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广义》

 大山860 2024-08-27 发布于内蒙古

关于大圆满“彻却”之修行

修彻却(立断)能够刹那间得见自性而顿悟,这就是上面引述过的在一切法显现上,于明空不二的第一刹那,无修无整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个就是自己的本心,勿令间断。

根桑上师在《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中说:“上根利智无修无整,如如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彻却。”无垢光尊者说:“是法深妙,若能明了进修,刹那彻悟,自然见性成佛,无上捷径。舍此无他道也。”

何谓“无修”?实际是无修之修。密宗认为,众生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解脱,本来光明,本来智慧,如果一刹那间即认知此理,心勿执著,勿分别,勿外施,就能正邪立判,把本来清净、自在、光明、解脱、智慧的面目完全显现出来。即在当下一念上认知了自性,见到了本来面目。

因为这只是一刹那间事,不必猛厉执持,所以说是“无修”。但这并不是说连前面的加行(即打基础的修行,有磕千万以上的长头,念诵千万次以上的相关咒语等——引者注)也不必修,也不是说可以放浪散乱,致成普通凡夫所说的“无修之修”。

何谓“无整”?整即整治、对治之义,这实际上是无整之整。“无整”是妄念起时,就是不跟它去,也不限制它,要不擒不纵,全任运自如。如起意对治,亦是妄念,会引起无穷的妄念;如不去对治,妄念自会消灭,譬如水上波浪,从水发生,从水平息;虚空云彩,从空显现,从空消散。又譬如盘结之蛇,自能解脱。贡噶上师在《大圆满灌顶及修持方法讲解记录》中说:“妄念即是本觉智慧,妄念即是实在本体。”这是说,妄念可化为菩提,毒药可变为醍醐。

何谓“无散乱”?就是要专注于不昏沉、不掉举(“掉举”即俗语中的走神了——引者注)的明体(明体于下文中有解释——引者注),任运、安住于清虚寂照、微妙明净之境。

贡噶上师说:“此心如无波之水,如坚固之山,在宽坦、任运上安住,不起丝毫妄念,无论过去、未来功罪,概不着想,便能证得。譬如砍树,将树根砍断,不必再砍枝叶;如到金岛,地上、泥内,皆是黄金。”

所以,修“彻却”行者现前一念,即是本心,即是自性,对此念要不执著、不降伏、不放纵、不收摄、任运而住。例如,修彻却行者看见山,第一念是见,第一眼看去即不分别是山,已无能所;而普通人于见山第一刹那,尚有山见,即有能所。

贡噶上师说:“念头念头很要紧,觉照念头,一刹那不可散乱。本觉智慧本自具足,不用执著,自然光明广大普遍,非观想可得,非修可出,非妄念分别所可见,本来清净,即普贤如来之智慧,即修彻却之心要。”

得见自性的境界,人们譬如为“无云晴空”“炳炳长空”“虚空”等,这是一种难以言诠的境界。《宝积经》描写见性的境界为:“心如地,无方分。如树无根株,亦无上下,无能压伏者,甚为希有。众生无量劫来须臾不离,不变不坏,无明不能障,神通不能增,法尔而住,甚为希有。”《金翅鸟飞空经》云:“真心无边中,无表里,无方所。若以执著、妄念而觅自性之真面目,无异雁群之飞寻天际,终不可得。终不可得者,即自性无变无增,如是而已。”这里说的“真心”,即指自性。

贡噶上师则说:“认识此明空不二之体性,就是吾人本心,能所一体,无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无东、南、西、北、上、下、大、小、长、短之分,无青、黄、赤、白之色相,犹如虚空,一切法就在这虚空体性上任运明现。”由此可见,见性的境界是一种无边中、无表里、无方所、无上下、无大小、无始终、无增减、无时间分别、能所一体、赤裸裸、明朗朗的境界。(P59-P61)

行者若经多年修持,仍未见到明体,即从未见到自性,上师亦可利用侧面办法,使弟子看一看或经验一下明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据《大乘要道密集》及其他法本所载,婴儿、醉后、闷绝、大乐、睡眠、呵欠、喷嚏、临死亡时,明体亦有偶然显现机会,但时间甚短,经历者无把握之力,故不能体会,纵得体会,亦无利益。《椎击三要决胜法解》说:“离境安闲顿住时,陡然斥心呼一'呸’。”就是上师于弟子静坐入定时,忽然大声呼“呸”,或突问一声:“你此时心在何处?”利用弟子受惊时的心理状态,以显现明体。当时弟子顿断妄念之流,赤裸现出明体,就可以于惊上认识明体为何物。

贡噶上师在《大圆满灌顶及修持方法讲解记录》中也说:“师猛呸一声,摧破我执,一切脱落,迭问心是什么,于如是中,自己明朗赤裸之明体刹那显现,即是本觉智光。”这固然是一种方便办法,但弟子是否立即发现明体,则在乎上师加持力是否充实,弟子时机是否到了,受惊的程度是否适当。事虽刹那,而情况较为复杂。

自性和空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同的。《六百四十万偈印授集》说:“空即自性心,自性与空无二无别,此即法身。”但这个“空”,并非顽空,而是非有非空,空有双运。佛家最深奥的理论之一就是“空观正见”。所以,见性也就是空性体悟。

行者在修空时,当使自己相信“我”实际上完全不存在,就会感到像虚空的空性,如果不忘失地执持这个空性,用上述的“息心”来修空性,便会对空的体悟愈来愈清楚,最后体悟到空性直觉地破除自存的我。当得到这样直接的不假思维的觉受时,这就是见性的境界,就是明、空不二的境界,就超越了凡夫,登上了菩萨地。

修彻却在念起刹那间见性开悟,属于顿悟范畴,根据当时不同的解脱情况而分种种顿悟。《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说:“总之此随所显现之明体,离于诠表,由自显自解脱,无有决定之名言故,为无执解脱,如本来解脱故,为离根本解脱。如降雷故,为顿然解脱。以显与解脱同时故,为显空解脱。”

这就是说,第一种顿悟是行者毫无执著之心,得见明体,在明体显现以后一段时间,得到解脱,这叫做“无执解脱”,也就是无执而悟;第二种顿悟是行者一刹那间把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智慧的面目完全显现出来,这叫做“离根本解脱”,也就是离根本而悟;第三种顿悟是如降雷霆、顿然解脱,这叫做“顿然解脱”,也就是顿然而悟;第四种顿悟是明体一显现立得解脱,这叫做“显空解脱”,也就是显空而悟。以上四者的区别只是在时间、程度、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虽然见性开悟,得到解脱,但未必修习坚固,尚未究竟,仍须继续保护任运的修持。这主要在护持无散乱之正念为要。所以,这也是“无修之修”。(P62-P65)

对于彻却修法,根桑上师曾说:“上根利智一见即知,一行即成。下根得之,亦能开悟自心本具之理。”根器之说,密宗最为重视。“根”指宿根,“器”指学法的善巧和聪明才智。根桑上师所指之“上根利智”,恐怕是指具有深厚的宿根和十分机巧聪明的行者而言,是属于特殊根器者。

此种行者一经上师加持,其宿根能圆满顿然现起。甚至不必一一修行加行,亦能直趋入大圆满心髓正行,但恐万人中,难以挑一罢了。不具备这种素质的行者,修彻却必感下手为难,唯有以加行补救,或走方便法门,能修到何等程度,那就很难断定,得视行者的努力和精进如何而定了。(P66-P67)

图片丨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心诚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