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传千古的政论文,往往针砭时弊、引经据典,其作者多身居高位,看待时事十分透彻。 这些文章往往发人深思,读之令人敬佩,时常学习,对我们会有很大启发。 下面,笔者列举中国古代9个人的12篇极具洞见的政论文。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个让人感触很深的人,一个人,可以是股肱之臣,也可以去助纣为虐。 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 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 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李斯生于贫贱、崛起于阡陌,才华横溢,志向宏伟。 他的成功,是靠着秦王嬴政的信任;然而他的毁灭,却是因为苟合权势。 在受诛身死的最后关头,他对儿子感慨“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触动了多少人的心。 然而,他早年位极人臣时,那句“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似乎早已预知了自己的命途茫茫。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与发迹史,也是一个极臣的堕落史和灭亡史。 一代名相,可敬、可恨、可怜、可叹。
《谏逐客书》是秦代政论文中非常精彩的一篇,虽然这篇文章可能只是作为逐客令直接受害人的李斯用来据理力争自保的工具,然而依旧难掩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刚健的笔力。 开篇点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然后李斯列举了秦国兴盛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客卿们,理直气壮地对秦王讲,“客何负于秦哉”,接着又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直言逐客之害。
再然后,李斯列举了秦国对各诸侯国的物件美人来者不拒,却对六国客卿,“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的文采确实一绝。
李斯一生的运气,在于他碰到了赏识他的一代英主秦王嬴政。他的《谏逐客书》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写得多好,更在于被秦王采纳了,真正重视起来实施了。 ![]() ![]() ▲图为《峄山刻石》拓片,其碑高218厘米,宽84厘米,共15行,满行15字,两面刻字,原为秦丞相李斯所书。此碑是北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用徐铉摹本刻成,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刻于峄山(今山东邹县境内)的记功刻石。碑文书体是秦时新创书体小篆,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此碑虽不是秦时刻石,但仍保留了秦代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的特点,是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图源:书法易网 02 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贾谊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他的《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之后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文章行文采用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多运用对比手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该文在当时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也是千年来政论文的名篇。
贾谊的《治安策》,正好指出当时西汉局势的症结——诸侯国蠢蠢欲动过于强大。贾谊在这里其实已经提出了非常可行的解决策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也正是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基本思想。他的思想不可谓不超前。
《论积贮疏》是贾谊23岁写的。“本”和“末”的矛盾,一直是封建农业社会生产的一大议题。“重本抑末”也是这篇文章的根本。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国家治理中最核心的,政治层面是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经济层面是重农抑商、重本抑末,贾谊文章,可谓洞悉千年。 贾谊到死的时候才33岁,如此年轻,便有如此高远的见解。 汉文帝待贾生不薄,却也只能“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斯人已逝,文章千古。 ![]() 贾谊画像 图源:我爱育娃网 03 韩愈《论佛骨表》 在读这篇之前,韩愈诗中,我最有感触,也最喜欢的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当时我还不太明白,皇帝这么难以劝谏吗?韩愈究竟说了些啥,就惹到他了。 等我看了《论佛骨表》之后,我明白了,这才是中国文人应有的风骨啊! 在全世界大多数古代文明都对鬼神处于未知的敬仰和膜拜之时,孔老夫子一句“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中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奠定了中国士大夫阶级敬远鬼神的基本世界观。
这篇文章开篇点题,“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可谓旗帜鲜明。 其次,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历史上尊佛造成的种种祸端,暗示皇帝,尊佛必将导致国家出问题。 然后,以看似把皇帝摘出来的语句,狠狠地骂了皇帝愚昧信佛,“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估计皇帝看了都手抖。
最后一段,直至要害,韩公直接把佛骨视为“朽秽之物”,应该交给有关部门丢到水中淹了,扔进火里烧了,把皇帝到朝廷不作为的群臣,骂了个遍。
然后他讲,如果真有佛祖,让他把所有的罪过都加到我头上来吧,我绝不怨悔。多少现代人都不敢讲的话,韩愈能够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理直气壮地讲出来。
即使到如今,很多人依然比不上千年前的韩愈。 ![]() 韩愈画像 图源:《历代君臣图像.高宗哲.集.1651年》 04 柳宗元《封建论》 读《封建论》后,我对柳宗元佩服的五体投地,其对于政治制度的深刻认识,简直超越时代。 文章一开篇便点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人类起源开始,提出了人类团结求生出现群体,群体相互斗争、联合进而产生高一级群体,一步步直到天子,并产生了若干制度条例。
其后,说到周朝灭绝在于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
再次,点出秦朝灭亡不在郡县制度而在暴政。
然后,汉有叛国而无叛郡,说明乱之根源在“封建”。
接下类,唐有叛军(指藩镇)而无叛州,说明唐朝之乱是因为藩镇实力过大。
