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参临床应用经验

 张玉龙医论 2024-09-11 发布于广东
      太子参,始载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又名孩儿参、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收,除去须根,置于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生用,味甘、微苦,性平、微寒,归脾肺经,能补气养血、健脾生津,常用于久病之后脾肺气阴两虚证,症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自汗口渴,干咳无痰。其作用平和,以清补见长,临床应用往往能收到“益气不升提、生津不助湿、扶正不恋邪、补虚不峻猛”之效,补气之力不及人参、党参,但生津之功长于党参,常替代西洋参使用,多用于复方。配伍怀山药、石斛、白扁豆、谷芽等益脾气、养胃阴,治疗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食少倦怠、口干舌燥;配伍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麦门冬等养心安神敛汗,治疗心气阴两虚所致心悸不眠、虚热自汗;配伍北沙参、麦门冬、百合、川贝母用于治疗肺气阴虚所致燥咳;配伍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知母、生地等用于治疗温病后期气虚津伤,津液不足,咽干口渴;配伍黄芪、麦门冬、五味子、浮小麦等以益气养阴、固表止汗,用于治疗卫表不固,汗出频频者。常用剂量9~30克,因其药力平和,一般小剂量功效不卓,故而临床多用至30克,但是有时候太子参价格昂贵,又要酌情减量使用。

      市场上,有以淡竹叶根、石生蝇子草和菜头肾等植物的干燥根冒充太子参,购买和使用时应注意甄别真假。太子参以江苏句容马梗、福建柘荣和贵州施秉所产者品质较为优良。

      《中国药用植物志》载太子参:“治小儿出虚汗为佳。”临床应用,小儿虚汗方(颖州张氏验方)太子参15克,生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捣碎),麦门冬10克,浮小麦10克,炒酸枣仁10克(捣碎,包煎),怀山药10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功能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治疗小儿虚汗、不寐、惊悸、体虚多病。

       《江苏药材志》载太子参:“补肺阴,健脾胃。治肺虚咳嗽,心悸,精神疲乏等症。”

      心律失常方(颖州张氏验方)太子参30克,川桂枝10克,紫丹参10克,麦门冬15克,辽五味子10克(捣碎),北柴胡10克,炒酸枣仁10克(捣碎包煎),炮附子10克,生黄芪30克,淫羊藿10克,首乌藤30克,当归片15克,燀桃仁1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功能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主治心律缓慢,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神疲气喘,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缓,或结脉。加减①水湿凌心者加炒白术30开,白茯苓30克,福泽泻30克;②瘀阻心脉者加泽兰15克,降香15克,红花10克,细辛6克;③痰湿甚者加姜半夏10克,广陈皮10克,全瓜蒌30克,淡竹茹15克;④头晕脉躁动者加石菖蒲10克,刺五加15克,灵磁石30克(先煎);⑤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⑥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加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

      《安徽中草药》载:“治病后气血亏虚: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嫩白扁豆9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

      《补益药治病与健身》:“病后体虚、倦怠乏力:太子参20克,桂圆肉10克;治热病后期津亏口渴:太子参15克,鲜石斛10克。”

      《安徽中草药》载:“治神经衰弱: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煎服。”

      《湖北中草药志》载:“治肺虚咳嗽: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浙江药用植物志》载:“治病后虚弱,伤津口干:太子参、生地、白芍、生玉竹各9克,水煎服。”

      糖尿病验方(颖州张氏验方)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天花粉15克,鬼箭羽15克,荔枝核10克(捣碎),炒苍术30克,黑玄参30克,生地黄30克,枸杞子15克,铁皮石斛10克,麦门冬10克,生白术30克,夏枯草10克,粉葛根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主治糖尿病,血糖居高不下,口渴、多食、多尿、身体消瘦者。

      《辽宁中医杂志》载:“治心悸:孩儿参9克,南沙参9克,丹参9克,苦参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青岛中草药手册》载:“治小儿出虚汗:太子参9克,浮小麦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

      清中消痞饮(李寿山经验方)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北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牡丹皮7.5克,青皮10克,紫丹参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等,症见胃脘痞塞,灼热胀痛,饥不欲食,口渴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数。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载:“治劳力损伤:太子参15~18克,加黄酒、红糖,蒸汁服。”

      小儿疳积验方(颖州张氏验方)太子参15克,炒扁豆10克,白茯苓10克,炒谷芽10克,炒白术10克,炒麦芽10克,怀山药10克,六神曲10克(包煎),广陈皮6克,春砂仁6克(捣碎后下),莱菔子10克(捣碎),九香虫9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功效:健脾养胃、消积化食。加减:①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0克,生大黄6克(后下);②身体消瘦者加五指毛桃15克,生黄芪15克,潞党参9克;③夜寐不宁者加灯芯草1扎,莲子肉10克(捣碎),石菖蒲10克;④毛发枯黄者加桑椹子10克,制何首乌10克;⑤多动易怒者加醋龟甲10克(先煎),醋鳖甲10克(先煎),炒酸枣仁10克(捣碎)

       急慢性肝炎(民间方):太子参50克,玉米须5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中药大词典》:“治老人体虚自汗:太子参25克,浮小麦20克。”

