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心火者,阴火也”——李东垣“阴火”涵义辨析

 明理有道 2024-09-14 发布于河南

要理解李东垣阴火的涵义,必须明确李东垣自己定义的几个概念。

第一,什么是李东垣书中的“元气”?

『脾胃论』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李东垣认为元气由脾胃之气滋养,脾胃虚衰,则元气不足,甚至有时直接用脾胃之气代替元气

第二,什么是“阴火”?

历代争论不休,至今依然没有定论。要读懂一个作者的著作,必须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下去思考,李东垣说“心火者,阴火也”,毫无疑问,李东垣所谓的“阴火”就是“心火”

图片

『内外伤辨惑论』说: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图片

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部分,理解为上、中、下焦也可以,分别是心(肺)、脾胃、肾肝,假设三者各占三分之一,生理状态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病理情况下是一胜则一负”状态,这是前提。

如果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则脾胃受伤,从而损耗元气。由于上中下三者总量不变,“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下流肾肝,则心火(阴火)乘机占据土位,心火(阴火)独大,则会出现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口渴等症,此时的热象是脾胃气虚引起的,所以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可解。

如下图,红色代表“心火(阴火)”,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后,是不是心火独盛了?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