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军而无叛州,这分析直接阐明郡县制的巨大优点——忠诚于朝廷特别是皇帝。 在最后,柳宗元又提到,“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分封制造成的后果,就是圣贤无以立于天下。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比起那些舞文弄墨、厚古薄今、没有治国经验的腐儒们,柳河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柳宗元画像 图源:《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 05 欧阳修《朋党论》 大家更熟悉的是欧阳修写的另一篇《伶官传序》,而《朋党论》,其现实意义也更大一些。 北宋的党争一直是贯穿朝堂的一大矛盾,从范仲淹新政到王安石变法,最开始的观念之争,发展到后面全都成了站队的朋党之争。欧阳修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党争之中。欧阳修写这奏疏,也是自我的辩白。 欧阳修并不是一上来就否认朋党之论,也没有急急忙忙撇清自己和范仲淹的关系,而是大方承认,“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只要君上能够分辨到底是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朋,用贤人治国,国家就会向好发展。
他更进一步提出,“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小人聚在一起为利,君子聚在一起为义。然后接着举例子,进一步说明,朋党本无害,有害的是小人之朋党。
然而,欧阳修的《朋党论》即便已经成为了千古名文,却依然没有阻止北宋党争的发展。 ![]() 欧阳修画像 图源:《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 06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是我极为佩服的一位古代政治家、文人。王安石变法也是历史课本中永远绕不过的一个事件,看了他的文章,会真的服,他的洞察力真的是非常敏锐,对朝廷的问题也是看得非常透彻。 许多人将宋仁宗时期描绘成中国古代封建主义和谐社会的巅峰。虽然不能否认宋仁宗时期北宋确实非常强盛,然而,宋朝的祸根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宋徽宗一个昏君全把锅背了就可以了。在北宋最鼎盛的仁宗朝,王安石就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国家的问题症结。 下面这首王安石的《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读起来豪迈大气,令人回味无穷。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万言,深刻地指出了北宋朝堂的内忧外患。 梁启超说这是:“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当时王安石虽政绩斐然,官名远播,但还是外官,就已经尖锐地指出歌舞升平之下掩盖的问题,并明言是由于“不知法度”造成的。
接下来他又深刻剖析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用人制度的问题导致人才稀缺,提出了培养人才之法。 认为皇帝是人才养成的决定者,涉及人才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指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大部分官员是不合格的,因为任命、考核制度出了问题。
王安石还明确指出,他之所以上书,目的就是要进行政治改革,革除“苟且因循之弊”,以期“合于当世之变”,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位有实践经验的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也是他日后实行“熙宁变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一定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他仍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身上,他恳求皇帝,能“勉之以成,断之以果”,将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因为王安石要求革新变法的主张,正触犯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写出来之前,就有人攻击王安石“迂阔”,甚至说他要乱国。
由于社会阻力太大,所以奏书呈送之后,并未引起仁宗的注意,也未提起执政者的兴趣,而王安石也并未因此而受到重用。但他的改革愿望和过人的胆识,却在士大夫中赢得了声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使其日渐成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在探究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的同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时的种种弊病。 神宗激赏此文,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次年二月便任命其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变革遂张。 文章第一段是交代写作缘起。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事后,他又觉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写了这篇《札子》,进一步申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行变法的实际需要和理论依据。 第二段是对“本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至仁、英二宗的一一称颂,从而作出“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初步答案。 第三段,作者以“从官”的身份极言仁宗的所谓政绩美德,称颂他“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认为仁宗当皇帝时,对上尊崇天意,对下兼听众议,宽仁恭俭,做得自然而又始终如一。 文章第四段篇幅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的醉翁之意之所在。头一句开门见山,指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可谓深中腠理,后面指出宋朝十处弊病,其透过“百年无事”的表象揭示出危机四伏的实质,犀利地指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危害。
文章最后,希望皇帝奋发有为,使国家更加强盛。
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阻力,在于他要动在位者的蛋糕。 我们如今的很多人都忽略了,中国唐宋以降的文人阶级,往往是和地主阶级、官僚阶级重合的。 掌握舆论的阶级,并不意味着代表“民意”。而一旦与掌握舆论的阶级为敌,他们不但要让你身败,更要让你名裂;不仅要让世人知道你是错的,更要让世人相信你是坏的。 饶他是“拗相公”,也挡不住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寂寞吧。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他和古人相惜,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对另一个伟大改革家的敬意,即使他知道商鞅最后遭遇的是怎样的结局。 ![]() 王安石像轴 明代摹本 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源:澎湃新闻 07 苏洵《六国论》 最优秀的议论文,都是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的。
许多人认为苏洵的见解太偏颇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太多了,根本不是因为贿赂秦国。 然而,优秀的政论文,不在于“借古”,而在于“讽今”。 六国破灭,或许不全是弊在赂秦。但苏洵面对的大宋王朝,为了一朝安寝,与契丹、西夏签订各种妥协的城下之盟。 下面这段话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先人筚路蓝缕开垦出来的一片天地,子孙坐享其成好不珍惜,多少国破家亡,都是由此造成的啊。
六国尚且有机会跟秦一搏,更何况如今的大宋,为什么反不如当初的六国?
