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居正人物系列之三——改革改的是什么?(一)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张居正人物系列之三——改革改的是什么?(一)

1


张居正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历经嘉靖三十年不上朝,大明王朝这座国家机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大臣玩忽职守,整个政府效率极其低下,财政赤字严重,积弊已积重难返。

明朝吏治的特点,一方面政府机构冗杂庞大,一方面实际做事的少,办事效率低下。这种吏治特点,追溯还应该从太祖朱元璋开始,朱元璋雄才大略,但过于自信,想象力丰富,开创了很多新花样,例如废除丞相,例如言官制度

所谓言官制度,即国家专门养一群人,工作职责就是弹劾,所谓以言代行,每天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风闻言事”、“直言规劝”。

很多今天我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都是这种言官制度的结果。海瑞骂嘉靖的上书,放在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发生,别说呈送给皇帝,早在上访的摇篮阶段就被摁下了!但是朱元璋规定,只要是给皇帝的上书,必须上报,违者斩!皇帝热线,直通天子!所以即使下面的官员胆战心惊,还是必须硬着头皮上报。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相互监督,但缺点是助长了官僚体系的虚无主义,官员之间多尚空谈,少做实事,嘴仗多,实事少,有时候为了弹劾而弹劾,你跟他说富国强兵,他跟你谈尧舜王政。

朱元璋的初衷,是希望建立一个文武百官直接对自己负责且相互监督的体系,这样既可以保证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又可以保证吏治清明。但这种制度设计的负面影响在于,但凡后续的继任者,没有像朱元璋一样的勤奋,整个国家行政系统将陷入瘫痪。恰巧朱元璋的后代,除了朱棣等少数几位较勤勉以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劳模朱元璋的能力和精力,反倒被这种制度设计反噬。

绝对的权力,有时候带来的不是绝对的自由,也可能是压力与不适,反观明朝的后期走向,后者倾向更加明显,自宣德皇帝三杨辅政开始,权力又逐渐向文官集团集中,君权与相权,除了对立,在更大格局上,其实是统一。

2


张居正是明白人,看透了这一点,空谈理论是不行的,长期人浮于事,财政入不敷出,边防军事压力大,社会流民问题出现,诸多帝国衰落的迹象已经显现。

针对吏的弊病,张居正开启了考成法

所谓考成法,即考核成效,类似于今天的绩效考核,中央六部把官员的工作分解,一条条登记在账簿上,考核内容非常明确具体,并确定明确的完成期限,完成一件,核销一件,每月进行考核,要求事事有落地,件件有回音。

考成法的结果又与淘汰机制结合,考成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又间接解决了明朝的冗官冗员问题。

考成法的核心思想是务实,要求工作必须针对一件件的事情,不能空对空,但凡上书,必须言之有物,将官员从理论拉回到实际。

为政的态度,往大了说,是一个人的追求,往了小说,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工作作风。这就是张居正,一个对下属非常严格的领导,容不得官场有半点懈怠与推卸,容不得事情有任何拖沓与敷衍。张居正自己也非常勤勉,作为帝国最敬业的CEO,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到他生命最后的两年,经常累得晕倒,甚至吐血,张居正年仅57岁就去世,他是活活累死的!


3


务实在张居正另一方面的表现,是用人。张居正用能人,而不是完人像海瑞这样的清流,更多是供奉起来,当一面旗帜,但不会赋予多大的实权。海瑞骂完嘉靖之后,临走前他写了一封上书,骂文武百官,认为举世皆醉、为他独醒。

作者不是认为,像海瑞这样的人不伟大,气节举世无双,但事功难称杰出。在官场上,可以自命不凡,但绝对不能孤立无援。政治是平衡的游戏,讲究交换、权衡和妥协,除了要能揭示问题,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居正用人,经世致用是第一位的。人事方面,任用德高望重的杨博为吏部尚书。经济方面,任用经济专家潘季驯为户部尚书。军事方面,任用上马为将、下马为相的谭纶为兵部尚书。边防方面,任用戚继光、殷正茂等军事天才为封疆大吏。

今天我们称颂张居正不拘一格,其实更多是事后诸葛亮,决策的当下是很复杂的。像戚继光、殷正茂这样的人,争议极大,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的人非常多,张居正完全是靠首辅个人的权威压下来的。

历史幸运地站在了张居正这边,但如果边防出了一丁点问题,恐怕完全是另一番评价,张居正又该如何交代,作为首辅的他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领导真不是好当的,用人和决策是承担风险的。

万历新政之后,张居正超越三杨、于谦等名相,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位可以逆历史潮流的人,当大明王朝的历史车轮滚滚向下时,张居正改弦易辙,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王朝危局。考成法是张居正针对吏治的改革,面对经济的凋敝,他又会如何改革,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