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渭《执笔法》

 金镶玉石 2024-09-01 发布于辽宁

徐渭,生于1521年3月12日,卒于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等,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被誉为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才子”。可以说,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坎坷与传奇色彩,而他的艺术成就则为中国文化艺术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生平经历

  1. 早年生活

    • 徐渭自幼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他的家庭背景复杂,自幼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

    • 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十一岁的徐渭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此后,他返回山阴,参加乡试,但屡试不中。

  2. 仕途与幕僚生涯

    • 徐渭虽才高八斗,但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直到四十一岁时仍未中举。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被浙直总督胡宗宪招入幕府,充当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立下军功。

    • 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万历元年(1573年),徐渭获释,此后浪迹京中,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

  3. 晚年生活

    • 晚年时,徐渭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抱愤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二、艺术成就

  1. 书法

    • 徐渭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纵横、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深受张旭、苏轼等大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作品清润典雅、流畅自然,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无限的想象力。

  2. 绘画

    • 徐渭在绘画上也表现出潇洒豪放、不拘一格的风格特点。他擅长水墨花卉,以狂草的笔意入画,挥洒自如,气势磅礴。他的花卉画题材多以象征隐喻,如葡萄、花竹等,表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内心的苦闷与不平。他的画作用笔豪放,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独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

  3. 诗文与戏曲

    • 徐渭的诗文恣露胸臆、奇傲纵诞,有超轶千古的不羁之感。他的杂剧作品如《四声猿》、《歌代啸》等,在戏曲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著有《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三、作品与影响

  • 徐渭的传世作品包括诗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佚稿》及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他的书画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

徐渭的《执笔法》是其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执笔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不仅详细阐述了执笔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还强调了五指共执、掌腕状态以及运笔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些理论对于后世书法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徐渭的执笔法,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技巧,提高书写水平。

一、执笔的基本原则

浅深长短:

徐渭认为,执笔时需注意笔头与纸面的距离,即“浅深”问题。他提出,真书(楷书)的笔管长度不应超过四寸,其中三寸应置于指掌之上,仅留一寸一二分接触纸面。若笔头离纸太远,则笔画显得浮泛虚薄;若离纸太近,则易揾锋,使笔画势重。

对于不同大小的字,执笔的深度也应有所调整。中品书(中等大小的字)可略起笔,大字则需更高地抬起笔管。

指法运用:

徐渭强调五指共执的重要性,认为虽以大中食三指着力,但小指和无名指也需起到辅助作用。他提倡双苞法(双钩法),即撮中指而敛食指以助执笔,这样可以使指力更加坚实均匀。

掌腕状态:

掌心应虚如握卵,拳指实则掌虚,这样便于转侧圆顺。同时,把腕应平平挺起,下笔点画时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古人贵悬腕,以可尽力,使锋正则四面势全。

二、具体执笔法(七字诀)

徐渭在《执笔法》中详细阐述了“七字诀”,即擫、压、钩、揭、抵、导、送,每种笔法都对应了特定的运笔方式和技巧。

擫:

用大指捺之,作侧(斜点)时,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然后反揭,形成棱利的笔画。

压:

作横画用中指运笔,以笔心压之。画必勒,贵涩而迟,须以笔锋先行,使中高而两头下。

钩:

作努竖用之,亦中指运法。竖必努,贵战而雄,不宜直,直则无力。需坚笔徐行,近左就势而侧锋顾右,潜擢轻挫则揭。

揭:

作策啄用之,大指抬腕法。策须仰笔,将画势暗里潜锋,揭腕归于右啄,须按笔蹲锋,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左。

抵:

名指运法,作趯及诸戈用之。趯法须旁努竖挫衂,转笔出锋借势趯之,使锋涩出。

导:

作掠用之,中指运法。须迅其锋,笔下左出,而锋利不坠。

送:

作磔用之,中名指运法。右送之波皆名磔,须右揭其腕,逐势紧超,傍笔迅磔,尽势轻揭而暗收。

三、执笔的灵活性与自由度

徐渭还指出,执笔虽须坚实,但不可过紧,以免运转不灵。他强调善书者不在于执笔太牢,而在于能够自如地控制笔锋,既不失法度,又能自然流畅地书写。

原文与翻译:

凡执管须识浅(去纸浅)深(去纸深))长(笔头长以去纸深也)短(笔头短以去纸浅也)。真书之管,其长不过四寸有奇,须以三寸居于指掌之上,只留—寸一二 分著纸,盖去纸远则浮泛虚薄,去纸近则揾锋(是好处)势重,若中品 书,把笔略起,大书更起。草诀云,须执管去纸三寸一分。当明字之大小为浅深也。

执笔的深度与笔头长短

凡是执笔,必须了解笔头与纸面的距离(即深浅)以及笔头的长短。对于真书(楷书),笔管的长度不应超过四寸多一点,其中三寸应放在指掌之上,只留下一寸一二分接触纸面。这是因为笔头离纸太远会导致笔画显得浮泛虚薄,而离纸太近则容易使笔锋沉重,影响势态。如果是中等大小的字,执笔时可以稍微抬高一些,写大字时则更要抬高。草书口诀中提到,执笔离纸三寸一分,这要根据字的大小来调整深浅。

