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这几个字“圯桥进履”,居然发现乍一看好几个字不会念,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虽然名字那么陌生,但是里面的名句和典故倒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圯桥进履》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其主要讲述了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别名《圯上纳履》。 原文如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久久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化成才了。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于是张良对老人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相约,(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接着又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对《太公兵法》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圯上敬履原名《圯桥三进履》,讲的是汉初三杰的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三次约张良夜间都桥上见面,并把破破烂烂的鞋故意掉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原来这个老人叫黄石公,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他授予张良兵法,使得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时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 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成大器。 文中原句“孺子可教矣”,在后来慢慢成为了一个成语'孺子可教',其原义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喻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