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匾额楹联的意境与鉴赏(上)

 苏迷 2024-09-14 发布于上海

       匾额楹联在园林文化中,向来是最不容易理解的难点之一。《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作者借贾政之口说:“这匾对倒是一件难事。”才学深厚的古代文人尚且觉得不易,更何况我们当今园林工作者和爱好者。但若不能吃透匾额楹联,就无法全面理解苏州园林,没有办法读懂古代文人造园立意的苦心。

君不见,曹雪芹借贾政之口道:“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当代园林大家陈从周教授说:“园林之有楹联,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所以说匾额楹联绝对是园林课题中绕不开的话题。

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就好比写文章,整篇文章必须有个大标题,每一部分都要起个小标题,每一段都有个中心思想,这样的文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读起来一目了然。匾额可以理解为园林这篇大文章中某个分篇的点题,楹联是阐释主题的中心思想概括,总而言之,都是服务于园林审美主题的。例如某处园林景观是以水见长的,匾额楹联重点却在形容山,那就是文不对题,以文化底蕴见长的苏州园林绝不应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拙政园 海棠春坞 @秦淮桑
拙政园 雪香云蔚亭 @火之星2100

园林匾额、楹联之所以“难”,是因为想要要看懂它得过好几道关,一个是书法关,一个是文学关,一个是历史关。

首先要过书法关,且不说中国书法分为篆隶真行草诸体,就算是同一字体,每个书法家写起来风格还大相径庭,不读碑帖,不晓书法,是无法一眼分辨的,如果连文字都无法认全,又怎能读懂其中深意呢。

第二关是文学关,中国古典文学是有很多门道的,好的园林匾额对联,都不是大白话,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典故是古代文人的一大爱好,园林匾额楹联更是“重灾区”,往往要对中国古典文学达到相当的熟悉程度,层层抽丝剥茧,才能知道其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第三关是历史关,前两关是基础知识关,这一关是专业知识关,要对园林的历史,历任园主人的生平与社会交往了然于心,才能够闯关成功。

留园 花步小筑 @秦淮桑

匾额楹联这一装饰形式,流行于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但是表现形式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匾额楹联的发源地,匾额楹联形式丰富的背后,有着数千年的书法和文学底蕴作为支撑。

学界主流意见认为,中国的匾额兴起于先秦,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

匾、额为同类事物,但两者之间也略有不同。从形态上看:横者叫“扁”,竖者称“额”;从内容上区分:“匾”主要是表情达意, “额”则主要体现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载体,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书法家韦诞善于题写匾额,当时就规定,洛阳、许城、邺城的宫殿建成后,必须由韦诞题写匾额。据记载,魏明帝曹叡新建了一座宫殿,叫凌云殿。当时凌云殿的匾额还没有写,修筑宫殿的工匠就误把空白匾额悬挂上去了。匾额离地二十五丈,又不能再取下来。于是,明帝就让韦诞站在一个大木笼里,用辘轳把他吊到半空,靠近匾额来写。

留园 五峰仙馆 @秦淮桑
留园 涵碧山房 @火之星2100

楹联亦称楹贴,有学者认为这种书法形式是由上古的简牍逐渐演化而来的,成熟于明代中后期。

楹联的诞生其实经过了漫长的文化铺垫,汉魏时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体,叫做骈文,骈文用的句式讲究对仗、对偶,所谓“骈四俪六”,给读者以语句工整,词藻华丽的感觉,我们大家在中学时代都曾经学过的《滕王阁序》就是著名的骈文代表。成熟于唐代的格律诗,五律、七律中间两联必须工整对仗,也为楹联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铺垫。

楹联这种书法创作形式出现要比匾额晚得多,直到明末清初才正式成熟,并在有清一代发展至高峰。

△清 翁同龢 八言联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流露。一座好的园林,必须采用诗的语言,画的手法进行营造。

画意体现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等方方面面,这些元素必须用文人画的笔法和布局加以安排。诗的语言,最集中体现在匾额楹联以及书条石上,尤以匾额楹联为主。

