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运河黄河故事(2)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4-09-03 发布于上海

2、嘉兴:水乡江南

作为红船启航的嘉兴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江南水乡的嘉兴却熟悉又平凡,那是江南七怪生活的街头巷尾,两旁的店铺正卖着粽子。这样的市镇,杭嘉湖平原真是不少,周庄、同里、乌镇、西塘、锦溪、甪直、盛泽、平望……舟楫相通,运河相连。

(嘉兴)

(乌镇)

运河到此,不再是一条水道,而结成一张水网,古镇就在网结上,嘉兴正是水路连接最多的地方。环城河连着杭州塘、苏州塘、新媵塘、长水塘、平湖塘、海盐塘、嘉善塘……看名字就知道通向何方。与高速公路网何其相似,环城路连着城际高速。如此便捷,成就一方水城;这般汇聚,浓缩江南风景。正是:莫嫌春日早,正当赏湖期。烟雨楼前柳波浅,红舟系处杏花急。千流百舸,绕城穿堤,送遍江南消息。

(嘉兴南湖)

嘉兴段的运河遗产点有两处:杭州嘉兴间的长安闸,嘉兴吴江间的长虹桥。

唐宋时运河进杭州经由上塘河,河道受钱塘江岸泥沙淤积影响,与连接嘉兴的长安塘形成高差,长安闸便是连接两塘的枢纽。长安闸由一坝、三闸、两澳构成,是世界最早的复式船闸。一坝过小船,三闸过大船,两澳则是水柜,将上塘河开闸时放出的水蓄起部分,以补水源不足。元末张士诚开杭州塘后,长安闸应用渐少,两澳填平,三闸改桥,只留一坝沿用至70年代。我走在长安镇上,寻访古闸遗迹,保存最好的就是老坝,留有抬升船只所用的木制绞盘和电动卷扬机痕迹。分水堰上,立有清光绪八年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记载海宁州署关于新老两坝坝夫工资规定以及禁止坝夫向过往船只勒索刁难事项,可以遥想当年运河翻坝景象。

(长安闸)

长虹桥处在王江泾镇,建于明万历、天启年间,三孔石桥,船舶不息。桥就是交,水陆相交,自成集市。如今辟为公园,喧嚣远隔,清净正好。桥旁有一宿古庵。传说朱元璋在此停留一晚,巧遇刘伯温,奠定明朝基业。这当然是戏说,刘伯温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邀前往南京见得朱元璋。另有传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恨江南仍念张士诚宽仁,故对江南施以苛政、科以重税。税重是事实,而且明清两代江南赋税都是国朝砥柱,苛政倒未必,足见当时江南经济甲于天下。

(长虹桥)

江南的富足是自东吴耕耘江东,东晋衣冠南渡,南宋偏安杭州以来,累世开发所得。密布的运河,桑基的鱼塘,高产的良田,繁荣的丝业,勤劳智慧的江南人将泽国变作水乡,将农桑转为财富。走进水乡古镇:长街窄巷,枕水人家,市铺连绵,屋宇繁华,菜畦青满,稻田金嘉,桨橹轻摇,船歌慢暇,灯火炊烟,瓜果鱼虾,这是陈逸飞笔下《故乡的回忆》,也是我们斩不断的乡愁。南浔古镇和荻塘列入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一种铭记。江南古镇之美,美在和谐,美在富裕,美在舍不得的市井气,美在化不开的文人意。各地古城古镇不少,可做不到江南古镇这般分布紧密而且特色各异。

(南浔)

(周庄)

我将目光抬起,眼前不再是嘉兴一个点,而是整个杭嘉湖平原。运河南来,穿起水网密布,古镇星罗;运河北往,带着千年锦绣,百代风华。

3、苏州

小时候随父母坐火车回上海,听到常州、无锡、苏州的报站,就知道家近了。那时候,站台上还卖着特产,油面筋、肉骨头、豆腐干构成我对这些城市最初的记忆。长大后来苏州,多被园林吸引,去玄妙观烧烧香,顺便吃吃三虾面、鸡头米,对苏州的了解终究很浅。

