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 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父母的认知水平,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可能也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教育路上,最怕一些无知又自信的父母用短视的眼光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家长固执地认为“女孩读那么多书干嘛”,那么孩子说出“就算我不读大学,以后嫁得好照样不差”此类让人大跌眼镜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凡事追求稳定,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容易错失很多机会,更失去了少年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家长若以功利心为导向,干预孩子的社交选择,排斥孩子和“成绩差生”交往,又对孩子说“你看人家成绩那么好也不帮你,她根本不把你当回事”。时刻传递带有偏见的思想,只会造成孩子人际关系认知错乱,不利于孩子健全性格的发展。家长的打击式教育、愧疚式教育、“唯金钱论”等有毒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心里埋下自卑、敏感的种子,让他们越长大越自闭,容易出现心理疾病。他们因为缺少来自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往往丧失了“松弛感”,总是感觉前途渺茫,常常自我怀疑,焦虑万分,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父母日常灌输的狭隘思想观念也会限制他们的成长,当一个孩子习惯了画地为牢,就难有出息。“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要知道,物质贫困只能羁绊孩子一时,而精神贫困却像一条隐形的绳索,束缚着孩子的未来,将孩子长久地困在方寸之间,使其难以挣脱、步履维艰。电影《天才少女》中,一位妈妈为了将女儿培养为数学家,控制了她所有的社交娱乐,自动屏蔽女儿的痛苦,这位妈妈固执地认为:想要成功,就必须经受这些磨难。但这位妈妈依然没有觉醒,还打算继续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外孙女。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也不是父母离婚,而是父母低认知所筑起的高墙。“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孩子从你身上吸收最多最深刻的那部分,铸成了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人生重要决策,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命运走向。父母无知浅薄,孩子也不太可能从心底生发出鸿鹄之志。一个家庭最沉重的枷锁,不是没钱,也不是社会地位低下,而是深陷认知贫困的牢笼还不自知。父母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孩子才能走出阳光大道。其实,不同的孩子之间,固然有天赋的差异,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父母打开格局,提升教育认知,孩子才能打开未来世界的窗户。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的认知、见识和格局,才是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关键。认知开阔的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实现人生的觉醒和阶层的逆袭。然而,现实中总能见到很多父母花了大量金钱为孩子报辅导班,要求孩子读很多书。而自己却手机不离手、麻将不离桌,游戏不能停,很少读书充电,了解时代变化,拥抱孩子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最大的笑话,正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希望孩子把书读好,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在文字中发现共鸣 在阅读中找到答案 行歌伴你,终身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