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1:金匮要略讲了什么内容呢

 醉青YPS 2024-09-14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们之前讲完了《温病条辨》,《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相关课程,今天我们开始讲《金匮要略》。

讲《金匮要略》主要是为了接下来,也就是《金匮要略》讲完之后,我会讲《伤寒论》。但是如果《金匮要略》不讲,讲起《伤寒论》来,这个(理解)难度会大一些,听众听起来,也没有连贯性。因为《金匮要略》好多内容与《伤寒论》它都是互通的,因为它们本来合起来叫《伤寒杂病论》。

那么先讲《金匮要略》的原因,是由于《金匮要略》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联系非常紧,可以说是后世八纲,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的鼻祖,所以学起来,会简单一些,而且它都是通过论杂病的这个模式来写的。所以没有学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先通过《金匮要略》作为一个过渡,然后再去理解《伤寒论》会更容易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先讲《金匮要略》后讲《伤寒论》的原因。

第一节课,我们先讲关于这个《金匮要略》的内容,以及它的学习方法。

《金匮要略》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叫《金匮要略方论》。而《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由于这本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古今医家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称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这本书,成书在东汉末年,写这本书的伟大医家张仲景,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在他的时代,第一次对我国古代当时医学的最高成就,医经与医方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经过反复实践的艰苦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跨时代的医学巨著。

它的具体成书的年代大约在公元210年左右。张仲景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也参考了古训,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其中杂病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金匮要略》。

由于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后三国鼎立,也叫三足鼎立,战乱频繁,再加上当时的造纸术,虽然东汉的蔡伦已经发明了这个造纸术,但是由于造纸的成本过高,一般人用不起,所以《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仍然是抄(刻)于竹简上。那么誊刻在竹简上呢,就被战火所焚烧,所以这本书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传承。

大约在公元240年,西晋的王叔和,就开始收集整理,分为了伤寒和杂病,一分为二。此后大家都知道,三国虽然归晋了,但是晋朝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朝代,虽然说它是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但是由于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入侵,所以战乱又频繁,(书稿)又遗失。后人仅仅看到了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但是杂病却没有见到。

一直到公元1057年,也就是北宋时代,王洙这个人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这一本书就是《金匮要略》的前身。宋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走向融合,创造出改造后的儒学,改造后的儒学也就是理学,出现了理学的这么一个新的时期,由于理学盛行,而文化随之繁荣,加之这个时候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给古籍整理出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057年,宋臣韩琦上表要求校正古医书,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在编修院内设立了校正医书局。那么由掌禹锡、林亿、高宝衡、孙奇等这些人负责校正编撰。

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竹简当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辨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妇科。后来经过林亿等校订,以伤寒文多节略,且有王叔和编成的单行本,所以就将上卷删掉,保留了中下两卷内容,并采集了散在各家的方药附于篇末,一共25篇。书名则去掉了玉函二字,改为《金匮要略方论》。

自明代赵开美寻获校刻。这个赵开美,他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翻刻过。赵开美虽然是明朝的,但是它翻刻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宋版《伤寒论》,所以明朝的人对宋朝的这个书籍进行了翻刻,所以赵开美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的居功至伟的功臣。

我们看一下《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这本书总共有25篇内容,首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属于总论性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都以例言的形式做了原则性的提示,所以此篇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第二篇至第十七篇论述了40多种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属于外科疾病,第十九篇是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是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带有验方或者是偏方、土方、秘方的性质。后世不少注家就把它删掉。但是为了保持《金匮要略方》的原貌,有一些书籍把第二十三篇至第二十五篇的原文载上去了,但是并没有做解释,仅仅只是做参考和研究。
那么原书的前22篇中,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有方剂205首,其中4首方,只有方名,没有药味。哪4个方呢?是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和附子汤,这4个方只有名字,没有处方,就是没有载它是什么组成,所以严格来讲,只有201首。
在治疗方面,除了使用了药物外,还采用了针灸和饮食调养,并重视加强护理。在剂型方面,既有汤药、丸药、散药,还有酒药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的外置药剂。
此外,还详细的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药和服药的方法,以及服药的反应等等。
当然了,由于这本书传抄了一千七八百年,后世医家对这本书进行研究的时候,怀疑其中有一些方并不是张仲景的原文,是后世加上去的。如红蓝花酒,有的人认为就是后世加上去的,并非仲景本意。我这是仅仅举个例子,我们讲各论的时候,讲每一章节的时候,我也会跟大家提一提。

END

图片
我们真诚邀请大家积极参与,多评论、多转发。让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充满互动和分享的中医学习平台,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福祉。
图片

张胜兵

武汉名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