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传法:“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初祖达摩祖师达摩原为天竺国国王三王子,出身高贵但却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拜得祖师般若多罗为师,出家为僧,并渡海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痴迷于佛法,曾经达摩祖师初来东土时两人见过面,也曾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一直流传。 梁武帝见到达摩,非常高兴的问道:“朕即位以来,广建庙宇、写经印经流通、供养三宝,我的功德大不大?”眉眼之间流出洋洋得意的表情,心里想着,你怎么还不得夸夸我啊! 没有想到达摩却回答道:“毫无功德”。 “啊”!武帝惊呆了,惊问道:“怎么会毫无功德呢?”心里老大不乐意了,心里话:“你这真是徒有虚名了,根本不懂佛法嘛,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怎么可能没有功德?” 达摩回答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达摩的意思是,你虽然做了那么多的善事,但你所得的是福报,跟功德无关,所谓的功德是修行,修习佛法才能得到。 梁武帝非常不高兴。达摩觉得两个人话不投机,于是决定离开南京北上,达摩来到了长江岸边,只见水域茫茫,水与天相连,没有桥,也没有船,怎样才能渡江呢?这时他发现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芦苇,便来到老太太面前,恭恭敬敬地向着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能否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端详达摩。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暗点头称许,于是顺手抽出一根芦苇赠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将这根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一花五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于是有了一苇渡江的典故! 渡江之后的达摩来到了今河南嵩山少林寺,寻得一个天然的石洞,一坐就是面壁九年,明心见性,开宗立派,就是佛教的禅宗,成为禅宗初祖。 二祖慧可禅师,断臂求法二祖慧可禅师传法:“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亦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二祖的父亲苦于中年无子,日日诚心向诸佛菩萨祈祷,希望能有个儿子继承家业,终于在一天黄昏,他感应到了佛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不久之后二祖的母亲就怀孕了,因此,取名为“光”。 二祖从小聪慧,博览群书,他对继承财产,祖业什么的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经常四处云游,在云游中接触到了佛经之后,非常高兴,非常想亲近佛法,遂萌发出家的想法,中年得子的父母自然不肯,但是无论怎么劝说也无法改变他的志向,万般无奈之下,也就只得同意。 他拜宝静禅师为师,研习佛法,受具足戒,是佛教中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有差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看明白没有,真正的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剃个发那么简单,清规戒律极多,得守很多的规矩才行。 二祖慧可修习禅定,但是生死二字却总是参不透。他八年来不停打坐修禅定,一日,他在禅定中,突然看见一位神人告诉他:“你欲证得圣果,枯坐无益,大道将至,你可往南方求之。”慧可心有所悟,知道这是在点化他,于是改名神光。 二祖寺 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 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 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当南行,寻一面璧僧。 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一动也不动站在外面,天亮时积雪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你站在雪中,有什么事吗?” 慧可禅师眼泪流了出来,非常悲伤恭敬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 听到达摩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出自己求法的决心,慧可禅师拿起一把非常锋利的刀,毫不犹豫的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非常恭敬的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这就是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达摩祖师感念他的虔诚,收他为弟子,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他们师徒之间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才知佛法不可向外求得,当下顿悟,禅宗有顿悟、渐悟! 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三祖传法:“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公元574年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在此大背景因素下,禅宗三祖名声不显得主要原因。 三祖在俗世中的身份并没有太多记载,只说他是个在家的居士,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去拜访二祖慧可,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有点“佛缘不深,机缘未到”的意思。 当时三祖见了二祖就恭恭敬敬道:“弟子身有罪过,请和尚为我忏悔。” 二祖就丢了个话头儿过来:“将罪来,与汝忏。”你把你的罪拿过来,我来替你忏悔,这罪要么是心里的杂念,要么就是六根不净的杂念,怎么拿的出来呢?三祖想了一会儿才说道:“觅罪了不可得。”就是说我又找不到这个杂念了,和二祖当初请达摩祖师帮忙找心那个公案都是一个意思。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既然这样,那我已经替你忏悔了罪过。