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斗在常熟丨夏光“不容易!”

 常熟老李jlr5mr 2024-09-0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夏光(1909-2012

我有20多年从事党史工作的经历,接触了许多新四军老战士,其中与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司令夏光老英雄的接触最使人常相忆、难相忘。

他有一句口头禅:“不容易!”说着,会向你肩头打上一拳,那是战友间的深情,与知心知友的亲热。

图片
图片
1997年,原新江抗司令夏光与本文作者沈秋农

夏光是湖南武冈人,1927年3月,他在湖北武昌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培训期间,毛泽东的家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夏光一家因为积极投身农民运动而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短短两个月内,他们家就有三代四人不幸牺牲。

在白色恐怖中,夏光也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但他寻找党组织的信念始终坚定如初。经过长达十年锲而不舍地努力,夏光终于在1938年3月重新入党,并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作战参谋。

每当念及这充满坎坷磨难的经历,老人就会陷入深沉的回忆,道一声“不容易……”

图片
1939年夏光(左三)与战友在水西村合影

1939年5月,夏光所在新四军部队以“江抗”名义东进抗日,来到常熟,在常熟县委和“民抗”、新六梯团的积极配合下,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拔除日伪据点,消灭盗贼土匪,收编游击武装,站稳脚跟后又一路东进,直达上海郊区,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初现雏形。

同年秋,江抗部队作战略转移,西移扬中,在常熟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和一所后方医院。夏光因长期连续作战,疲劳过度,得了眩晕症,不得不离队养病。

图片

图片
前排中为夏光(时年101岁),后排右二为作者沈秋农

秋尽冬来,那是一个寒风肃杀的冬季,又是一个日伪顽匪伺机反扑、逞凶作恶的严冬。

夏光忘不了,在东唐市、横泾一带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向常熟县委保证:“交给我们吧!我们能活着,30多个伤病员同志就能活着!”

当地的地下党组织明白,保护伤病员就是保护抗日火种,就是保护新开辟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图片
夏光与开国中将刘飞(右)的合影,二人曾同在常熟沙家浜养伤和战斗

而夏光他们这时也接到上级指示:重建武装,坚持原地斗争。

经过积极筹划,1939年11月6日由夏光任司令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宣告成立,各种困难也接踵而至:没有部队,沒有武器弹药,没有通讯设备,甚至没有军用地图。

但这30多个伤病员有着牢记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忠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硬是在各种艰难困苦中立足生根。

图片
20世纪80年代,新“江抗”司令员夏光与副司令员杨浩庐合影

回首凝望,那是一幅令人肃然起敬的烽火群英图:一个个像郭建光、叶思中、小凌、林大根那样的新四军指战员,一个个像程谦明、阿庆嫂、赵镇长那样的共产党员,一个个像沙奶奶、沙四龙、王福根那样的平民英雄,他们紧密团结起来,组成无坚不催的战斗群体,不但挥写了疾风知劲草、国难见忠贞的历史篇章,也留下了见证抗战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30多个伤病员起家的新“江抗”,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很快壮大成有着400多人枪的英雄部队,为稍后建立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硝烟散尽,史事渐远,遥想当年,心潮难平,夏光又一次喃喃自语:“不容易,不容易呀……”说着,右拳就会缓缓抬起,向前击打。

图片

《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人物曦晨、李模、夏

1941年5月,夏光随大部队离开常熟,从此转战千里,屡建功勋。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无法忘却在常熟建立新“江抗”的经历。有文艺工作者以那段历史为题材,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更有媒体追根溯源说:夏光就是《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原型。闻听此言,夏光急忙纠正,“不能这样说,戏剧中的郭建光是许多新四军指挥员的一个缩影,而我只是占了一个'光’字。”

图片
1983年,江抗老战士在常熟合影

晚年的夏光多次来到常熟,去烈士陵园缅怀老战友,去沙家浜寻访旧战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挥毫写下了“继承发扬沙家浜抗日斗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题词,在他92岁那年,更是写下了“我永远怀念沙家浜”八个大字。

横竖撇捺间,我清晰感受到夏光澎湃的心音,从他的殷殷期望中,我听到了老人要将沙家浜精神代代相传的郑重叮咛。

图片

图片
2001年夏光(时年92岁)与作者合影

2012年1月22日,夏光在南京病逝享年103岁。

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沙家浜忠魂墓园,这是他终生难忘的地方,是饱寄深情的地方,他不仅在这里要和来往的人群讲述忠魂的故事,还要和当年一起浴血奋斗的老战友在这里注望沙家浜的崭新变化,注望常熟这块革命热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展示出的亮丽风貌。

图片

图片

此刻,我分明又一次看到这位身材魁梧的百岁老人正朝我们走来,环顾四周,满目慈祥,轻轻吐出一句“不容易!”

这声“不容易”,既是对常熟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赞叹,又是对展望征途路漫漫的谆谆告诫……

2024年6月21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原载《银潮》2024年第9期




图片

沈秋农,江苏常熟人,常熟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市档案局原局长,江苏省史党共中学会理事。(#“梅塘”公众号有关沈秋农先生文章的合辑链接,☜点击本句可查阅系列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