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文学大师,他的文学地位是中国文学奖奠定的

 齐一摄现美 2024-08-26 发布于湖南

这是“风月史录”的第128期分享

作者l 黄群 编辑l 尚尚

来源 l 风月史录(ID:gh_b13fa6666909)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hqlfxx)

点击下方 更多内容

图片

莫言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成名的吗?

关于莫言,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少人认为莫言是获诺奖后才扬名海内外的,也就有了后来莫言的文学是迎合西方价值观这一说法。

但在我的记忆里,莫言早在80年代就已经出名了。最早的记忆是90年代初我家的书架上有一本《红高粱家族》,破破烂烂没头没尾,应该是出版于80年代末。

后来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莫言也随之走红。

也就是说,莫言的出名和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任何关系,早在八十年代初就以《透明的红萝卜》崭露头角。

王朔曾说:“85年,我记得是莫言出名的时候。”

说莫言是因诺贝尔文学奖出名,基本是不怎么读书的,更不关注文学,只看新闻热点。他们以为莫言只得过一个诺奖。

莫言获得国际认可之前,已在国内获得认可,1985年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汪曾祺、史铁生、李陀、冯牧高度认可。

两年后莫言完成了成名作《红高粱》,发表在《人民文学》,扬名文坛。

1987年,《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这是莫言文学生涯的第一个文学奖。

这个奖项是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文学奖项,获得过该奖项的人有:冯骥才、路遥、张抗抗、蒋子龙等。

《红高粱》也让张艺谋一举成名。不过,直到今天这一类题材的电影作品总被人诟病,认为这是把中国贫穷落后的一面给外国人看。

最近引发此谬论的是《隐入尘烟》。

图片

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任何国家都没有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歌功颂德的。

72届柏林电影节上击败《隐入尘烟》的西班牙电影《阿尔卡拉斯》讲述的是欧洲农民被资本驱逐时,捍卫土地的故事,也是在讲述他们民族的苦难。

可以说,表现苦难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

脱离这一主题,不可能有伟大的作品。不仅中国作家、导演愿意表现自身的苦难给别人看,别国艺术家也一样。

托尔斯泰表达俄国的苦难,雨果表达法国的苦难,狄更斯表达英国的苦难,福克纳表达美国的苦难。

莫言为什么就不能表达中国的苦难?

好在我们国家环境宽松,创作自由,允许有莫言、陈忠实、余华、贾平凹等优秀的作家诉说苦难。

影视作品也一样,人类电影史上没有一部伟大的电影是歌功颂德的,名垂影史的《偷自行车的人》《阿甘正传》《美丽人生》《泰坦尼克号》都在演绎自己国家沉重的苦难。

好在我们还有《芙蓉镇》《霸王别姬》《活着》《1942》等优秀的影片。

请那些说“把自己的苦难给外国人看”的人给我推荐几部歌功颂德的名著、影视让我开开眼界。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已经在国内获得认可,除了“全国中篇小说奖”外,还获得了:

“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大家·红河文学奖”

“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第五届人民文学奖”

“第一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

“第二届红楼梦奖”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特别是“茅盾文学奖”奠定了莫言的文学地位,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只是锦上添花。

图片

莫言在国内文学圈的地位高吗?

从莫言在诺奖之前获得的荣誉来看,莫言是迎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用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写就中国的民族史诗。

所以,说什么迎合西方价值观是不成立的,在走出国门之前,莫言已经获得了国内的认可。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人性和情感价值,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触动人心。

同时,莫言在国内的荣誉和认可也证明了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如果说奖项不能说明问题,那就来看看业内对莫言文学水平的评价。

2007年,“中国作家实力榜”评选活动中,莫言个人得9票得到第一名,力压余华、史铁生、阿来、王安忆等作家。

“中国作家实力榜”评委名单: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张闳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红兵(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三坡(著名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解玺璋(知名学者,曾任同心出版社副总编)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烨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唐晓渡(诗歌批评家,北大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图片

图片

评选结果:

9票(1人):莫言

6票(4人):余华、史铁生、阿来、王安忆

5票(5人):北村、北岛、苏童、阎连科、贾平凹

4票(3人):格非、多多、铁凝

3票(7人):韩东、王朔、林白、陈忠实、张炜、韩少功、于坚

2票(7人):残雪、翟永明、范稳、李锐、张承志、刘亮程、东西

1票(31人):朱文、陈希我、阿城、毕飞宇、叶兆言、都梁、邵燕祥、张万新、西川、刘震云、朱朱、董立勃、陈染、阎真、张洁、刘恒、曹文轩、钟鸣、魏微、章诒和、李亚伟、陈东东、孙惠芬、李佩甫、麦家、胡发云、高尔泰、宗璞、杨显惠、红柯。

图片

这个评选不一定100%客观,但也可以证明莫言在业内的认可度。
图片
莫言是如何扬名海外的?
莫言在国内受到认可的同时,也获得国际的认可。2002日本文学巨匠大江健三郎访问中国时,曾预言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概率是莫言。
莫言文学作品真正走向世界是在2000年之后。2001年莫言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5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国万海文学奖等。
图片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是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他翻译了莫言的多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这些译作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葛浩文的翻译工作不仅提高了莫言作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位推动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陈安娜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特别是莫言的作品。
她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以及《蛙》等多部重要作品,这些译作在瑞典成功出版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这些译作不仅保留了莫言作品的原貌,还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将莫言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传达给了瑞典读者。
《红高粱》在瑞典的出版后销量大增,甚至达到了三万册(瑞典总人口约九百万),这充分说明了这些译作在瑞典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图片
莫言的读者群众基础庞大吗?
有人说“文学奖”只是文学圈内的事情,和人民群众无关。
得出这样结论的大都是平常不逛书店的人,不知道莫言常年是畅销书作家,每个书店均设有莫言作品专柜。他们也不上网查看书评,莫言的每部长篇小说平均都在8.5分以上。
就连水平最一般的《晚熟的人》销量已经突破130万册。
2021年,旧小说《生死疲劳》突破50万册大关。
2023年的《莫言剧作精品集》自上市以来就引发了全网热议,‌预售的十万册迅速被抢售一空。
图片
最总结为以下下三点:
第一、莫言的名气和诺贝尔文学奖关系不大,1985年莫言已经成名,真正让莫言爆红的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奠定莫言文学地位的是“茅盾文学奖”。
第二、表达民族苦难并非莫言的“专利”,而是全世界伟大文艺作品的共性。
第三、莫言的成就不只是文学圈认可,而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常年为畅销书。
图片
封面 l网图侵删
图 l 网图侵删
本期编辑 l 尚尚

作者简介

黄群,一名专门写历史人物的作者,搭建现代人与古人沟通的桥梁。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简书平台签约作者、《阿坝日报》特约撰稿人。
遇见古人,同情同理
持续更新中……

中国作家世界影响力排行榜(前十名)第一名无可争议……?

批判愚昧,胡适比鲁迅更深刻。这四句话足以让今天的国人破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