你也应该出家为僧了,到时候了,该皈依三宝。 僧璨继续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我今天见到大师了,已经知道自己就是个僧人了,只是我还是不明白佛法的含义呢,还是不懂得佛法!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二祖的意思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僧宝亦复如此,佛、法、僧三宝,皆依一心而立,同体而异名,非内非外。” ![]() 三祖寺 僧璨听了二祖慧可的开示,当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今天我才知道了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间,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觅之了不可得。就像人的心性本空,能生万法一样,佛法原来是不二法门,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 二祖听了僧璨的回答,十分高兴,知其顿悟,非常器重他,并当即为他剃发,收他为弟子,说道:“是吾僧中之宝也。应叫僧璨。” ![]() 三祖的法号“僧璨”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二祖认为僧璨是僧中之宝,自然璀璨。 四祖道信禅师三十一祖道信禅师传法偈: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 与三祖不同的是,四祖道信却正好形成个对比,他七岁就出家,十四岁就拜在了三祖门下,同时又赶上了隋唐盛世,文化开放,佛法大兴。道信十四岁的时候,还是个小沙弥,但是信仰却是非常坚定,他的剃度师傅不守戒,他劝说不听的情况下自己离开,来到了僧璨法师这里。 ![]() 四祖寺内景 见了三祖他就说道:“愿和尚慈悲,乞予解脱法门。”,意思就是希望三祖开示来度他。 三祖就像当初二祖见到他的时候一样,直接就一个话头儿扔了过去,“谁缚汝?” 道信是丈二的和尚有点摸不着头脑,就顺口回答道:“无人缚。” 三祖又说:“无人缚,何须解?”这意思就是说并没人能够束缚的了你,是你自己向外驰求,心怀宝珠而不知!四祖闻言当下顿悟。 四祖道信不仅佛法大德,还精通医术,开皇十五年的时候,隋朝太后突然生了一种怪病,隋文帝只好在全国张贴皇榜,赏银万两,官升三级。道信法师就到山上采挖菖蒲、田三七、五加皮等药材制成中药,让人送到京城,真的治好了太后的病,既不做官,也不要赏银,依然做和尚,隋文帝没法,只好亲封道信法师为“大医祖师”。 到唐太宗时期,道信法师名声更大,太宗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佛道儒三教文化都尊崇且身体力行的君主,当时听闻四祖几次派人相请一见,但是四祖都拒绝了。 多次被拒绝的太宗觉得没面子,到了第四次的时候,堂堂九五之尊想要见个和尚都这么难,他就让人过去说,你要么呢就是人来,要么就是人头来;结果呢道信大师真的就把脖子一伸,让使者砍,使者没办法只好回去复命,道信大师终究还是没去见太宗。太宗没办法,觉得可能还是缘分不到,但同时也是对四祖非常佩服,册封了道信“紫衣法师”的称号,这也是佛教僧人在世俗中地位最高的封号。 五祖弘忍禅师三十二祖弘忍禅师传法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 五祖七岁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意思是我有姓,但可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继续问:是何姓?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意思是你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一语双关,自性本空,所以说是“无”)。” ![]() 四祖听了,暗自非常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让人找到孩子母亲,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因为从小他身上就发生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就很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了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法号曰“弘忍”。看到没有,这些大师们的法号都是师傅给的。 ![]() 六祖慧能禅师三十三祖慧能禅师传法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 又偈赞曰: 不立文字传衣钵 本来无物泯言说 悟彻心源破迷倒 了达性海游太河 一华五叶续慧命 万古千秋度世佛 曹溪法水流沙界 洗涤众生垢沉痾 三十三祖惠能大师,又叫禅宗六祖。 六祖大师是广东新州那里的人。他的祖先以前是北方的人,后来搬家到广东,在新州那个地方落户了,成为了新州的族人,他的父亲姓卢。在他三岁父亲就死了,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地带着他一起生活。慢慢他长大之后,就靠去打柴来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有一天,他去给一家店送柴,正好那家店里的一个客人在那儿诵《金刚经》,他听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开悟了。 ![]() 六祖金身 后来他以居士身到东山五祖弘忍大师那儿去;在黄梅道场那儿舂米做苦工,舂了八个月。 五祖知道这个时间到了,应该传法给他了,于是就叫大家各自写一首偈颂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休使惹尘埃”。神秀就偷着写了一首偈颂,说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休使惹尘埃。”六祖到那儿一看,随即作了一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黄梅五祖也没有说什么,就记得这个人,认可了他。在晚间就把衣钵传给六祖大师,也把修行的这种道理传给他,然后就让他连夜逃走了。 六祖大师得到五祖传授这个衣钵了,也就得到这个正法眼藏了,然后和那些一些打猎的人在一起,前后一共有十六年。 一直等到他觉着时机成熟了,就去到了广州,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两个僧人在那里说,风吹幡的事情,各讲各的理。一个就说风在那儿动,另一个僧人就说是幡在那儿动。六祖大师就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明明是你心里在动嘛!你的心若不动,什么都没有了嘛!这个时候,他才把所得衣钵拿出给人看,然后就出家了。 ![]() 国恩寺 这个衣钵现在流传到全世界,这就是一花开五叶。“五叶”指的就是云门、法眼、临济、曹洞、沩仰。这一花五叶流传到现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