      健儿散(颖州张氏验方)明党参9克,白茯苓9克,白扁豆9克,怀山药9克,太子参9克,为末,加乌枣3枚,粳米60克,煮粥代餐。功能益气健脾,扶正抗邪。

      临床鉴别用药:①太子参与西洋参均为气阴双补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气,补脾肺之阴,生津止渴之功。但太子参性平力薄,其补气、养阴、生津与清火之力不及西洋参。凡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盛者及小儿,宜用太子参;气阴两伤而火较盛者,当用西洋参。  ②人参属于五加科植物,能大补元气,有补脾养肺、生津安神、复脉固脱之效;党参属于桔梗科植物,着重于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太子参属于石竹科植物,能益气健脾、补气生精。  

         太子参既可以作为药材用于治病,又可以用于食补。用于补养时,既可以单用水煎,每日一剂,每剂15克,连续服用,效果显著;亦可以同鸭肉、鹅肉、山药共炖,食肉饮汤,还可以与粳米煮粥食用。夏季暑热炎炎的时候,可以用太子参、乌梅各15克,加适量白糖,水煎代茶饮,能补虚生津解渴,老幼皆宜。
      民间常用太子参作食疗,譬如太子参猪肉羹
      材料:猪瘦肉500克,太子参30克,制何首乌15克,龙眼肉20克,葱白、生姜、料酒、盐巴、味精适量
      烹饪方法:①先将瘦猪肉洗净、切丁,开水焯去血污、油沫,沥干备用;②将太子参、制何首乌、龙眼肉用纱布袋包裹、扎口,与猪肉丁、葱白、生姜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加入适量料酒,继续大火煮滚,撇去上层浮沫,改为小火煨煮1小时,至猪肉烂熟熄火;③捞出药袋,加入适量味精、盐巴调味,食肉饮汤。
       膳食功能:补气养血。
       适宜人群:常人皆宜,痛风病患者慎用。
      又如太子参石斛粥
      材料:太子参30克,紫皮石斛15克,粳米100克。
      烹饪方法:①将太子参、石斛加适量清水煎煮取汁;②淘净粳米,以药汁煮为稀粥服食,每日二次。
      膳食功效:益气养阴。
      适宜人群:气阴两虚之咳嗽、气短、肺燥咳嗽及久病体虚调养。
太子参无花果炖瘦肉
      材料:猪瘦肉250克,太子参60克,无花果120克,生姜、盐巴、胡椒碎质量。
      烹饪方法:①将猪肉洗净、切片,开水汆去浮沫,沥干备用;②将无花果、太子参择净,与猪肉丁一并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加入生姜片,文火炖煮1小时,待猪肉烂熟后熄火,加入适量盐巴调味,食肉饮汤。
      膳食功效:益气养血、健脾理肠。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时有溏泻者皆宜。
       太子参大枣陈皮茶:太子参15克,大枣6枚,陈皮3克,水煎,代茶饮,能理气和胃。
参杞炖鹌鹑
       材料:太子参20克,枸杞子10克,鲜怀山药100克,鹌鹑1对,调料适量。
      烹饪方法:①将鹌鹑宰杀后去毛及内脏(肠道、胆囊、肺等),洗净,热水汆去血污,沥干备用;②将山药去皮,洗净,切块;③将山药、太子参填入鹌鹑腹腔内,放置于盘内,加入调味料,兑入适量清汤,隔水炖熟服食。
       膳食功能:补五脏,益气力。
       适宜人群:小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发育迟缓,智力迟钝,痴呆等。
       太子参乌梅饮:太子参15克,乌梅肉15克,生甘草6克,冰糖或白砂糖适量,水煎代茶饮。功能益气生津,用于夏季伤暑,气津耗伤,口渴,多汗,乏力等。
      太子参治中风后遗症方太子参30~50克,生水蛭15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川地龙15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主治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失禁。

太子参常用配伍

      ①太子参配伍白术: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生津,白术补中益气,两药合用能健脾益气、益胃生津。治疗慢性胃炎、肝炎,太子参15~30克,白术10~30克。
      ②太子参配伍三七:太子参补益脾胃、益气生津,三七和营止血、化瘀通脉,两者合用增强益气活血、调营化瘀之功。治疗肿瘤气虚血瘀证,太子参15克,三七6克。
      ③太子参配伍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生津,茯苓健脾利水,两药合用平补脾胃、益气生津、健脾渗湿。治疗胃食管返流、慢性萎缩性胃炎,太子参15~30克,茯苓30克。
      ④太子参配伍黄芪:太子参补脾肺之气、润燥生津,黄芪健脾补中,两药合用生津润肺,补肺气,益肾气,固脾气,提高免疫力,以助驱邪外出,治疗肾性蛋白尿、慢性支气管炎等,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
      ⑤太子参配伍沙参:太子参健脾益胃、益气生津,北沙参养阴益胃,两药合用增强益胃生津、补肺健脾之功,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气阴两虚证。太子参30克,北沙参10~30克。   
      此外,太子参还常配伍砂仁、山药、当归、人参、西洋参、麦冬等,在临床多科室都有运用,值得挖掘起更多的临床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