上篇:城水共生

这次我沿着运河进苏州,第一站是吴江的平望,因“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得名,吴根越角,苏浙交界。在莺脰(dou)湖边,果见水通四河(新运河、老运河、荻塘、太浦河),望之无际。湖畔有小九华寺(太虚法师在此出家)、荻塘渡、安德桥和司前街,古迹新貌,遥想往日繁华。吴江古纤道源自唐宋的塘路,全石构造,故名九里石塘。明清荒废,只作纤道。现在运河行船何需人力,纤道改为公园。长桥卧波,船浪舒卷,正是亲近运河的好所在。不远还有垂虹断桥,三吴名胜,水通太湖,常常出现在沈周、唐寅等吴门名士的诗画中。

(平望)

(吴江古纤道)

(垂虹断桥)

运河进吴中,必看宝带桥,唐代所建,中国现存最长的多孔石桥。澹台湖和吴文化博物馆就在左近,共同构成吴中文化新地标。宝带桥也是苏州运河新航道的开始,向西到横塘,折北往枫桥,不再走环城河与胥江的老路。随着苏南经济异军突起,河运激增,城市发展,航运提升与古城保护无法兼顾,于是在1992年实施改道。自从2500年前伍子胥建阖闾大城,通胥河胥江,古城与运河就相依相伴,水随城变,水助城兴。苏州运河名胜首推枫桥,枫桥实为“封”桥,桥下的上塘河直达阊门,是姑苏的水上门户,夜晚禁止船只通行,只能泊宿在此,于是就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景象。

(宝带桥)

(枫桥)

运河从苏州城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入城的水路主要有通往阊门的山塘河、上塘河,以及通往胥门的胥江,明清鼎盛时,条条水路,市肆林立,两岸会馆、庙宇、豪宅、园林连绵不断,最是繁华,故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誉。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讲的就是白居易开挖的七里山塘,出现在徐扬的《姑苏繁华图》里,出现在乾隆下江南的记忆里,还被模仿于颐和园的买卖街。山塘河连着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有阖闾墓与云岩寺塔。盘门在南,曾较冷僻,俞樾《右台仙馆笔记》载:“苏城六门,惟盘门居民最少,城外又无市廛(chan),荒凉殊甚,故苏谚谓之'冷水盘门’云”。如今盘门却是热闹景点,有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陆城门。夕阳时分,登上城楼,看城内瑞光塔,望城外吴门桥,游船往来,次第灯亮,真是好风光。

(虎丘)

(七里山塘)

(阊门)

苏州的城河有内外两重,以城墙相隔,以水门相连,在盘门就能看得分明。外城河为运河,内城河是市河,与城内三横四直主水道相连,再分出细小水巷,构成完整水系,连起万户千家。唐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南宋《平江图》碑更有清晰的描绘。如此严整的水城设计,应是建城之初就有,后世日益完善,至唐宋基本固定。所以苏州城与运河水的关系不仅相伴,更是共生,比其它古城更密切深刻。或许苏州城两千五百年岿然不动,就与这水系的营建与维护相关吧。

(盘门)

很可惜,如今苏州城内的水系多被道路和建筑破坏,无法乘船交通,少去许多特色。平江路历史街区稍许恢复旧观,已成网红之地,游人众多。古装摄影正当流行,汉唐衣装满街满巷,明清头面桥边水边,怎一个热闹了得。我往深里走走,去寻找苏州的厚重。明清的苏州经济鼎盛,文化繁荣,工艺发达,成为江南的中心,也随着运河向外输出,从平江路的两处小众博物馆就可见一斑。石刻博物馆设在罗汉院内,宋代双塔尚存,大殿仅剩残石。檐柱刻满花卉,婴戏其间,是难得的宋代石雕精品。昆曲博物馆就是全晋会馆,原在山塘河边,毁于太平天国的兵火,光绪年间迁到平江路张家巷,其戏台木作格外精巧。源于昆山的昆山腔是明初四大声腔之一,在隆庆、万历年间从苏州向外迅速传播,清代在扬州繁盛,直抵京城,《长生殿》《桃花扇》风靡一时。博物馆里有一副装饰着玻璃彩灯的堂名担,是昆曲的移动戏台,人(有八人之多)坐担中,清唱演奏。与常规的舞台表演不同,很有意思。

(罗汉院双塔)

(平江路历史街区)

