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龙胆泻肝丸—湿在皮肤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湿在皮肤引起的湿疹。 表现:皮肤发热发红,起丘疹、疱疹、水疱,用手一抓很容易糜烂渗液,皮肤表面感觉火烧火燎的,瘙痒难耐。患者可伴有心情烦躁,口渴等症状。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由湿热之邪蕴结于皮肤所致。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以防苦寒之品耗伤阴血;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诸药合用,共奏清肝胆、利湿热之功,对于湿在皮肤的湿疹有较好的疗效。 二、二妙丸—湿在下肢 用途: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湿疮等。 表现:下肢关节红肿疼痛,活动不利,局部发热,或见下肢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瘙痒难忍。可伴有小便黄赤,大便黏腻等症状。 二妙丸由苍术和黄柏组成。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热,二者合用,清热燥湿之力更强。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下肢病症,二妙丸能有效地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三、参苓白术散—湿在脾胃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所致的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等。 表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体困倦,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是健脾利湿的经典方剂。方中人参、白术白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莲子肉止泻;白扁豆、薏苡薏苡仁化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桔梗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诸药合用,共奏补脾胃、益肺气、渗湿止泻之功。对于脾胃虚弱、湿气困阻所致的病症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四、藿香正气水—湿在胃肠 用途: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胃肠型感冒。 表现: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可伴有恶寒发热,舌苔白腻等症状。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方中藿香藿香化湿,和胃止呕,为君药;紫苏紫苏芷白芷散寒,半夏、陈皮燥湿和胃,厚朴厚朴腹皮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共为臣佐药。诸药合用,既能解表散寒,又能化湿和中,对于湿在胃肠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五、五苓散—湿在膀胱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膀胱膀胱不利之蓄水证。 表现: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猪苓、泽泻泽泻渗湿;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对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的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六、香砂六君子丸—湿阻中焦 用途: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表现: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频作,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香砂六君子丸由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组成。方中党参党参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益气和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木香、砂仁行气调中,化湿醒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化痰、和胃降逆之功。对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脾胃虚弱、气滞湿阻病症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 七、平胃散—湿困脾胃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湿滞脾胃证。 表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由苍术苍术朴、陈皮、甘草组成。苍术苦温燥湿,厚朴苦温行气除满,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对于湿困脾胃所致的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八、四妙丸—湿热痹证 用途: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热痛,筋骨疼痛。 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局部发热,或见下肢沉重无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四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牛膝牛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舒筋壮骨之功。对于湿热痹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九、六一散—暑湿证 用途:适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等。 表现: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六一散由滑石、甘草组成。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甘草清热和中。两药合用,共奏清暑利湿之功。对于暑湿证有较好的疗效。 十、当归拈痛丸—湿热痹阻 用途:用于治疗湿热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或足胫红肿热痛,或下肢沉重疼痛。 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红肿发热,活动不利,或见下肢沉重疼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当归拈痛丸由当归、羌活、葛根、防风、茵陈、党参、苦参、升麻、黄芩、知母、苍术、白术、猪苓、泽泻、甘草组成。方中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祛风胜湿;茵陈、苦参、黄芩、知母清热燥湿;苍术、白术、猪苓、泽泻健脾利湿;当归养血活血;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通络之功。对于湿热痹阻所致的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湿气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会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上述十种祛湿中成药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选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湿气的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