执管之法,须置管于大指中节之前,不得当节,以碍其运动,须要居于动静之际。书法所云,拓大指者,大约当以笔在指端,运动适意,则腾跃顿挫,生意出焉。若当节则掌握如枢,每每不得自由,转动必碍,凡回旋处多成棱角,笔死矣,安望字之生动乎。

执管的正确位置

执笔时,应将笔管置于大拇指的中节之前,不要正好压在关节上,以免妨碍手指的运动。笔管应放在手指能灵活运动的位置。书法中说的“拓大指”,意思是笔应位于指端,这样运动起来才舒适自然,能够产生生动有力的笔画。如果笔管压在关节上,手指就像被固定住一样,转动不灵活,写出的字就会有很多棱角,缺乏生气。

略略以食指齐其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世俗皆以单指 苞之,单钩则肘臂着纸,力不足而无神气,便有拘局而不放浪的 意,自必以双指苞管,盖撮中指而敛食指以助之者也。虽云要齐, 又不必十分牵之使齐,亦要有自在意思方得,正所谓双苞而实指 者。夫双苞则坚,坚则掣打劲利,齐指则实,实则筋力均平。

又以名指拒前三指所执之管,更以小指拒前名指。虽用大中 食三指著力,亦须五指共执。

令掌心虚如握卵。拳指实,掌便能绝其力势,拳须虚,则运 用便易转侧圆顺。此正所谓虚拳者也。

五指共执与掌心虚握

食指应略微与中指对齐,以辅助用力,使手指自然紧实。世俗中常有人只用单指执笔(单钩法),但这样会导致肘臂紧贴纸面,力量不足,写出的字缺乏神气。因此,应采用双指包管法(双钩法),即撮起中指并收敛食指以辅助执笔。虽然要求五指对齐,但也不必过分强求,要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双指包管使执笔更稳固,有助于写出劲利有力的笔画;五指共执则使力量分布均匀,笔画更加筋道有力。

掌心应虚如握卵,拳头要实。掌心虚握可以消除多余的力量,使手指运动更加灵活自如;拳头实则是为了保持稳定的支撑。这就是所谓的“虚拳”。

把腕来平平挺起,凡下笔点画波擎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 之。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耳。大小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 掌贴桌上,则指便粘着于纸,终无气力,轻重便当失准,虽便挥运, 终欠圆健。盖腕能挺起,则觉其竖,腕竖则锋必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也。近来又以左手搭桌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背上,则来往也觉 通利,亦自觉能悬。此则今日之悬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 楷及中品字小草犹可,大真大草必须高悬手书,如人立志要争衡古 人,大小皆须悬腕,以求古人秘法,似又不宜从俗矣。

悬腕与运笔

执笔的手腕应平平挺起,无论是点、画、波、擎还是屈曲等笔画,都应全力以赴地书写。古人重视悬腕,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发力。无论大小字,古人都采用悬腕的方法。如果手掌贴在桌面上,手指就会粘在纸上,力量不足,轻重难以把握,即使挥动自如,写出的字也会缺乏圆润健美的感觉。手腕挺起可以使笔锋竖直,笔锋竖直则四面出锋,势态完整。近来有人采用左手搭在桌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背上的方法,虽然感觉通畅,但已非古法。这种方法写小楷和中品字、小草尚可,但写大字真书和大草时必须高悬手腕。如果想要与古人比肩,无论大小字都应悬腕书写,以求得古人的书法精髓。

执之虽坚,又不可令其大紧,使我转运得以自由。大凡执紧 必滞,今既居大指节前,微而侧向于前矣。又须执之使宽急得宜, 不可一味紧执,盖执之愈紧则愈滞于用故耳。又云善书者不在执 笔太牢,若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善矣。(此草书法,真亦可以棚通者。)大要执之虽紧,运之须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故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执虽期于重稳,用必在于轻便。然而轻则须沉,便则须涩。其道以藏锋为主,若不涩,则险劲之气无由而生。至于太轻不沉,则成浮滑,浮滑则俗。


执笔的松紧与运笔的自由

执笔虽要紧固,但不可过紧,以免影响手指的灵活转动。执笔过紧必然导致运笔滞涩。执笔应放在大拇指节前,微微侧向前方。执笔的松紧应适中,不可一味紧执。善书者不在于执笔太牢,而在于能够随着笔势的变化而自由挥洒,同时又不失法度。运笔时,不应以手指为主,而应以手腕带动。因此,执笔在手,但手不应成为运笔的主导;运笔在腕,但腕不应感觉到执笔的束缚。执笔虽要求重稳,但用笔必须轻便灵活。然而,轻便不等于轻浮,而应有沉稳之感;灵活也不等于滑溜,而应略带涩意。书法之道以藏锋为主,若不涩,则无法产生险劲有力的气势。过于轻浮则会导致笔画浮滑,缺乏韵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