苏州是不输意大利威尼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水城,建城史更是悠久太多。人有人格,城有城格,苏州的城格就是城、水、人的和谐共生,值得深入挖掘,努力恢复,永续传扬。

下篇:走进园林

明清苏州是江南经济文化的中心,技艺、艺术领袖江南,随着运河向北传播。苏州园林既是苏州技艺的集萃,也是江南艺术的集成,“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牡丹亭》),来苏州一定要走进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基本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共有九处,除退思园在同里,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艺圃、耦园、环秀山庄等都在苏州市内,可作游园的重点。

(怡园)

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何其相似,佛教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乐园,秦皇汉武苦求的昆仑蓬莱,魏晋名士寻访的福地洞天……他们被记载在经典中,吟咏在诗篇里,描摹在画图上,也无一例外被宫囿园林竞相模仿。桃源何其远,终究在人间,苏州园林就是江南文士营造的城市山林、人间乐园。

现存苏州园林多为明清建构,或有宋元遗存,也多经改造,终以明清风格为主。留园从进门就很精彩,以院落回廊营造出曲径通幽之感,时明时暗,或窄或宽,左手花窗可观中园之景,右面门户可通东园厅堂,充分体现出清代造园空间设计灵巧与局部造景精致的特点。留园东部为晚清盛家所建,楼堂轩敞,用材奢华,五峰仙馆就是楠木厅堂。留园中部是明朝旧迹,可惜改动较大,不复明代风格。明代园林还要看拙政园,精华就在中部,水为主景,横贯东西,堆土山两段,隔南北长溪,留小岛一座,顾四面湖塘,江南水乡风景,浑然一园之中,体现出明代造园疏朗自然、雅量高致的特点。对比明清造园,明园如长卷,慢慢展开看;清园似册页,一页一页观。就师法自然、气韵贯通而言,明远胜于清。

(留园冠云峰)

(拙政园)

(拙政园远香堂)

走进园林,游人会在移步换景间忘情。想要欣赏更多的美好,不妨按照营造园林的步骤去品。一看山水营造,文人园林多以归隐林泉为主题,山水是主景,苏州水多,引来即可,城中无山,只能人造。明代多用土山,如拙政园,舒缓旷达,草木华滋。清代更爱石山,湖石嶙峋,黄石层叠,甚至孤峰也可成景,如留园的冠云峰。苏州假山最出名是狮子林,奇峰如云,山路回环。但讨巧有余,画意不足。真正的大名品是环秀山庄,半塘秋水一房山。山前石径,谷上飞梁,溪山行旅,可居可游,有北宋山水的气势;山麓一角,隐向东墙,如入云烟,不尽遐想,有南宋山水的余韵。不愧为叠山大师戈裕良的杰作。二看建筑布置,园中亭台廊榭是风景,也是看风景的绝佳处。好的布置主次分明,拙政园远香堂是主堂,堂前有台是主视角,台前是水,水外是山,总体构成“堂-台-池-山”的观赏轴线,暗合山水画一江两岸的布局。其余建筑贴水而建,以玉兰堂与见山楼相呼应,形成远村近郭的格局,配上香洲石舫,又添兰舟催发的意境。网师园只有一池,没有主堂,环湖亭榭都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视角与画面自由且丰富,是小型园林营造的典范。三看植物搭配,讲究四时应景,次第枯荣,感时光轮转,叹人生无常。四看装饰陈设,彩石铺地,木工巧做,砖雕碑刻,文玩藏书……尽显文人情趣、名士风流。五看楹联匾额,是点题,是抒怀,更是开辟意境的空间,拓展有限园林的无穷边界。江南风物,尽收园林,细细品赏,才有味道。

(环秀山庄)

(狮子林)

(网师园)