![]() 苏洵《陈元实夜来贴》 08 《论时政疏》 嘉靖年间,让人惊艳的政论文,来自于25岁张居正的《论时政疏》。 张居正的文风一向是干净明脆的,看起来轻松明快又入木三分。 中进士仅两年的张居正在《论时政疏》中已经展现出自己的直达本质的眼光和干脆的笔下功底,首先便开宗明义指出了明朝此时面临的五大危机。
每次看到这一段开头,我都会震惊于其超越时代的眼光。不得不说,25岁的张居正此时已经以一个杰出的大政治家的如天巨眼看到了明朝最深层次的危机,和他那些只会纠着鸡毛蒜皮小事抨击时政的同侪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后世史学家论明朝之灭亡,大抵认为有四大因素:宗室庞大、吏治废弛、边备软弱、财政危机。 而这四点,恰恰就是张居正在《论时政疏》中所说的五点,只不过吏治废弛被分成“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这两点来叙述,一个用人不当,一个贪污横行。除了吏治,其余三点同样也是明朝此时深入骨髓之病:曰宗室骄态,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 同时代的奏折中,有的人能说到这四个深层次弊病的一点或者两点,但是很少有人能像25岁的张居正一样,开宗明义的用二十个字“宗室骄恣,庶官疾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亏”,便将明朝此时所有致命的问题都一针见血的指出。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太岳亦曰:吾道一以贯之。 22年后,47岁的张居正正式执掌帝国权柄之时,几乎所有的治国方略都是完全按照他25岁时指出的这五点来进行的。 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执政之时,国库银和太仓粮都达到创纪录的高峰,号称粮食可供国家十年之需,丰富的钱粮给了万历打三大征的底气,因此有人说:万历三大征其实不是万历打的,都是张居正打的。还有人说,张居正为明朝延续了70年的寿命。 ![]() 张居正画像 09 海瑞《治安疏》 嘉靖年间,特别有名的奏折还有海瑞的《治安疏》,对比《论时政疏》,就可以看出张居正和海瑞之间的不同。 这看起来简直就是海瑞给嘉靖下的战书。
即使这样,海瑞还嫌嘉靖听不懂,“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韩愈好歹还是委婉地骂,海瑞这真的就是指着鼻子骂了。
海瑞还指出了嘉靖修道的错误。
这篇文章,上下五千年,也就海瑞一人敢写。 ![]() 海瑞画像 10 后记:时运弄人 通古贵为丞相,最终仍被抛弃,结局凄惨。 贾生洞悉千年,理想难以实现,青年而逝。 退之忠心事君,大唐战乱频仍,老年平叛。 子厚抨击封建,唐廷亡于藩镇,无法阻止。 介甫论用贤人,变法败于人事,无才可用。 永叔结交君子,朋党互相攻讦,难以身免。 明允力陈赂弊,宋廷财货求和,亡于异族。 叔大洞察危机,变革力挽狂澜,漏洞难堵。 汝贤提棺进谏,帝君沉迷修道,不得重用。 最后,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收尾: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岳阳楼远眺 图源:岳阳楼景区官网 |
|
来自: library003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