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11便利店要被卖了?

 赢销力 2024-08-27 发布于河南
前言:
7-11便利店怎么了?

一纸并购要约,零售江湖再起波澜!

近日,7-11便利店的母公司Seven&I Holdings(简称:Seven&I)收到一份来自加拿大的便利店运营商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下简称:Couche-Tard)收购要约,引起一片哗然。

随后Seven&I确认了这一消息,但尚未做出决定。据悉,一旦达成交易,这场收购案价值可能高达860亿美元(约6100亿人民币),或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日本公司外资收购案。

01

并购风波

8月19日下午,7-11便利店集团公司Seven&I的收购方案曝光后,市场反应敏感,Seven&I的股价以2,161日元收盘,较上周末收盘价上涨400日元,上涨幅度达到22.7%,这是价格区间限制的上限(止损高点)。

Alimentation主要在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经营Couche-Tard和Circle K等品牌的便利店。

据该公司网站显示, Couche-Tard在约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7,000家门店,其中包括特许经营店。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约800亿加元(约4155.31亿日元)。相比之下,Seven&I截至8月19日的市值约为 5.6 万亿日元(约2737.63亿日元),低于Couche-Tard公司。

7-11便利店集团公司(Seven&I)在亚洲和北美等20个国家拥有8万家店铺。

今年7月11日公布的2024年3月至2024年5月期间的合并财务业绩显示,其净利润为213亿日元(约10.41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49.3%,7-11便利店集团公司在日本和美国的主要便利店业务都陷入困境,因通货膨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低下。


Seven&I目前正面临来自激进投资者的压力,他们要求公司出售表现不佳的资产,并集中力量发展以7-11品牌为核心的全球便利店业务。


Couche-Tard自1980年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收购,已经从一个小型的魁北克商店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便利店和加油站网络。去年,Seven&I和Couche-Tard都参与了对美国加油站连锁Speedway的竞购,最终Seven&I以21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Speedway。

02

7-11发展始末

7-11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商业传奇。

1927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名为“南大陆制冰公司”的小店应运而生,主要售卖冰块、牛奶和鸡蛋。这个时代,电冰箱尚未普及,冰块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这家小店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大胆地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每天16个小时,并根据顾客需求开始销售更多生活用品。这标志着便利店的雏形初现。

1946年,为了突出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的营业时间,这家小店正式更名为7-11。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更代表着现代便利店模式的正式诞生。1964年,7-11实施全天24小时营业,进一步奠定了其在零售服务业中的便利性定位。

然而,7-11真正的辉煌,是在日本开启的。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消费需求猛增,但传统的商超管理落后,与人们理想中的便利生活存在很大差距。

正是此时,铃木敏文,这位影响7-11发展乃至全球零售业的关键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位原本的图书编辑,靠着销售经验和朋友推荐,加入了日本的零售公司——伊藤洋华堂。

1973年,铃木敏文赴美考察,接触到美国的7-11,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便利店模式的竞争优势。他希望能将这种模式引入日本,经过多次争取,终于说服了董事会。同年11月,伊藤洋华堂获得了美国7-11便利连锁集团在日本的地域特许经营权

为了适应日本本土文化,铃木敏文对7-11进行了改良,将原本销售的热狗、三明治、薯条等快餐,转变为更符合日本饮食习惯的关东煮、油炸小吃、便当、饭团等食品。

1991年,伊藤洋华堂购买了美国南方公司73%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2005年,伊藤洋华堂成立了新控股公司Seven&I Holdings,统一管理旗下多个品牌,包括7-11,至此7-11正式成为日本公司。

7-11的成功,是起源于美国,发展壮大在日本的典范。从1974年在东京开办第一间便利店算起,7-11已经在全球开设了8.5万家便利店,其影响力无处不在。

03

失利与启示

尽管7-11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门店,但其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市场,7-11的表现与其盛名并不匹配,门店数量和市场份额均落后于本土品牌。

在中国大陆市场,7-11的失利并非偶然。从高层决策保守、门店模型固化,到人才流失等问题,都对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失利,为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提供了崛起的机会。近年来,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和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7-11的人才流失反而成为了中国本土便利店的“黄埔军校”。许多从7-11离职的高管和员工,带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加入了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7-11面临的挑战和失利,只是连锁零售业变革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整个连锁零售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电商的崛起和消费者习惯的改变,传统零售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尝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以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零售业也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和业务决策。

面对挑战和变革,7-11并非束手无策。事实上,这家便利店巨头已经开始尝试转型和创新。例如,在日本本土市场,7-11开始尝试缩短营业时间以适应员工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大陆市场,7-11也在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求。

赢销力咨询总裁王冠群表示,对于品牌便利店而言,7-11的现状也给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连锁零售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团队以应对各种挑战。最后,要勇于创新和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7-11“卖身”风波背后,隐藏着连锁零售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品牌,都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星标赢销力,快消深度文章不错过★

本文属赢销力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授权后请在标题下方注明作者简介和文章出处。(授权请联系赢销力小秘书:1313711625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