欣赏文人园林,其实还有第六品,品的是造园者的境界。园林境界的第一重是理想居所,可以游赏雅集,可以独处静思,甚至还能秀恩爱。耦园主人沈秉成,与夫人严永华伉俪情深,园子也造得东西成双,景物相对。更有盛家留园,贝家狮子林这类宅、祠、园一体的广厦华居,彰显着富贵。第二重是隐逸旷达,苏州园林多是罢黜归隐之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园名“网师”“拙政”“退思”就表明了建园的主旨。这股风气的源头要找到沧浪亭和苏舜钦。北宋庆历年间苏舜卿遭贬,扁舟吴中,购地置亭,名为沧浪,鱼鸟共乐,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无论身处何境,都应找到自洽的方式。苏舜钦的达观使得沧浪亭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典范。李鸿裔购网师园,以其位于沧浪亭东更名为“苏邻园”,真是与苏(舜钦)相邻,与有荣焉。沧浪亭几经兴废,在道光年间改为公共祠园,石亭也从水边移至山上,梁章钜集欧阳修、苏舜钦诗句作为楹联刻于亭柱:“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更突出了寄情山水之乐。第三重是人文情怀,艺圃很小,偏居深巷,却因三代园主而闻名。第一代袁祖庚,罢官归隐,建园自居,首题“城市山林”于门楣之上,点出文人园林的共同追求。第二代文震孟(文徵明之孙),重理园中山水,成就当世名园,其弟文震亨更著有《长物志》,总结晚明造园理论。第三代莱阳人姜埰,触怒崇祯,几被杖毙,发配宣州途中明亡。此后寓居苏州,购筑此园,不记前恨,忠于前朝,自号宣州老兵,其遗民气节使得艺圃成为当时文人活动的中心,声名远播。北宋、晚明文人对社会政治与艺术审美的影响力是其它朝代无可比拟的,独立人格与自我追求更堪为后世所效。

(耦园)

(沧浪亭)

(沧浪亭外)

(艺圃)

走进苏州园林,如同走进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品读苏州园林,好似品读江南文人的生活艺术。丰富美好,令人沉醉。

附各园小传:

拙政园:明正德五年(1510年),御史王献臣失意官场,告退所建;后经徐氏、钱谦益、陈之遴、王永宁(吴三桂之婿)、李秀成等分合改建。中部园林尚余明代园林风气。

留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徐氏豪富,同时拥有拙政园、西园)罢官归里所建,后经刘恕、盛康。今日格局为盛家扩建形成。

网师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所建别业。后为瞿远村(富商)、李鸿裔(江苏按察使)、达桂(吉林将军)、张锡銮(张善子、张大千兄弟与其子张师黄交游,曾暂住)、何澄(收藏家)所得,李鸿裔对园改造较大,遂成今日形制。1950年何家将园捐与国家。

环秀山庄:明万历申时行致仕后筑园于此,嘉庆十二年(1802年)孙均请叠山大师戈裕良,重构园林,成为今日主景。道光年间为汪氏所得,主堂名环秀山庄,成为今日园名由来。

沧浪亭: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舜卿遭贬所建,南宋韩世忠大加改建,明代作为寺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荤重修,将水边的沧浪亭移至山上,沈复(浮生六记作者)曾寓居,道光时改为公共祠园。太平天国时尽毁,同治张树声重修。

狮子林:元至正二年(1342年),门人为高僧天如惟则禅师所建寺园,名菩提正宗寺,亦称狮子林。倪瓒曾绘《狮子林图》。乾隆时归黄氏所有,乾隆六下江南,均驾幸于此。民国富商贝润生购入,大肆整修,成今日之貌。1953年贝氏将园捐献国家。

艺圃:明嘉靖末年学宪罢官归隐始建,万历时归文震孟(文征明曾孙)所有,改为药圃,园林布局简练开阔。崇祯时莱阳人姜埰触怒崇祯,几被杖毙,发配宣州,未至而明亡。辗转到苏州得此园,更名为敬亭山房,表其遗民气节,其子更园名为艺圃。道光后归绸业公所(七襄公所)。

耦园:清雍正年间四川保宁太守陆锦致仕,筑涉园别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秉成与妻子严永华购此园,在旧址中部插入住宅,遂分东西两园,更名耦园。1941年归实业家刘国钧,重加修葺。

怡园:明代礼部尚书吴宽宅园,同治十三年(1874年)宁绍道台顾文彬购得此地,建宅、祠、园于一体,取名怡园。园成即为江南名士雅集之所,有怡园琴会,立今虞琴社,抗战时破坏严重,1953年顾氏后人捐献国家。

退思园: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凤颍六泗兵备道任兰生罢官归里建此宅园,其子任传薪在园内创办女子学堂,开风气之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