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篆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字 ,来源于“中山三器”铭文。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地处燕赵之间的一个神秘王国(今河北石家庄地区)。 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战国中山王墓曾震惊世界,入选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尤其是铭刻在大鼎、方壶、圆壶“中山三器”上的1101个金文——中山篆,被称为最美的古文字,中国文化艺术之瑰宝。 这种源自鲜虞建立的中山国的文字,以其飘逸的身姿和优美的线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古文字。 在河北博物院,展出着家喻户晓的“战国三兄弟”——并称“中山三器”,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这三件分别为:铁足铜鼎,刻有469字;铜方壶,刻有450字;铜圆壶,刻有204字,是彰显中山国灿烂文化的珍贵文物。 铭文的丰富存量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中山文字为战国盛行的大篆,与晋系文字有相通之处,和楚系文字也有着一定渊源,个别文字可能直接来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独创字体。 这些铭文记录了中山王世系和重大事件,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这显示出中山的文字来源并非一端,而是在博采众长基础上自成一体。例如,其运笔极具自身特点,字体纤锐修长,结构匀称整齐,笔锋刚柔相济,学界称之曰“中山篆”。 中山篆,作为一种被广泛赞誉的中国古代文字,以其流畅的姿态和精致的线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古文字。 中山篆属于中山国官方的庄重字体,充满庙堂之气。它由技艺纯熟的工匠精心制作,文字字形调整了长宽比例,使其呈现出修长秀雅的体态。 中山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立行政单位的时期。这种艺术形式经历了长时间的演进,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个关键构成要素。 中山篆的结构,精细巧妙,运用虫、蛇的抽象化处理,形成恰当的弯曲变形;线条曲直变换,刚劲遒逸,庄严华丽,代表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艺术审美。 中山篆美在造型,更美在气韵风骨。其笔画灵动且富有弹性,弯曲的弧度彰显了生命的力量,从中能感受到中山国绵韧顽强的精神气质。 中山国诞生于乱世,屡亡屡兴,堪称战国史上的奇迹。透过中山篆,似可看到中山国人的坚毅勇猛和不屈不挠。 中山王篆书的美学特点: 一是注重体态美。适当的宽长比例大概是1:3左右。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创作需要,把比例调整为1:2、2:3甚或是1:4。 习惯将字写得工谨内敛的作者,如果字形太长,则会显得板滞; 习惯将字写得轻舞飞扬的作者,如果字形太短,则会显得轻佻。 二是注重线条美。书法的线之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行,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 其中,直线所具有的装饰性最少;曲线因其长度和弯曲度的变化,所以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而这两者相结合则显得更复杂,具有的装饰性也更多。 中山王篆书的线条美在于直线的刚劲、曲线的遒逸,运笔书写时,当不急不躁,巧力内蕴,用笔如刀,如锥画沙,力到笔端,将灵动的直线与曲线组构出一个个生命鲜活的世界。 2400年前的中山篆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文字艺术,更是中山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三是注重超脱美。中山王篆书则是以露锋取妍。 一方面,中山王篆书笔画末端的露锋,摆脱了西周金文中规中矩的藏头护尾,而情致外逸,洒脱自然。 另一方面,露锋的用笔,让笔画所在的时空无限延展,无头无尾,无起无止,这种完全的开放性实现了字与纸、图与底完全的融合。 顺入顺出的线条,笔有尽而意无穷,缘起缘灭,无迹可寻,与无限的时空默然契和,达到艺术自由的国度。 四是注重变化美。中山王篆书的用笔可谓极简,简到似乎没有技巧可言,以至通于大道。能尽其性,则可化育,与天地参。大象无形,以不变应万变。 线条的搭接可连可断,部首的错落可高可低,曲线的弯度可大可小,用笔的入纸可轻可重,线条的末端可收可放,墨色的浓淡可润可燥,外在的形态可纤巧可雄浑,一一应于自然。 当我们真正体会、深切理解了古人在青铜器上用刀挥洒的创作自由时,才能不再亦步亦趋,才会得到思想的解缚,灵魂的放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