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原方剂量】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原方折算】半夏84g、厚朴45g、茯苓60g、生姜75g、干苏叶30g 古人可能就是这样煮的,以七升水煮成四升,就是煮一次,就算是煮一个小时,也是只煮一次,现在有人做过这个实验,如果这个药就只煮一次,最多就是煮出70%的药效,最多75%,将近三分之的药效成分就丢了,煮一次的话只是煮了三分之二的药效出来了,我们现在都是煮两次,有的还煮三次。把药的有效成分全都煮出来了。 这样煮药合不合理呢?把有效成分都煮出来了,当然是合理的了,其实,中药自古以来不是按有效成分去治疗疾病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五味煎煮时间长了,这个味出来了,气没有了。不是煎煮的时间越长越好,也许第一次煮的药效果好,第二次煮的药,长时间煮,可能还会有化学反应。就好比大黄,大黄在治疗便秘的时候,为什么要后下,如果是先下大黄的,长时间煮大黄的话,它就起不到泻下的作用了。 如银翘散,桑鞠菊饮,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讲,香气大出,即服取,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药不是让你煮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香气大出即可。香气大出开锅以后十五分钟就起锅了,因为那些药都是清轻向上之的,这个才能治疗风热性感冒。香气大出即可取服,才可以治病,如果要是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可能增多了,但是,他不治感冒了,可能去治别的毛病去了。 所以,中医中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后人做一些这些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看看原方剂量折合成现在临床剂量: 【临床参考】半夏17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干苏叶6g 这里面厚朴和苏叶的量最小,半夏,茯苓,生姜最大,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这是小半夏汤,降逆止呕就是降胃气,降胃气也是降肺气,左升右降,降下来的气都能从右边走,另外,半夏还可以化痰,厚朴也可以化痰。 半夏和厚朴用在一起,温燥的药物能化痰,后世说这是痰气焦作,痰凝结在一起了,所以,用半夏和厚朴来化痰,来降气。茯苓自然是利水,为什么要加一味利水药呢?我们说聚湿成痰,痰是从湿来的,湿又是水液代谢不好而成湿,所以,加上茯苓来利水。 茯苓在利水的同时还健脾,脾主湿,把脾健强了,水湿代谢就正常了。那么,聚湿成痰的源头就没有了。生姜是散行,是温性散水的作用,痰浊始于湿,都属于阴类,需要阳气的推动,需要阳性的药物去祛除。这里没有用桂枝,桂枝是升发之性,越升发,气就越重,越升发越往上走,所以,没有用桂枝而是用的生姜。 生姜温胃散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中主要是温性,入胃经,温胃散水,苓桂草姜汤,就是茯苓甘草汤。 只是降气不如给一点提升的作用,这样降作用能更好,就好比小孩玩的翘翘板一样,一头下去,一头上来,你升我降,你降我升。其实有的时候,使劲向下压还是压不下来,你不如从对方那一边给他抬一下,另一头就下来了,压下来就很方便了。 所以,有的时候脾不升,就可以给他降一点胃气的药物,也许能够有助于脾升。有的时候胃气降不下去的时候,就可以稍微给他的脾气升一点,也许降胃气的效果更好。 半夏厚朴汤方主治咽中痰凝气滞之证。 本证病机为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痰气交阻于咽喉之间。 本证临床表现为自觉咽中梗阻,若有异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与饮食无碍,每于情绪变动或天气干燥时而发,后世俗称“梅核气”。不独妇人患此,男子亦有。 治疗本证重在化痰理气:半夏厚朴汤用半夏、茯苓、生姜以化痰利饮,以厚朴、苏叶顺气降逆(实验研究,此两味药配伍有喉反射抑制作用)。厚朴和苏叶顺气降逆,我们应该学会经方的配伍。这种配伍,单纯用君臣佐使无法解释。 君臣佐使可以解释很多的方剂,但是,经方当中,我们一般不用君臣佐使去解释。临床上还常酌加疏肝理气之品,或化痰开结之药,以助提高疗效。 如果气郁化火,兼见咽喉肿痛,咳痰不利,可减少生姜用量,但是,也得有,因为都已经咽喉肿痛了,怕生姜用多了上火,酌加清热利咽、咸寒化痰之品,如瓜蒌仁、连翘、海浮石、桔梗等。 如果阴伤津少,伤阴太重了,可酌情选用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等加减化裁。麦门冬汤非常好,其实麦门冬汤里面有半夏,麦门冬汤是治疗大逆上气,喉咽不利,止逆下气。 麦门冬汤中的麦门冬是七升,半夏是一升,七比一的比例,大量的麦冬滋肺胃之阴,小量的半夏降肺胃之气。这种有梅核气的人,有的时候是阴虚。有阴虚的人加点麦冬,效果反倒还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