苏州园林的楹联,有木刻的,有砖刻的,有石刻的,也有刻在竹筒上的,还有部分厅堂楹联是书法手迹直接装裱悬挂的。相应的,园林匾额有木匾、有砖额、有石额……不同的材质和载体,为的是最大程度适应环境,营造多样化的审美效果。

狮子林 探幽 @白墙下的花园
网师园 月到风来亭 @秦淮桑

在园林中,悬挂匾额楹联是为景物作注解,并将游人带入指定情境中去。北宋苏轼评价唐代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说园林营造的是画境,那么匾额楹联表达的就是诗境。画境和诗境又是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作画,往往要在画上题诗一首,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明代苏州的唐伯虎、文徵明最善此道。匾额楹联,其实就是园林的题画诗。

拙政园 见山楼 @姑苏恋旅人

匾额楹联与园林的匹配关系,可以根据“四合”来评判,分别为:历史合、时代合、情境合、人物合。历史合,说的是园林历史上旧有之物,如今将它找着并且恢复了,那自然最为稳妥,因为它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说,能做到历史合基本就能一锤定音了,其他因素不必考虑太多。

其次是时代合,简单来说,匾额楹联反映出的时代信息要与空间整体陈设的时代定位相一致,对古典园林而言,匾额楹联应尽量避免现代气息。比如说曲园中悬挂的“春在堂”和“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两块匾额,分别出自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手,晚清的园林配以晚清名人的手笔,就做到了时代合。

△清 顾文彬 七言联

其次是情境合,简单来说,匾额楹联的内容要和眼前景物相呼应,远香堂呼应满池荷花,小山丛桂轩呼应假山和桂树,置身耦园“储香馆”确能闻花,沧浪亭“面水轩”真个临水,再比如耦园城曲草堂中一副非常著名的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与周边环境亦高度吻合。

园林中不同功能的建筑,所陈列的匾额楹联风格也各异。园林建筑中以“堂”地位最高,计成说:“堂者,当也。”园林的外向型功能,比如社交会客等,都是在堂中进行的。所以堂中的匾额楹联,规格要大于一般厅堂,文辞意境要宏阔,内容可以是关乎修身立德、希圣希贤的主题,书法风格应以端严厚重为主,给人以正襟危坐的感觉,正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沧浪亭的正堂叫明道堂,网师园的正堂叫万卷堂,历史上留园的前身榆绣园的正堂叫做后乐堂,都是讲文人士大夫的胸怀、志向、抱负的。《诗经》有云“式燕且誉,好而无射”,古代“燕”通“宴”,这里是原先园主人宴客的地方。既然堂有对外的功能,自然不能流露小家子气。

耦园 城曲草堂 @白墙下的花园
狮子林 燕誉堂 @半缘君Yuan
沧浪亭 明道堂 @秦淮桑

而亭、榭、斋、轩这些以游赏、休憩、读书为功能的园林空间,匾额楹联则要突出“性灵”二字,显得轻松活泼,趣味盎然。书院园林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劝学思想,书斋的匾额楹联应体现书香氛围,园主人参禅礼佛的庵堂要体现禅意……具体用什么内容合适,还要根据景园主人的志趣,空间的功能定位,以及周遭景物来定。

《红楼梦》描写探春书斋: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与荣禧堂之追求庄重与秩序感迥然不同,亦能充分反映厅堂功能定位与主人性格。谋划厅堂陈设,亦必如此方佳。

怡园 面壁亭 @白墙下的花园
耦园 山水间 @姑苏恋旅人

△清 沈德潜 七言联

最后是人物合,展开说是人物关系合,也就是说,撰写园林匾额对联的人物,是历史上某一任园林主人,或者曾经寄居园中,或者和这座园林曾经发生过交集,符合以上情况就做到了人物合。还是以曲园为例,题写匾额的曾国藩是园主人俞樾的科举座师,李鸿章则是俞樾的同门师兄弟。此为人物合。

△明 申时行自题 “适适圃”园额

△清 听枫园主人吴云自题 两罍轩

△清 铁保 七言联
以上四点是我们不管欣赏还是从事匾额楹联修复所需要遵循的四点基本原则,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有没有道理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原创:姑妄言
苏州园林研究所公众号 24.9.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