染HBV的时间、性别、年龄等。但有部分因素是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管控的,如HBV DNA水平、HBsAg水平、嗜酒、吸烟等。因此慢乙肝患者及HBV相关肝癌患者应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或术后复发风险。 HBV DNA可与肝细胞发生基因整合从而诱发肝癌,因此与HCV相关肝癌不同,HBV相关肝癌患者术后更易复发。 肝癌的高危人群
如何进行肝癌筛查和降低其发生?
肝癌筛查常用的血清学指标:AFP/AFP-L3、DCP、GP73、miRNA、cfDNA。 DNA甲基化和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液体活检技术带来新的机遇。 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ctDNA变异、甲基化、miRNA和蛋白质等,组成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和蛋白组,可用于更精准的肿瘤早期筛查、肝脏结节诊断及术后复发监控。 如何应用肝癌筛查模型对风险人群进行评估和预警? 利用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整合建立了多种适合不同人群的肝癌风险评估模型。 模型不是诊断肝癌,而是评价发生肝癌的风险。 筛查方案:
筛查间隔时间建议为3 - 6个月 AASL-HCC评分模型: 应用人群:核苷经治的慢乙肝患者 指标:年龄、白蛋白、性别和肝硬化 aMAP评分模型: 应用人群:慢性肝病患者 指标:年龄、性别、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和血小板指标 CAMPAS评分模型: 应用人群:通过核苷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慢乙肝患者 指标:肝硬化、年龄、性别、PLT、白蛋白、肝硬度值 ![]() 肝癌筛查与诊断
肝癌筛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AFP、AFP-L3、DCP、GP73 cfDNA
不同人群选择不同模型 不同模型联合评估
高风险人群 + 血清学 + 影像学 HBV/HCV感染人群的肝癌筛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